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工友夜校停办,劳动者到底需要什么?

2017-04-27 18:4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坚持了近6年的“工友夜校”宣布停办,这所曾经登上《人民日报》的“人民大学学生为人民办的‘学校’”似乎走向了终点。

该校社团组织“新光平民发展协会”在声明中称,从上学期开始,参加新光夜校的工友数量开始缩减,直至最后没有人来上课。对此,工友说“不是我们不想参加夜校,每天工作时间长,下班后很累。”还有不少工友为了多挣点钱,同时打两份工。

夜校对于生活在社会一线的校工是否过于“奢侈”了呢?一线的劳动者到底需要什么?社会该如何帮助他们?

中国三亿的农民工群体面临着种种尴尬,在城市中鲜有明确的社会机制能帮助他们自我提升、完成身份的跃迁。

正是在这个宏观的尴尬之下,中国人民大学这些大学生的热情、执着才如此让人感动:“稚嫩的青筋为世间的苦难而膨胀,年轻的心为光明的世界而跳动”,“跨入泥巴墙,与土地和人民同呼吸、共进退”。

工人夜校最早的课程是关于农民工创业、计算机之类的实用课程,之后授课范围涵盖历史、时政、法律、养生、英语、读书会,等等。在技能上,不少工友完成了自考、相关资格证考试;在精神文化上,举办诗歌朗诵、晚会等等,使得工友们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可以得到精神愉悦。有的工友还是由大学生手把手地教会用手机订火车票的。

如今,大学生的夜校之梦遭遇挫折,并不能说明工友夜校本身错了,或者没有价值了。恰恰相反,目前暂时的挫折,或许正是大学生们重新思考自身服务提升的机会,是不是可以设计出更好的项目模式服务工友?

正像之前很多大学生所感慨的,对于这些校工“我们从未在工作地点以外见到他们”,因为他们都住在我们的“脚下”——宿舍楼地下室、校园的背巷。

一线的劳动者不能生活在主流社会的视野之外,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视;不是灌输,而是交流。

关爱、帮助社会一线劳动者,是一种强大的社会粘合剂,也是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一线的劳动者,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依然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