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髀设·秀|设计,从文化变革到社会创新
【编者按】
“髀设”是市政厅关注好设计和年轻人好想法的版块。髀设,即毕设(毕业设计)。学生的毕设往往是年轻人充分调研后提出的新鲜想法,是体现“初心”的作品。“毕设”虽然意味着完结,但“髀设”是连接改变的开始。
市政厅收集到许多年轻人的作品,各有其打动人之处。最终,我们挑选出17个涉及不同城市空间和问题的作品,包括:老龄化、幼儿园、古村落、老菜场、老城区、工人新村、办公空间、共享社区、医院等等。我们也请不同的学者、专家和市民评委对这些作品做出评价。“髀设·秀”系列不是单纯展示毕设作品,而是展现年轻人思考、探索和理解城市问题的历程,从中看出年轻人独到的价值。
金瀚康,在米兰理工大学攻读室内设计,sense lab设计工作室合作设计师。程致远,现为造点X创始人,自称“一个通过设计实践社会创新的行动者”。2013年,二人毕业于中国美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拯救余杭》以老城余杭为背景,从建筑、手艺和生活模式三个方向,来探索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二人认为,毕设成为自己改变的契机——在恰当的时间,选择了恰当的打开方式。
2013年,我们在中国美院的室内设计系准备毕业设计。原本,毕业设计是一个酒店的室内设计,如果当时做完了室内设计,可能我现在就在杭州的某个设计公司,设计高端酒店。不过,毕设显然成了一个改变的契机,让我们在恰当的时间,选择了恰当的打开方式。
当我们的酒店室内设计做到一半,指导老师杜老师组织了一次台湾行,杜老师来自台湾,很希望我们了解一些台湾的设计教育。在台湾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听到北科大学生的设计。设计者说,台湾面临严重的发电问题,他想用设计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设计了一个看上去很夸张的风力发电机。
这个古怪的设计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设计的创造性不是体现在“形”上,而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反观那个“酒店设计”,我们的目标是让室内变得更漂亮。当然,这是未来的室内设计师的本职工作。但是,面对这个难得的毕业设计的机会,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和杜老师谈了这些,他竟然同意我们改变毕业设计题目,还鼓励我们多思考。
台湾之行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永续”。就是常说的“可持续发展”。但“永续”不止是技术,也不仅是空间,还有文化和社会。我们两个都是杭州人,从小就看着西湖园林和老建筑。我们很好奇,这些老空间将如何永续下去呢?我们看了一些不同的老城,最后选择了余杭老街。
余杭老城
中国有两种城市化的传统:第一种是政治力量驱动的城市化,可谓由“城”而形成“城市”,城,即国家构建的政治中心;第二种是经济力量带动的城市化,可谓由“市”而形成“城市”,市,即民间自发形成的区域经济中心。而在余杭镇,苕溪以北是城,以南是市。 在市中,则一般由一条主干街道贯穿,两边深入进去,则是繁琐的巷弄。这就是传统的市井模式。
余杭镇老建筑分布图,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作者余杭老城有条河——苕溪,原本作为对外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如今成了余杭新老城区的边界,同时也扮演着连接两种生活方式的纽带。新城里是喜欢现代化的楼房和便利生活的年轻人,而余杭老城的主要居民是:不愿离开的老人,被便宜生活费用吸引的外地人,以及一起玩耍的当地和外地的孩子。
新城和老城的工作与生活区别《再造魅力故乡》中提到,“在众多的旧街区改造中,对当地人的忽视并不少见。实际上,一个街区在本质的功能上是因人而生的,如果要关注老街区的魅力,那同样应该去关注当地的人。” 人是构成一切的核心,我们在去上海田子坊调研时就发现,楼上的哭诉不迭,换来了店前的欢声笑语。这样的改造算是成功的吗?
那么,余杭老城人们的生活状况如何?
我们采访了不少当地居民。他们因为各自的不同身份对这个区域有着不同的态度。这也反映在居住空间上。
余杭本地的居民一位老奶奶,家虽然旧,但收拾得很干净。子女都在新城工作。她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不想搬去新城和儿女一起住。孙子住在老城这里,平日由奶奶带。
而另一户的百年合院里,住着一户外地来城里打工的家庭。房子很破旧,但住户却没有去修补的打算,只是将就住着,很像是临时住所,因为工作和生活的不稳定,也没有想过要长居,便就没有费心去料理这里。
政府原本打算把老城拆掉,和新城一样发展。但拆了一些老房子后,并没有发展起来,整个余杭老城就停滞了。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什么不想想,这里如果不拆,会有怎样的可能性呢?
