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宋为什么不能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

第五大洋
2017-05-05 17:27
私家历史 >
字号

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作战,似乎总是受制于马匹短缺,这一现象在北宋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人认为,北宋的军事实力孱弱,与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有很大关系。可是北宋为什么不能建立这样一支骑兵部队呢?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经济最发达的,为何供养马匹的能力,尚不及游牧民族?

答案就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令饲养牲畜变得昂贵。

在农业社会的初期,人口相对土地来说,数量很少,人类只能耕种生活区域周边的很少一部分土地。那时,其余的土地都是天然的牧场,各种牲畜在上面啃食牧草,自由生长。附近的农民(也是牧民)获得一头牲畜,几乎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既不用栽种牧草,也不用喂养牲畜,更不需要为了得到牲畜而放弃生产粮食。

后来,随着耕种的熟练,农(牧)民们生产的天然物产,除了填饱自己的肚子之外,还有剩余。这些生产剩余,与其任其腐烂,不如用来交换一些生活用品与奢侈品,以提高生活品质。于是,手工业者出现在农田周围,他们用天然物品为原料,生产手工制品,并用手工制品与农(牧)民交换食物。

随着农业天然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食物与手工业原材料的价格下降,使各种行业的手工业者越来越多。这些不同行业的手工业者也需要互相提供产品,因此,他们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尽量彼此靠近——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生产天然物产的农(牧)民,居住在城市外面的田野上,形成农村。农村与城市的这种天然物产与手工产品的贸易,就是交易的最基本形式。

繁华的北宋都城开封

当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食物的生产,首先必须满足人类对热量的需求,其次才是对质量的需求。同样大小的土地,生产的粮食所提供的热量,远远高于牲畜,即使在用最上等的牧场与普通品质的农田相比也是如此。当城市对热量的需求增加时,对粮食(低端食物)需求的增长必然高于对牲畜(高端食物)需求的增长,粮食的价格会上升。农(牧)民出于获得更多利润的考虑,会将最临近城市的一些天然牧场改良成农田,用以生产更多的粮食。

农(牧)民对土地的改良,一定是从城市周边开始,逐渐向远离城市的地方扩展,而不会从远离城市的地方开始。因为相同品质的同一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上,只要数量也相同,售价必然也是相同的;距离市场越远,则需要承担的运输成本就越高,获利也就越少;距离市场越近,运输成本就越低,获利也就越大。牲畜的生存空间,会被城市对食物热量的高需求而向外推,逐渐远离人口聚集地。

由于牲畜生存的地区已经距离城市非常遥远,要把牲畜运送到市场上,需要很长的距离。牲畜的长途运输,成本比长途运输粮食,还要高。死掉的牲畜和奶制品无法长时间保持新鲜,长途运输到市场时,往往已经不具有任何价值。

活的牲畜还需要足够的牧草。牧草体积庞大,也无法碾压成粉末,运输一万斤牧草,比运输同等重量的粮食要使用更多的人力和交通工具。这么高的运输成本,抵消了利润,使得几乎所有人都不会考虑在距离城市遥远的地方刻意种植牧草来蓄养牲畜。

随着牲畜在城市中变得稀缺,对牲畜的需求会重新上升,牲畜的价格也会重新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会激励农(牧)民重新将城市周边种植粮食的农田改为种植牧草的牧场(而不是在距离城市很远的地方放牧)。但是这种牧场的数量必然有限——因为当农田减少时,粮食的价格又上升了,又会有牧场改成农田。城市周边的土地会达成一个均衡状态——绝大部分是农田,小部分是牧场(当然还有种植经济作物的土地,这里不作论述)。

这一小部分牧场产出的牧草,是无法维持一支足以抗衡游牧民族的骑兵队伍的。

北宋的三弓床弩。骑兵不行,但中原王朝的传统利器弩却在北宋达到了高峰。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手工业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这种繁荣必然带来许许多多规模巨大的城市。城市规模与密度的提高,使未经改良的天然牧场变得稀少,牲畜只能在那些人工种植牧草的牧场上生存。牧草的缺乏与昂贵就严重限制了牲畜的数量。

如果北宋强行增加牧草的种植面积,就会以国民的饥饿和工商业萎缩(粮食的昂贵增加了手工业者的生活与经营成本)为代价,这些代价就是蓄养牲畜的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标而放弃的最高价值,这种成本是无所不在的,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有它的机会成本。但这种成本也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

“要求”北宋建立一支高效而庞大的骑兵部队,就是忽视机会成本的体现;维持那支骑兵部队的成本,绝不仅仅是养马和训练所消耗的钱粮那么简单。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蓄养牲畜的成本差别,就是机会成本的差别——游牧民族没有城市,或者只有很小规模的城市,他们生活的地区遍地是天然牧场,在这些地区,蓄养牲畜的机会成本微乎其微。

北宋骑兵

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农耕业发展的结果;城市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蓄养牲畜的成本。游牧民族汉化以后,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会迅速衰落。很多人觉得所谓的汉化,就是学习汉族的文化,是汉族的文化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游牧民族。其实非也!消灭游牧民族的,从根本上讲是汉族的生产方式——农耕,文化侵蚀当然也发挥作用,但是居于次要地位的。

蒙元不肯汉化,表面上看是不肯接受汉族的文化,实际上,他们是将大片本该用于农耕以养活更多人口的土地,用作了养马的牧场。虽然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保住了,但短短几十年,粮食短缺的问题全面爆发,他们只能撤回草原了。

(本文原题为《北宋骑兵为什么不够用?养马所需的牧草太贵!》,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冷热军事史”,澎湃新闻经授权转发,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