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儿歌《两只老虎》的前世今生
不知不觉间,壬寅虎年已至。一时间,威风凛凛的森林之王——老虎成了国人谈论的热点话题。的确,传统文化中关于老虎的意象、符号与典故不可胜数,其中儿歌《两只老虎》在中国民间的普及程度绝对可以排进前三。殊不知,这首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谣居然是西洋的舶来品。更令人惊叹的是,其背后的旋律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下面我们就来细品《两只老虎》的前世今生吧。
儿歌《两只老虎》
雅克兄弟
10-11世纪,中世纪的教堂音乐是绝对的主宰。为配合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出现了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音乐,即格里高利圣咏,因其表情肃穆、风格朴素的特点,也被称为素歌。它的旋律音调一般比较平缓,音域常控制在较为狭窄的范围。如今,《两只老虎》的经典旋律最早便可以追溯到格里高利圣咏。
到了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作曲家弗雷斯科巴迪(Girolamo Frescobaldi)在1615年出版了《大键琴触技曲》,其中第14号作品是女高音咏叹调随想曲。在这首随想曲中,女高音开头所唱的非常接近于《两只老虎》的首段旋律。更有意思的是,其意大利文的歌词内容“Fra Jacopino”,大致相当于法文的“Frère Jacques”(即“雅克兄弟”)。知道了这一关键信息,我们就不难明白17世纪流传于法国教会的歌曲《雅克兄弟》(作为儿歌,它正是《两只老虎》的前身)从何而来了。
弗雷斯科巴迪
那么,这段魔性的旋律是如何从意大利传到法国的呢?后来,一位音乐史学者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一本收录了86首卡农曲的手抄乐谱,其中就出现了《雅克兄弟》的旋律,其作曲家的属名,是巴洛克时期的法国大作曲家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原来如此。事实上,雅克兄弟不是兄弟俩,而是一个叫雅克的小兄弟。他是一位小修士,当教堂的早铃声响起时,他却在偷懒打瞌睡。于是,就有教会内的师兄弟,唱这首歌来讽刺他:
雅克弟兄,雅克弟兄,
您在睡觉吗?您在睡觉吗?
敲响晨钟!敲响晨钟!
叮叮铛,叮叮铛。
这意思,类似于中国寺庙里的大和尚教育小和尚,要想做好和尚就要每天早晨好好敲钟,不要三心二意,偷奸耍滑。有趣的是,这首讽刺性极强的儿歌因其魔性的旋律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在各国的不同版本中,基本保持了原意不变,只是传教士的名字因差异产生了变化:比如英文版与俄文版叫约翰,意大利版叫马蒂诺,德语版叫雅各布等等。
至于那位偷懒的雅克修士到底是谁?具体答案已不可指,但人们有着诸多揣测。有人认为这位偷懒的修士,是当时传统人士在嘲讽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也有人认为是大众在嘲讽犹太教或清教徒甚至雅各宾党;还有人认为这位雅克修士,根本只是一个名字叫做 Frère Jacques Beaulieu 的仁兄,他是一位生于17世纪末、学术不精的解剖学家。无论如何,这首儿歌都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巨人”交响曲
如果你认为《雅克修士》或《两只老虎》只是一首儿歌,难登大雅之堂,那就错了。1889年11月20日晚7点半,奥地利音乐家、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的第一交响曲(马勒本人称之为“交响诗”)在市政厅首演,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如此描述这部作品:
交响诗包含两部分:
(由作曲家本人指挥的作品首演)
第一部分:1.序曲及舒适的快板 2.行板 3.谐谑曲
第二部分:4.葬礼进行曲紧接段落 5.非常热情的。
第一次指挥自己的作品,马勒选择了凯鲁比尼的序曲作为暖场节目。等观众们的掌声止息,弦乐声部奏出了7个八度持续音A,空灵且鲜明的标志音。这一刻,整个世界都屏息凝神,见证马勒的划时代之音。
青年马勒肖像