直街的24小时
直街是余杭老城曾经的中心街,如今也因年青人的流失而逐渐失去活力。现在老城的中心街已转移到靠近新城的河边街道。在直街我们看到,破败的空间后面,历史仍然鲜活,包括传统的生活状态、邻里关系和居住模式。以下是直街上24小时的活动:
当地菜场商户每天 4:00 ~ 5:00 从菜农处批发当日新鲜的蔬菜。
4:30 老街位于老街北门头的汽车总站开始运营。
5:30 老街菜场开始为居民供应新鲜食材。
5:30 老街上的杂货铺开门营业,街边菜摊,流动早餐摊也开始陆续出现。
5:30 老街巷弄中的老人们起床洗漱,开始新的一天。
6:30左右 老街上早餐店陆续开门营业,菜摊周围聚集的人开始增多。
7:00左右 家长出门送孩子去上学,幼儿园和小学开始上课。
7:30 出门送完孩子后,家长们便去上班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
7:30 家中的人们都外出,早晨的事务都安顿好之后,妇女们去买菜洗衣,为家庭琐事忙碌。
8:00 位于街口的药房开门,服务业开始运营, 街区内的茶摊已经人声鼎沸。
8:30 老街中的手工作坊开张,弹棉花,箍木桶,铁器坊都开工。
11:00 老街的餐店第二次开门,为街区内供应午餐。
13:00 午间休息结束,老街上逐渐安静,人们继续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13:30 左右,老人们结束午睡,开始出门和邻居聊天喝茶打麻将.
16:00 老街的餐店第三次开门,为街区内供应晚餐。
17:00 位于河边的夜市开始热闹起来,这里是余杭镇新一个重要的晚间场所之一。
18:30左右 晚餐结束老人小孩出门开始约伴散步。
19:00 待家中老小出门,开始收拾碗筷,看新闻。
19:30 看完新闻,收拾完,出门去步行街或塔山广场开始夜生活,另一批老人开始入睡。
20:00 夜间的街边水果摊开张,主要为果农自己开车来路边贩卖。
21:00 老人们整顿休息。
22:30 广场上的人潮开始退去,人们陆续回家休息。
余杭镇的手艺内容在余杭老街,我们看到老手艺“纸伞”的窘境。在市场上,纸伞很难和批量生产的雨伞相竞争,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价格也更昂贵。可以说,无法适应现代的生活。老手艺面临即将失传的困境。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看到设计师张雷用余杭的纸伞做的椅子,这个把消失的老手艺变成新产品的设计,获得了米兰设计周的大奖。我们便写信给张雷老师。他说,希望开一个材料实验室,研究如何重新利用老材料。张雷老师还把余杭的纸伞手艺人介绍给我们,他还说,要想把项目落实,要从“小东西”入手。
如何像重新利用“纸伞”工艺一样,给直街带来新的活力呢?
加入新时代元素的拼贴效果我们发现,这条老街的空间层次很有意思。这里混杂着百年历史的传统老建筑,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居民楼。我们设计了一个社会生态关系,来维护老建筑和生活记忆。比如,把居民住宅闲置的二层空间改造成B&B。为了更好地运营,设立小型的社区管理机构辅助B&B模式的完善和推广。同时,也把工艺当做社会生态关系的关键部分。建立“仓库+手工艺作坊+店铺”的空间网络,把手艺传承人、年轻人、游客和普通居民等不同的人连接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让老手工艺适用于现代生活。
B&B策略来源于现有居民二楼空闲空间的再利用仅仅做一个设计是不够的。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余杭老街的价值,和老街改变的可能性。当下的老街各个价值组成是零散的,缺少关联性,建筑、生活、手艺相对孤立。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将其整合,给老街注入活力。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拯救余杭》的微电影,并策划了一系列广告、展览和品牌活动,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余杭。
老城面临的“矛盾”
在毕设中,我们发现,老城中存在一种矛盾性。对一直居住在老屋里的居民来说,他们更希望政府拆迁,尽快住进新房子,因为老房子的基础设施太破旧。而对设计师(观察者)而言,所看重的是文化性和历史意义,他们认为应当保留这些老屋。如何在保留的同时,满足使用者的舒适?于是,出现了一种看似满足居民和设计师双方需求的方式:拆除并以新的方式重建“老建筑”,但这缺乏真正意义上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
设想的永续模式欧洲(如意大利,法国)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植根大众。在很多地方,如今仍能通过建筑,清晰观察到几百年前的文化和生活形态,感受到历史的延续。在这些城市中,对文化的尊重反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尊重的基础上,设计是一种思考。
毕设改造的清末老宅在毕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其去处理表象,倒不如回到本质,去让人们产生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这也反映出当下设计的局限,很多设计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容易和外界脱离。这次毕设,让我们思考如何自下而上的,用新的方式来传达价值,进而去影响大众对于老城、乡村以及传统文化的看法。
毕设开启的旅程
造点Freshmen项目中,造点和杭州的16位跨界研究生,在中国美院共同分析食品空间的不同种类,寻找设计切入点。反观这个过程,本科的余杭毕业设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点。承上是因为刚好在那一个具有相当压力的毕设时刻,我有时间和精力去根据我真正的兴趣和性格,去动用过往散落的知识、资源和能力,给出一个在当时最能够代表自己的答案。启下是因为,这个毕设虽然不完整,但是一个能代表未来我要做的事情的最小原型,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这个麻雀并不单是毕设具体的内容,而是其背后的价值观、思考方式、方法与策略。如果能把这些内容融合成一句话,对我来说那这句话应该是:设计,从文化变革到社会创新(Enables Cultural Change For Social Good, Through Design)。
周子书(“地瓜社区”创建人)评语:
“What is a city, but the people. —Coriolanus ||| ”城市即人。我想致远的毕业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不是在设计“形式”,而是围绕着日趋多元化的城乡目标受众,展开系统的探讨和建构,这需要足够的实践勇气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令人敬佩的是,程致远正在这条路上不断向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