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书里学习谈恋爱
我爱你,是要你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在我怀里的时候
https://read.douban.com/ebook/335951283/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A ROOM WITH A VIEW)
[英]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 M. Forster) |著
冯丹妮、陈逸华 |译
冯丹妮|责编
作品简介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出版于1908年。故事中讲述了英王爱德华时代一位中上层社会的年轻女子与下层青年冲破封建礼数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和英国,既是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是对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批判。美国出版公司现代图书馆(Mordern Library)曾将该书列入20世纪最优秀的百部英语小说名单。1985年该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由詹姆斯·伊沃里执导,海伦娜·伯翰·卡特、丹尼尔·戴-刘易斯等主演,1987年获得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服装设计。
作者简介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英国小说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大部分小说检视了20世纪英国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伪善一面。著名作品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印度之行》《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大多作品被搬上银幕。福斯特出生于伦敦,长大后在剑桥大学求学,毕业后一度前往意大利和希腊旅游,而后回到英国开始了写作生涯。1946年,福斯特回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任荣誉研究员。
精彩段落
就在这时,露西脚下的地面塌了下去,她尖叫一声,从林子里摔了出来,周身笼罩在阳光与美景中,掉在一块覆满紫罗兰的小露台上。
“勇敢!”她的同伴站在头顶六英尺左右的地方,大声朝她喊。“勇敢和爱!”
露西没有回应。她脚下是一块陡峭的斜坡,大片大片的紫罗兰往下落,像是河流汇成瀑布,将这片山野浇灌成蓝色,在树旁打着旋涡,又在凹地里聚成小花池,点点的蓝色泡沫覆满了草地。可惜,再也不会有开得这样盛的紫罗兰了。这个小露台像个泉眼,美丽由此喷涌而出,淹没大地。
那位好先生站在露台边缘,好像正准备下水游泳。可他并不是露西想看到的好先生,更糟的是,他是孤身一人站在那儿的。
乔治听到她掉下来的声音,转过身,看了一会儿,仿佛她是从天堂掉落凡间的。他看见女孩脸上洋溢着喜悦,看见花流拍打她的裙子,激起蓝色的波浪。他们头顶的矮树丛闭合起来,他快步走向她,落下一吻。
露西尚未开口说话,甚至还未来得及感受这个吻,就听见一个声音大喊,“露西!露西!露西!”巴特莱特小姐的棕色身影立在风景之前,打破了生命的寂静。
我哪里知道!不晓得你在说什么!
青梅竹马(たけくらべ)
[日]桶口一叶(樋口一葉)丨著
郑灵芝丨译
梁琼月丨责任编辑
孙权丨封面作者
作品简介
本书是让作者一炮而红的短篇小说《青梅竹马》,以其对朦胧初恋、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感伤哀愁描写为人称道。自问世后,经过一版再版,中文译文也是层出不穷,受到许多代人的喜爱。
本文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早期,东京下町有名的风俗区吉原花街。以妓女的妹妹美登利 的青春期为中心,描写花街周边的孩子们在这种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态,预示他们此后的人生走向。
余华在其随笔集《内心之死》中说:“日本作家樋口一叶毫无疑问可以进入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列,她的《青梅竹马》是我读到的最优美的爱情篇章,她深入人心的叙述有着阳光的温暖和夜晚的冷爽。”作者仿照古日语的形式进行写作,因此本书也采用略仿古的语言风格进行翻译,欲将原文的时代感和朦胧清新感重现纸上。
作者简介
樋口一叶(1872-1896)生于东京,原名樋口奈津或樋口夏子,是日本平安时代一千余年后出现的第一位女作家,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早期开拓者之一,日本文坛称之为“明治紫式部”。
长年的困苦生活和感情挫折令一叶身心交瘁,于1896年11月23日午后因结核病过世,死时年仅二十四岁。她是明治新时代妇女社会角色变化的先驱者,2004年11月,她的头像被印在5000元面额的日元纸币上,成为日本纸币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肖像人物。
精彩段落
美登利吃吃笑开,揶揄道:“小矮个儿配上宽袖袍子和皮底竹屐,要多可笑有多可笑。好似会走路的眼药水瓶子。”
“莫要胡说。到那时我自然会长高,才不会像现在这般矮个儿。”正太郎神气活现地说。
“可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呢。你瞧那房顶的老鼠。”美登利用手一指,连文具铺子的老板娘在内,在座诸人皆笑不可抑。
惟正太郎一人面色不改,眼珠子滴溜溜打着转。“美登利专爱说笑。谁都会长大,做什么单取笑我?总有一天我会娶个标致的媳妇,领着她到处走动。我专爱漂漂亮亮的物事,万一嫁来的是煎饼铺子的福妹那样的麻子脸、或者柴禾铺子的突脑门儿,我定要当即赶出去,不让她进家门。我最讨厌麻子脸和生疥癣的。”正太郎强调道。
老板娘忍俊不禁,笑他道:“那你还老来我这铺子里,难道没看见婶母脸上的麻子?”
