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英图书馆珍贵手稿来华,听策展人聊聊纸墨间的作家灵魂
【编者按】“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今日起到6月21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这也是大英图书馆的珍贵藏品第一次来华。在展览开幕之际,澎湃新闻采访了此次展览的英方主策展人亚历珊德拉·奥特,和她聊了聊手稿、文学、以及大英图书馆和中国的合作。
1822年诗人拜伦勋爵的《唐璜》手稿,第6、7部分文稿被包裹在棕色的棉浆纸中,文稿用纸的大小不等,中间有折痕,在第一次写作和之后修改时分别用了两种不同的墨水。拜伦在灵感来敲门时,总是随意抓起手边的纸,把那些词句记录下来,他也喜欢折叠纸张,把它们放在口袋里,以便随身携带。
拜伦《唐璜》威廉·华兹华斯那首家喻户晓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的诗行上方,是他写给印刷商的话,在这段话中,他清楚地表达了希望这首诗出现在诗集的哪个具体位置。
1847年夏洛特·勃朗特修订版本的《简·爱》,第一章上方有一行被划掉的签名:柯勒·贝尔(Currer Bell),夏洛特·勃朗特的笔名。凑近细看,能看到纸张上面的指纹墨印。这部手稿来自勃朗特的小说出版商乔治·史密斯,根据指纹可以推断,这部手稿来自当时的印刷工厂。
以上这些暗着秘密的手稿均来自大英图书馆馆藏,是大英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展览“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中英方带来的11件珍贵手稿和印刷本中的三件。从本月4月21日起,这批珍贵的藏品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的中文译本以及汤显祖的《牡丹亭》一起,和中国观众见面。
手稿中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秘密藏在镶金的纸张中,藏在纸上的水印里,藏在纸张的折痕里,藏在书写用的鞣酸铁墨水里,藏在字里行间的涂抹、更正、词语的替换之中。这些秘密告诉我们一部作品的生前事和身后名,也告诉我们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文学创作,都并非静态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经过反复的思量、修改和淬炼最终锻造而成。同时,这些秘密也让我们了解,从作品最初的创作、修改,到之后交付出版商、印刷工坊,再到最后流转到大众读者的手中的过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彼此相互分离、割裂,而是彼此沟通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展览开幕之际,澎湃新闻采访了此次展览的英方主策展人亚历珊德拉·奥特,和她聊了聊手稿、文学、以及大英图书馆和中国的合作。
【对话】
澎湃新闻:首先能否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此次展览?
亚历珊德拉·奥特:这次展览的名字是从莎士比亚到夏洛克,包括大英图书馆馆藏的与英国文学和音乐相关的珍宝。这次展览选取了十位极具代表性的作家、诗人和作曲家,共十一件展品。
展览分为三部分:诗歌、戏剧和小说。第一部分诗歌从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拜伦和他的手稿《唐璜》中的章节开始,到柯勒律治《古舟子咏》的部分手稿、再到华兹华斯的手稿《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
我们认为文学不单指阅读,还与表演密切相关。因此也选取了威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我们也有两个曲谱:《贡多拉船夫》的总谱原稿以及本杰明·布里顿基于莎士比亚《仲夏梦之夜》改编的曲谱。
最后一个部分聚焦现代小说以及现代小说作家。从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手稿开始,到查尔斯·狄更斯手稿《尼古拉斯·尼克贝》以及《大卫·科波菲尔德》的印刷品,再到柯南·道尔的短篇小说,伊恩·弗莱明的詹姆斯·邦德。
澎湃新闻:这里面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藏品是哪些?
亚历珊德拉·奥特:我最喜欢的是《简·爱》的手稿,这标志着她作为一个作家的起点,在此之前,她有另一本小说《教师》(The Professor),但是被拒稿了。之后她写了《简·爱》,寄给出版商,此次展出的手稿就是她寄给出版商的这本。这部手稿十分特别,因为上面有墨痕指纹,说明它曾经出现在印刷工厂里。上面还有印刷工的名字,正是这些人把她的手稿变成了印刷品。这件展品关注的是手稿的余生后世。在作家完成了一部手稿之后,它如何被出版?如何抵达读者的日常生活?这都是十分有趣的问题。
《简·爱》手稿另一部我十分喜欢的是拜伦爵士的《唐璜》手稿,这是一部史诗级别的诗歌。我们展出的这份手稿写于1822,它展示了拜伦的工作状态,他如何写,如何修改,如何涂画,他在修改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墨水,他创作用的纸张大小不同,有一些有金边,有一些大,有一些小,他们有不同的水印。其中有些页张中间有折痕,这说明他把纸折叠了并且随身携带。装订是原初的版本,在手稿的外围包裹着一层棉浆纸。拜伦在封面上写了字。这部手稿有助于让我们思考作家如何写作,如何像艺术家一样创造。
类似的,我们可以看到华兹华斯的手稿《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这件手稿只有一页,上面有给出版商的指示。它显示了他正在思考、正在修改,正在写作,同时他写考虑到出版的问题,它将被如何出版,他告诉出版商他希望这首诗出现在书中的什么位置。这份手稿告诉我们,认为艺术家、作家和写作的出版、商业化过程是分离可能是个误区。我们希望在这个展览中展示的是这两个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手稿,那是出版商所有的,查尔斯·狄更斯的手稿,那是来自印刷工厂的。我们要记住这里不单单包含艺术的、创造性的层面,同时也有商业化元素,印刷方面的元素,以及面向大众的传播。
查尔斯·狄更斯的初版《大卫·科波菲尔德》也很有趣。这本小说一开始是以连载的形式分月出版的,后来才装订成书。这意味着每个月狄更斯会根据读者的反馈来修改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的小说是如何被读者消费的。在这里,整个创作过程是流动的,而非固定的。今天当我们读到一本小说,我们看到的是一本完整的、装订好的书,但实际上做研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出版的都没有被展示。
澎湃新闻:可否介绍一下这些藏品的来源?
