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年积淀,教育智能硬件的盈利点延伸何处?

2022-02-18 1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随着消费级智能硬件市场快速增长,叠加教育新政带来的新机遇,教育智能硬件悄然成为教育行业最热门和最具潜力的赛道之一。众多玩家入场,教育智能产品创新升级,教育行业被赋予更多可能性。教育智能硬件如何在学前教育、K12 教育及职业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又会展现出哪些潜力?

 

根据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2 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行业报告》,国内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可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多元发展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涵盖 2010 年至 2013 年,教育智能硬件市场由步步高、火火兔、汉王等传统硬件厂商主导,产品集中在点读笔、故事机、家教机等传统品类,大多以辅助学科教育为主要目标。

2014 年以后,在「互联网+」的浪潮下,360、科大讯飞、网易有道、罗博科技、小米等一众科技型企业陆续入局教育智能硬件行业,产品向学科教育以外的细分品类延伸,出现了智能手表、智能电子纸、扫描笔、错题打印机等兼具实用性和创新性的产品。

2020 年以来,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以及疫情后 OMO 教育模式的普及,教育智能硬件的应用场景和产品类型更加多元。腾讯、字节跳动、阿里等互联网巨头跨界入场,新东方、好未来、作业帮等校外教培机构转型加码,行业竞争格局愈发激烈。

 

十年时间里,教育智能硬件经历了从早期产品形态单一、参与者寥寥,到如今细分品类众多、参与市场主体多元的发展历程。在细分品类上,教育智能硬件产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平板、词典笔等传统教育硬件产品,在技术加持下向智能化属性升级迭代;另一类是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新一代智能硬件,向成人教育场景的延伸。在目标用户分类上,当前市面上的教育智能硬件可以划分为学前教育、K12 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及在家场景、在校场景和在途场景等多类产品。

 

在所有教育场景中,学前教育成为最契合承载智能硬件的目标场景之一。学前教育智能硬件具备强交互性和沉浸感,更容易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是「寓教于乐」的理想载体。

学前教育阶段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集中在家庭场景的客厅和卧室。在这些场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智能硬件主要是起到学习指导和陪伴作用的智能早教机和点读笔。例如,智能早教机本身具备语音交互能力,可以在吸引幼儿兴趣的同时具有传授启蒙知识的作用。

 

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学前教育智能硬件市场整体呈现「供需两头热」的特征。

先看需求侧。家长对教育智能硬件产品的要求逐渐多元化,以「高质量陪伴」为重,辅以英语启蒙、思维培养、大脑开发等需求。加之现在数字设备低龄化已成为常态,家长对于孩子过早接触电子设备存在诸多顾虑,而硬件产品在防沉迷、家长控制等方面更可控,一定程度上可成为电子产品的替代品。

此外,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则提出「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加上三胎生育政策放开,未来家庭场景中的教育需求将持续释放。

再看供给侧。在 5G、AI、AR/VR/MR 等技术加持下,各类学前教育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覆盖通识教育、教学启蒙和智能陪伴等多个领域,而人机交互体验也随着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视觉网络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亿欧智库数据预测,到 2025 年,全国 0-6 岁适龄儿童的规模变动区间为 8300 万至 1.06 亿。相对稳定的潜在用户规模为学前教育智能硬件市场稳健增长提供了土壤。政策和资本的双轮驱动,则助力学前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加速拓展。

从融资数据上看,处于学前领域的教育智能硬件企业也备受资本青睐。据多鲸教育研究院统计,2021 年至今,幼儿教育智能硬件领域融资约 21 例。投资事件半数为 A 轮及以前项目,此外也包含火花思维、亲宝宝、小叶子音乐教育等 C+ 轮以后投资事件。众多细分赛道中,STEAM 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英语学习和绘本尤其受资本青睐。

 

不同于学前教育智能硬件注重的「陪伴性」与「互动性」,K12 教育智能硬件更偏向于给学生提供学习辅助,「辅助性」更强。K12 教育智能硬件品类众多,主要包括学习机、扫描翻译机、智能手写笔(板)、可穿戴设备、教学机器人、智能学习灯等,分别应用于教师助手、学生向导、在线教育、在校联络、在家辅导等多种功能与场景。

 

除了传统智能硬件厂商,近几年,诸多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在 K12 教育智能硬件广泛布局。仅围绕家庭场景下的写作业需求,字节跳动、腾讯和阿里就先后推出智能学习灯产品。

「双减」以后,教育智能硬件成为校外 K12 教培机构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例如,作业帮推出素质教育智能硬件「小鹿写字笔」,新东方在线联合天猫精灵推出「新东方在线词典笔 T1 」。在与既有玩家的比拼中,校外 K12 教培机构的优势在于内容生态的搭建,劣势在于进场较晚,供应链把控能力不足,难以打造出完全原创的爆款产品。

玩家众多、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利润空间狭窄的 K12 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为何能吸引各大头部校外 K12 教培机构和互联网巨头争相跨界布局?