起初,一切都进行地很顺利,每隔三个段落观众便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时并没有乐章间不能鼓掌的要求)。半个小时过去了,马勒的自我感觉很不错。然而,第二部分刚一开始,现场的气氛立刻变得不同,这首气象阴森的葬礼进行曲正是童谣《雅克兄弟》,所不同的是,马勒将大调改成了小调,由加了弱音器的低音大提琴缓缓奏出,给听者一种阴森森的哀怨感。紧接着,双簧管吹奏出愠怒的冷笑……现场听众开始骚动。
作品结束后,现场的掌声稀稀拉拉,还混杂了一些嘘声。乐评人阿布拉尼(Kornel Abranyi)尖锐地指出:“我们不知道该认真看待这段葬礼进行曲,还是该把它视为一场戏仿恶搞”。的确,马勒将童谣与葬礼进行曲相互杂糅的手法史无前例,其激进性堪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引发了听者的强烈不安。事实上,这首童谣-葬礼进行曲作为一个音乐意象,隐晦地象征着孩子的死亡。马勒想借此发问:“你为什么而活?你为什么要承受这一切伤痛?难道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巨大的、可怕的玩笑?”正是对死亡的模仿令听者坐立不安,这与他们花钱买娱乐的经验有着天壤之别。
在今天听来,这段音乐很像百老汇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中的歌曲《假如我是有钱人》(If I Were a Rich Man)的副歌部分。其实,马勒在这里重现了童年时所亲历的场景,死去孩子的棺椁刚刚抬进屋子,酒馆里依然传出嬉戏喧嚣的大笑与欢快的歌声。这段音乐仿佛是无声的抗议,抗议这个世界对逝去婴孩的冷漠。当时在波西米亚及摩拉维亚地区,新生儿在5岁前的死亡率是56%,两个孩子中便有一个死于白喉、天花、缝针和猩红热。一个孩子的死亡是如此平常,以至于哀悼变得不痛不痒,许多墓地甚至都没有名字。
如今,这段童谣-葬礼进行曲成了马勒第一交响曲乃至其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甚至音乐会的宣传单也会强调它与《两只老虎》的亲缘性。其实,它正蕴藏着马勒全部音乐的一大奥秘:庄重与嬉闹的相融并置。这是犹太心理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马勒第一交响曲强有力的动机。
国民革命歌
大清晚期,传统中国突然发现自己并非世界之中,中国之为中国,名不符实。这一惊,吃的非同小可。一批时代的警醒者,就开始了学习西方,“西学东渐”蔚然成风。当时,很多人留学日本,当时的日本恰恰都在全盘西化,大量西方文化在日本得到传播,音乐也是如此,并回传到了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国乐不断被抛弃,新式音乐不断被引进,不仅包括曲谱,也包括乐器。动荡时代中的音乐,仅国歌一事,从晚清到民国中叶,就一直没有统一过。从曾纪泽的《普天乐》到李鸿章的《李中堂乐》,都被作为国歌延用一时,这两首音乐的曲子都是采用了欧美的流行小调,配以中国古文填词,对当时的人有新鲜感,但并不利于传诵。
后来,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为迎接光绪、慈禧的造访,特命其军乐团演奏了法国的《马赛曲》以助兴。当时,恰逢慈禧七十大寿,她听到《马赛曲》之后,身心愉悦,非常开心。结果,受《马赛曲》影响,当时国乐的曲调基本就被定了下来。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灭亡。新兴的民国,对国歌的选择,一直仍处于争论之中。北方的北洋军阀,沿用的是大清留下的遗风。南方革命党人,则努力谱写新曲。但总体上,这一阶段南北双方创作的音乐都明显受到日本的影响,但日本本身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1926年春,广东革命政府平定了两广,准备北伐。同年7月2日,广东省教育厅通过“推行国歌案”,决定在新国歌未颁发前,以《国民革命歌》代国歌,而且一用多年。这首《国民革命歌》正是因为北伐的需要,为了鼓舞士气动员民众而作,由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共党员邝墉,根据法国儿歌《雅克兄弟》的曲调填了中文歌词,并命名为《国民革命歌》。这首歌经当时的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同意,作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其歌词如下: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这首歌还被蒋介石的对手阎锡山、冯玉祥改编了过去,歌名变成《打倒老蒋》,歌词则变成了“打倒老蒋,打倒老蒋,除军阀,除军阀!革命一定成功,革命一定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国民革命歌》歌单