“那是因为你年纪已老。我讲的是娶媳妇的事。老了就随便吧。”正太郎答道。
“真是说不过你。”文具铺子老板娘打趣着逗正太郎高兴:“咱们这一带长得好的有花店的六儿、水果店的喜儿,比她俩还要漂亮很多的是坐在你旁边的这一位。你有没有定下来选哪位?是要六儿的媚眼,还是喜儿的曲艺,诶?”
正太郎红了脸:“什么六儿喜儿,哪有什么好的。”说着从吊灯下向墙侧略退开去。
“那末你喜欢的是美登利?心中已有主意啦?”
“我哪里知道!不晓得你在说什么。”被老板娘说中心事,正太郎便转过身去,用手指叩着护墙板,小声哼起童谣来:“转哟,转哟,水车转……”
美登利将众人的扁螺集在一处,道:“咱们再从头玩起。”脸上却是红也未红。
你怎么敢这样笑!对谁也不许那样笑!
魂断威尼斯(Death in Venice)
[德] 托马斯·曼丨著
邢亚文、冯丹妮丨译
冯丹妮丨责任编辑
作者简介
保尔·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作家。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德国乃至欧洲文坛上的地位。
内容简介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写于1912年的著名小说,故事发生在瘟疫肆虐的威尼斯,主人公最后也因瘟疫死于威尼斯。1971年被意大利现实主义大师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拍成同名电影。
故事的主角,德国慕尼黑著名作家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Gustav von Aschenbach)长年克己、勤劳地经营着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在他知天命之年,终于对工作感到倦怠。他“向来认为旅行不过是一种必要之恶,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差事,是为了身心健康不时做出的必要妥协。”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看见一个外貌颇不寻常的怪家伙似乎是去旅行,激发了他“对新奇遥远景色的向往,对自由、解脱和忘却的渴望”,于是辗转前往水都威尼斯度假。
威尼斯华丽得化不开的美景,唤醒了阿申巴赫的内心长久的感性思维。在异国国度里他邂逅一位美少年达秋(Tadzio),他深深爱上这位俊美如希腊雕像的波兰少年,“他的太阳穴和脖子附近垂着一绺绺蜜色的鬈发,肩胛⻣间的绒毛在阳光下透着金⻩色。少年的上身覆盖着薄薄一层皮肤,隐隐可以看⻅其下肋⻣的精致轮廓和匀称的胸膛。他的腋窝像雕像的一样光滑,膝盖后面的凹陷处也同样光滑,闪闪发光。蓝色的血管在他的皮肤下游走,仿佛他的身体是由某种比肉体更透明的东⻄构成的。”
与此同时,闷热的威尼斯爆发了一场霍乱,官方刻意封锁消息,阿申巴赫一开始并无知觉。当他发现游客纷纷走避,逐渐了解事态的严重性,但为了多看达秋一眼,他选择留在了被瘟疫所笼罩的威尼斯,继续在大街小巷跟踪那少年。后来他做了一场梦,梦见原始部落里野蛮人正在放荡淫乱的进行祭神。他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衰老,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他开始染发化妆,好让自己焕发出青春的姿态。长时间的追逐,使他筋疲力竭,最终因为吃了过熟的草莓而得霍乱使他一病不起,孤独地死在荒凉的海滩上,老人垂死时最后的眼里,仍是那位水仙花一般俊美的少年。
精彩段落
这个可爱的形体突然出现,完全出乎阿申巴赫的意料,他本来根本没抱希望,以至于都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仪容。他的脸上流露出喜悦、惊讶和赞赏的表情——就在同一瞬间,达秋露出了微笑。他轻轻扬起嘴角,对阿申巴赫微笑着,落落大方,温润可亲。他的笑容无比迷人,仿佛胜利的笑容,又藏着千言万语。这一笑宛如纳西瑟斯深沉的、痴情的、缠绵的微笑——水仙花少年或许正是带着这样的笑意俯身望向池塘,张开手臂想要去拥抱水中美丽的倒影。他微微噘起嘴,试图亲吻水中倒影冰冷的嘴唇,但又模糊意识到自己这种行为多么愚蠢。他的微笑风情万种,充满了好奇也夹杂着一丝不安,让人着迷,也迷住了自己。
阿申巴赫收下了这个微笑,仿佛收下一份致命的礼物,随即匆匆转身离去。慌乱之中,他穿过灯火通明的阳台和前花园,急忙逃到黑暗的后花园里。责备、埋怨与温柔的心绪奇怪地融合在了一起,让他脱口而出:“你怎么敢这样笑!对谁也不许那样笑!”他跌坐在一张长凳上,呼吸着夜间花园的芬芳,他的镇静随风飘逝。他靠着椅背,胳膊垂落,从头到脚都在颤抖,口中怯懦地低语着那句有关爱情与渴望的陈词滥调。
原标题:《从书里学习谈恋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