其一, K12 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广阔、增速迅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预测,我国 2022 年 K12 阶段学生数将突破 2 亿,2024 年预计达到 2.03 亿人。规模庞大的潜在用户,加之双减政策落实、传统培训需求转入,预计 2024 年 K12 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将达到近千亿元规模。

 

数据来源:《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多鲸教育研究院整理

其二,通过软硬件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构建流量入口,缓解获客成本压力,增加用户留存率和新的收入来源,由此打造教育生态闭环,甚至成为开拓进校业务的抓手。

硬件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数据价值。随着用户消费习惯变更,消费需求从追求硬件属性转向功能和服务体验,盈利点也逐渐由硬件本身向配套内容和增值服务延伸。通过硬件触达用户,吸引用户购买内容,最后通过服务,能够强化整个在线教育闭环,从而实现最优的用户体验。

《2022 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行业报告》指出,当前, K12 教育智能硬件的投资机会正逐渐从硬件商延伸至中上游软件商和内容服务供应商,集成方也由硬件方转移至软件方。

而随着教育智能硬件打通多重场景、广泛连结生态的能力显著增强,具有强技术能力储备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成为重要参与方。从 2021 年上半年获融资项目来看,从事软件系统平台开发业务的企业超过 90%,包括教学直播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等。

此外,校园终端业务成为新热点。玩瞳科技创始人黄勇曾向多鲸表示,「双减」强调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就意味着公立学校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服务,但目前公立校承载能力有限,需要教育智能硬体与老师的教学服务相结合以提高承载能力。

疫情爆发后,诸多教育环节迁移到线上进行,校方和学生对硬件设备的使用需求大幅激活,用户使用习惯也得以培养。为适应各环节交付场景发生的变化,传统学习工具需要不断更新迭代、提升性能。此外,校方对数字教育平台终端、多媒体设备、学生诊断系统等教学场景下的智能硬件需求也逐渐增加。

目前,多功能消费级智能硬件入校难度较大,主流在校场景的智能教育硬件,主要是智能手表、扫描翻译笔、智能手写笔、错题打印机等功能聚焦性强的智能硬件。

相比学前教育和 K12 教育,教育智能硬件在成人教育领域的应用较少,品类十分有限。

在 C 端,常见的有翻译笔、 手写板等基础效率提升工具,通常是传统智能硬件厂商通过个别品类布局成人教育,或者是 K12、学前教育智能硬件对既有硬件产品的拓展;在 B 端,则主要是应用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智能手写板、智能课程平台终端等品类。

成人教育智能硬件缘何如此稀少?其一,成人教育市场特性所致,成人教育由成年人自我提升的意愿驱动,与 K12 教育相比刚需性较弱,用户粘性更低。其二,成人用户重内容轻载体,相比教育智能硬件所提供的物理外形、智能监督、AI 互动等功能,对实质教学内容的质量需求更高。其三,成人教育智能硬件终端用户的使用场景不够明确,使用效果的可评估性难量化。长期市场将面临用户适应性、 产品精细化运营和目标用户消费持续意愿等诸多挑战。

相比学前教育和 K12 教育,成人教育智能硬件虽然拥有规模庞大的潜在用户,仅终身教育行业便有望在 2023 年达到近 7 亿潜在用户,但并非教育智能硬件赛道中的「佼佼者」。据统计,预计 2024 年成人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 155 亿人民币,远不及 K12 教育智能硬件的近千亿人民币市场规模。

 

不过,国内成人教育供给缺口巨大,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据多鲸教育研究院预测,到 2022 年,我国成人学历及非学历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到 2024 年,有望达到 1.2 万亿人民币规模。以人才招录培训为例,根据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2 中国职业教育行业报告》,据测算,2022 年教师招录考试、公务员考试、考研培训市场规模将分别达 320、208、89 亿人民币。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 年中国终身教育行业研究报告》,到 2023 年,中国终身教育(包含通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行业规模有望达到 1488.8 亿元。

从长期来看,随着终身教育的普及,成人教育智能硬件的市场需求或将缓慢释放,有望在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