再后来,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又将《国民革命歌》改成《土地革命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就有这样一幕,小主人公潘冬子和伙伴们一起,兴奋地唱起这首《土地革命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绅,和劣绅;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
同样的曲子,歌词任意改,那时候没什么版权意识,但无论是《国民革命歌》,还是《打倒老蒋》,抑或《土地革命歌》,都与我们所耳熟能详的《两只老虎》相去甚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只盲鼠
实际上,在辛亥革命前后,与《雅克兄弟》一起传到国内的,还有另一首西方儿歌《三只盲鼠》(Three Blind Mice)。后来,由于《国民革命歌》传唱盛行,中国民间就把《三只盲鼠》的歌词(最早可追溯到1609年出版的一本书上)套在《雅克兄弟》的曲子上。一不小心,“老鼠”和“老虎”唱拧巴了,结果慢慢地竟唱成了《三只老虎》。对此,我们一看《三只盲鼠》的歌词便能心领神会:
三只盲鼠,三只盲鼠
瞧它们跑,瞧它们跑
它们都在追赶那个农妇
她用刀切了它们的尾巴
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
如三只盲鼠
为了符合《雅克兄弟》的曲调,就进一步进行了删减,把“追赶的农妇”给删掉了,于是“切尾巴”的动作就演化成了三只即没尾巴又缺耳朵的残疾老虎。由此,《三只老虎》失去了原版法国版嘲讽性的功能,也没有了《国民革命歌》的励志精神,而是变成了《三只盲鼠》一般的单纯儿童歌曲。后来,或许人们觉得“一只没有尾巴,两只没有耳朵”不够工整,就直接改成了“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也就成了妇孺皆知的《两只老虎》了。
童谣《三只盲鼠》
目前,能找到的关于《两只老虎》的正式书面记载,最早可追溯到1943年。当时,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陪都,在如今的渝中区鹅岭上,国民政府开办了中央干校,蒋经国担任教育长。开学典礼上,他发表了一个演讲,他说今天开学典礼,我送大家一个礼,请大家接受。大家以为他要讲什么大道理,结果他说他要送同学们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学员们就更莫名其妙了,人生最宝贵的,不过是青春、金钱、地位,结果他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童年时代的纯洁真诚、活泼天真。现在你们年龄稍长,文化高一点,地位高一点,就把纯洁、天真丢了,这是非常大的损失。现在我开始送了,请接受。纯洁、天真怎么送呢?结果,他教大家唱了一首歌。他所唱的,就是《两只老虎》。
蒋经国非军人出身,当时33岁的他身体已经开始发福。他边唱歌边比划动作,结果笨拙的动作与身手,引得台下学生哄堂大笑,他却不以为意。然而,蒋经国的此番作为,让台下的学生们记忆深刻,终身难忘,多人在回忆录里都提到了这件事。由此可见,当年《两只老虎》已经成型了,但却没有传播太广,学员们听着还有新鲜感。
由此看来,《两只老虎》的厉害之处在于,明明身后蕴藏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却依然带着孩童般的稚气和天真,能在一两分钟内让一个三岁小孩喜欢上,甚至哼唱出来。至于为什么一只老虎没有尾巴,一只老虎没有耳朵,我小时候从没在意过,想必现在的孩子们也不会在意,好听就是了!至于要说奇怪的话,我真正好奇的是,为什么满世界都在敲晨钟,只有我们在歌唱老虎呢?或许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喜爱老虎的民族,这倒是点题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