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江西省这个县向三个维度要空间做大“蛋糕”

2022-02-12 13: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莫志超 操海鹏 农民日报

冬日的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寒风凛凛,站在田畈街镇街头,记者正愁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进村采访,目光忽然被共享电单车吸引。用微信一扫码,就能骑着小车在村间穿梭。

一个距离县城40多公里远的乡镇为什么会有共享电单车?记者不禁产生疑问。

“田畈街人口多,不仅有8万常住人口,更有5万流动人口。”田畈街镇党委书记程丽君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交通节点的区位加上庞大的人口,让田畈街看上去不像一个乡镇,反倒像一座小县城。

不只是田畈街,整个鄱阳县在发展中都必须考虑“人多”的问题。作为江西省人口第一大县,鄱阳“十三五”期间累计减贫56017户175418人,这个数量甚至超过省内一些人口较少县的总人口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鄱阳来说,关键就是要做大‘蛋糕’、提高‘人均’。”鄱阳县委副书记艾晖表示。

向土地要空间——

先给村庄来个规划

想要做大“蛋糕”,首先要有土地。尽管县域面积高居全省第二位,但分到160多万人的头上,实则没有多少。如何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挖掘用地潜力?

“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在才知道土地上还有这么多学问。”说这话的是田畈街镇松林村党支部书记方少锋。别看他对村情了如指掌,但要说起每块土地的性质、对应的具体政策等,他才意识到自己是个“门外汉”。

变化就发生在2021年,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鄱阳县明确提出“先规划、后建设”的发展要求;恰好此时,一支专业的帮扶队伍来到了鄱阳——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挂点松林村。需求和技术就这样牵上了线。

依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帮扶队请来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的专家,对松林村来了个“大起底”。

“禁养区面积达到613.11公顷,几乎全域禁养”“公益林几乎覆盖了村域南部范围”“干秋河北侧大部分用地为双退圩堤(退人退田)的范围,区内禁止新建”……《松林村村庄规划》(初步方案)中,一条条细致的梳理把发展短板摆了出来。“必须在多重空间的约束下寻求发展路径。”松林村第一书记、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副局长邹益申表示。

而这份一下子管到2035年的规划也给出了“药方”:确保村域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更新村庄建设用地供给……松林村的产业发展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目前,松林村已经完工的150亩大棚蔬菜基地,预计年可产蔬菜100万斤,增加务工性收入近100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将增收20万元左右。

在向土地要空间的过程中,鄱阳县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进一步提出“城镇群”的发展概念,构建“一主一副多节点”的城镇体系,形成乡村立体效应。“一主”即主城区,“一副”是指县域副中心田畈街镇,“多节点”则是以油墩街镇、谢家滩镇、凰岗镇等为节点,建设新型城镇网络。

向时间要空间——

再做一道“算术题”

产业用地解决了,鄱阳人又把目光瞄向了另一条轴线——时间。

“以往我们这里基本只种一季稻,确实赚不到什么钱。”石门街镇党委书记项漪告诉记者,由于夏季过水等原因,镇里的土地利用率并不高。能否利用好“冬闲田”,决定着石门街等乡镇能不能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

“在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和不破坏耕地的前提下,高标准农田也可以种植油、棉、糖、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但是,种植非粮作物的农户要确保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在江西省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会议上,省领导关于政策的解读给鄱阳“吃下了定心丸”。

腊月的鄱北大地,一排排雪里蕻长势颇旺,这是石门街镇2021年开始以“五精”打造千亩蔬菜产业基地的具体体现。“我们精细研究对接政策、精挑细选产业品种、精打细算控制成本、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精心谋划受益机制。算来算去,最终选定雪里蕻为‘冬闲田’的主要种植品种。”项漪说。

当地农田的空窗期是10月中下旬至来年3月中下旬,而雪里蕻生长相对粗放,成活率和产量都较高,对技术的要求比较低。于是,石门街镇一方面争取到每亩100元的补助资金,另一方面提前联系浙江的企业订单收购。

“初步估计,仅这一季雪里蕻就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10万元。”项漪对“冬闲田”的丰收很有信心。同时,石门街镇还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由党员干部带头、村集体共同参与,稳控种植和市场风险。

增加发展用地这一“横”和延伸种植时间这一“纵”,勾勒出鄱阳在过去“人口多、人均少”的县情下想方设法做大产业的结构网。目前,鄱阳县已形成粮食和水产品两个“百亿元级”主导产业以及蔬菜、有机茶、马家柚、中药材、油茶、稻虾6个“万字号”(亩)特色产业,“鄱阳农业产业以万计”逐渐成为共识。

2021年,鄱阳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0.8亿斤,连续12年保持在20亿斤以上;实施农业产业项目671个,龙头企业发展到158家。“稳粮”和“提质”两不耽误、齐头并进。

向市场要空间——

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要想真正提高“人均”,从客观上拓展空间还只是基础性工作,更为关键的是提升产业附加值,让“蛋糕”自己能发起来。于是,鄱阳人又把眼光瞄向了市场,寻找更多“金凤凰”。

在游城乡高坊村,原先的荒山上已经种满了马家柚,连片8000亩的规模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柚海”。“马家柚虽然是上饶的知名产业,但鄱阳过去并没有沾上光。引进后,如今的单体规模在全省都算大的。”游城乡党委副书记方东告诉记者,鄱阳种马家柚的基础较弱,但同时也意味着潜力更大。

从大名鼎鼎的福建平和来到基地担任技术员的张文平也这么认为:“2018年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柚子树都没有松土,松土在我们那儿是基本操作。”种了30多年平和蜜柚的张文平从剪枝、打药等环节开始手把手教。

但同时,张文平也发现了这个“新产业”的优势:“基地一开始就留足了株距,比我们那里宽不少,这样短期还看不出效果,等到丰产期,产量和品质会有大提升。”如今,这个以马家柚为核心的“柚海庄园”现代化田园综合体已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

当马家柚还处在生长期时,鄱阳的小辣椒则已经走完了从引进再到输出的过程。与马家柚类似,2004年,当时还是高家岭镇龙岭村一名普通村干部的张成明带领大伙儿从上饶市内的余干县引进了著名的“余干辣椒”。

“经过10多年的优化、提纯,我们渐渐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龙岭小辣椒’。”张成明介绍,“龙岭小辣椒”的特点是皮薄、肉脆、味辣而香,特别适合鲜食。最终,青出于蓝的“龙岭小辣椒”又卖回了余干市场。

有了辣椒这个产业支撑,龙岭村进一步摸索出了“五金”利益联结共赢机制:成立鄱阳县牵牵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民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得租金;10户脱贫户每户入股1万元,户均年分红2000元股金;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提供10万元产业帮扶贷款,筹措本金;吸纳40余名脱贫户参与辣椒采摘,年人均增加8000多元薪金;对独立发展产业的脱贫户,核实后每户最高得到1.5万元奖补资金。

正因为行之有效的带动机制,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7000元增加至2020年的2万元。2021年,龙岭村获得了400万元衔接资金,用于进一步壮大产业。如今,成本20万元/亩的新大棚拔地而起,这里也将成为鄱中区域的辣椒种苗繁育中心,充分带动周边镇村的产业发展。

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鄱阳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5%。“人口多”的鄱阳县正同时向“人均多”的目标稳步迈进。

作者:操海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莫志超

原标题:向三个维度要空间做大“蛋糕”——看江西省鄱阳县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

来源:农民日报

图片:新华社

原标题:《如何破解“人口多、人均少”矛盾?江西省这个县向三个维度要空间做大“蛋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