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鉴赏|顺治青花瓷上的书与画
澎湃新闻获悉,“顺治青花的书与画”近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从馆藏顺治时期青花瓷器为主,简要介绍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概况,并从纹饰方面阐述了顺治青花瓷器的风格特点,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了解当时青花瓷器生产的社会背景。
清顺治青花秋叶纹盘
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
清顺治青花人物纹觚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
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型除常用碗盘外,以笔筒、筒瓶、香炉等陈设器和供器多见,纹饰早期多为洞石秋叶,后期人物故事、博古图、瑞兽图等颇有文人情趣的题材大量的出现,其中以人物为主题的画面多带有故事情节,有的还带有题记。更有受文人画的影响者,整体模仿书画构图,诗画印三者具足,这类瓷器也是顺治时期最具特色的品种。
清顺治青花花鸟纹筒瓶
顺治青花瓷器上的文字可见楷书、隶书和草书三类,草书仅见于顺治初期的洞石秋叶纹碗、盘,题为:“戊子春月梓辛轩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等。底款书写多为楷书,包括“大清顺治年制”“玉堂佳器”等,香炉、花觚、筒瓶及盘内题记则多见楷书或者隶书,其中香炉、花觚等供器题供奉祷文,筒瓶、笔筒和盘等陈设器多题诗文。顺治青花瓷器画面仍延续了明末的风格,胎釉质量的提高和青花分水技术更加成熟,制瓷工匠将版画和文人画引入瓷绘中,纹饰主题既有明代晚期以前流行的云龙、花卉、婴戏,也有源于版画的人物故事图和模仿文人画的山石花鸟及山水图等。
清顺治青花洞石诗文笔筒
清顺治青花洞石诗文笔筒
清顺治青花洞石诗文笔筒
如清顺治青花洞石诗文笔筒,笔筒一周绘洞石两处,形状崎岖,以顺治康熙两朝较为常见的阳光皴表现出石头的阳面,阴暗处则以深色小点装饰,地面以较粗的点绘小草或苔藓,皆属当时常见的绘画技法。两座洞石之间相对处分别以青料书写诗文“丛桂苍苍,芙蓉凝凝,只尺千峰,神游万里”,落款“甲午春日写为万竿精舍”,钤印“林”“景”。这件笔筒的纹饰从布局、题诗、钤印几乎完全模仿文人画的格式,画面雅致舒朗,书写文字采用亦楷亦隶的形式,颇具古拙之风,落款后还绘制一圆一方印章,宛然一副青花画就的奇石图。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及王纯婧相关文章。)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