亚历珊德拉·奥特:他们来自各种渠道。比如威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印刷本,但是这个规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非常罕见和珍贵,它属于乔治国王三世,是他的图书代理买给他的。这件藏品是由乔治国王三世的儿子——乔治国王四世赠予当时的英国图书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大英图书馆的。它是大英图书馆馆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简·爱》的书稿来自乔治·史密斯纪念遗产,是《简·爱》以及勃朗特其他小说的出版人。而《尼古拉斯·尼克贝》则来自印刷商。所以我们的藏品有的来源于捐赠,有的在拍卖上购得,也有的是直接从个人那里购买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澎湃新闻:这些手稿是如何选择出来的?
亚历珊德拉·奥特: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我选出了这十一件展品。但同时我们也和国家图书馆密切合作。比如在选择查尔斯·狄更斯的手稿时,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建议,《大卫·科波菲尔德》在中国更加受欢迎。因此我们决定展出手稿,同时也展出《大卫·科波菲尔德》。因此这个展览其实是我们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对话合作的结果。你也能看到很多中方提供的展品,很多译本,有手稿,也有印刷本,包括汤显祖的牡丹亭。
《尼可拉斯尼克比》手稿.©Mark Charles Dickens, Head of the Dickens Family, CC BY 4.0jpg澎湃新闻:从诗歌到戏剧到文学,从浪漫主义到现代小说,这个展览可以被看做是英国文学的历史的简要呈现吗?
亚历珊德拉·奥特:我觉得不是,因为还有更早的、历史更悠久、也更重要的文本没有在展示。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英国文学的精选部分,一些耀眼的文学明星。诗歌方面,我们只展示了三位诗人。戏剧方面,只有两位作曲家。小说方面,有四位作家。在他们以外,英国当然还有很多在文学史上一样非常重要的诗人、作曲家和作家。
澎湃新闻:最后展出的关于福尔摩斯和詹姆斯·邦德的作品,是特地为中国观众挑选的吗?
亚历珊德拉·奥特:这是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讨论的结果,我们也有这个意向,选取一些中国观众熟知的作家和作品。这两个作者的作品,其实不仅是对中国读者,对于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来说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不希望让大家觉得只有读了这些书才能来看展览。所以对这两个作品里的角色,也许他们已经通过电视、电影或者其他途径有所了解了。
柯南·道尔《失踪的中后卫》澎湃新闻:对中方选择的展品有何看法?
亚历珊德拉·奥特:我十分喜欢。学习和了解翻译的历史、中国对于英国文学的翻译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故事一开始只是部分地被翻译了,直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有了全译本。尤其是展出的朱豪生的翻译手稿,可以看到他翻译和修改的过程。而《牡丹亭》则展示了明代中国的印刷技术。
澎湃新闻: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大英图书馆和中国的合作?
亚历珊德拉·奥特:大英图书馆在2015年的时候得到政府的资助,与中国各地的图书馆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我们目前在做几件事:第一,我们在策划五个展览,所有展览的主题都和英国文学珍宝相关,所以会包括珍贵的手稿,非常著名的英国作家的初版书籍,第二个展览将会在2017年年底在木心美术馆举行。2018年春天我们会去上海,秋天会去香港。2019年的另一个地点还在商定中。每一次展览的主题都不同,也会有相应的展品来到中国。因此中国观众可以看到英国文学藏品的不同面向。
第二,在大英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特别环节叫做发现英国文学,目的是想读者介绍英国文学的另一面,并且会有与此相关的书籍、文章在网站上展示。我们正在做相应的中文版本。
第三,我们开始建立中英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技术分享。在大英图书馆的员工也在上中文课。同时我们也在筹备一个微信公众号。
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希望不论在英国还是中国的中国读者,都能够更加无障碍的接触到大英图书馆的资源。
澎湃新闻:能否介绍一些大英图书馆的馆藏情况?
亚历珊德拉·奥特:大英图书馆有将近两亿件馆藏藏品,包括印刷本书籍,善本,现代、当代版本。大英图书馆是一个版权图书馆,所以在英国出版的每一本书,大英图书馆都有副本。我们也有声音档案,收集当代的和历史的声音文件。我们还有一个手稿收藏。西方手稿包括中世纪经典、希腊、古希腊手稿,也有当代的手稿档案。这部分藏品数量巨大,我们正在尽力做电子化的工作。我们优先选择了最大众的、最有名的、最为人们熟知的手稿进行了电子化。每一件藏品都要拍照,而不是扫描,这是一个漫长的也很昂贵的过程。但是能让公众接触到这些手稿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澎湃新闻:此次展出的手稿是否会有电子版供观众欣赏?
亚历珊德拉·奥特:所有这些手稿我们都扫描了,我们会把完整版放在网站上。网站会在接下来几个月里上线。唯一不会上线的是伊恩·弗莱明的手稿,因为版权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观众可以到展厅里,去看那些手稿,去感受他们的质地和肌理,还有不同材质的墨水。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电子化来窥得手稿的全貌。扫描的画质十分好,你可以看到纸张的肌理,可以看到很多细节。
更多前沿旅行内容和互动,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公众号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