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曹景行:父亲到底给了我什么
知名媒体人曹景行2022年2月11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
曹景行1947年生于上海,父亲是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姐姐是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1968年起,曹景行在皖南山区插队10年,1978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1989年应聘做《亚洲周刊》撰述员,1994年成为副总编,之后兼任《明报》主笔,写社论和评论。1997年,曹景行转行电视,出任香港传讯电视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1998年入凤凰卫视,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2009年2月起,曹景行还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早间黄金时段,每日评述国内外时事新闻。
曹景行一生热爱新闻事业,平日里,他的微信朋友圈就犹如一个聚合国内外新闻的小媒体。 罹患癌症,73岁的他手术后不久又重新走上街头做节目。而他对追寻抗战史的痴迷,丝毫不亚于他对新闻的热爱。曹景行说过,父亲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更是历史学家,他的眼界、想法和使命感,促使他在编著抗战史料时,将自己当作百年后的史人来审订史料,力求公正、真实,要对得起战场上的将士,更要对得起下一代读者。这也是曹景行曾经在做的。
2月8日上午,曹景行活跃丰富的微信朋友圈停止更新。2月11日,当他病逝的消息传来,众多曾从他的新闻节目中受惠的观众扼腕叹息。
本文是曹景行先生对父亲曹聚仁的记述,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坚守,谨此怀念曹先生。
父亲到底给我了什么
文 | 曹景行
来源 | 朝花时文
按照今天的说法,我是一个留守儿童,我的父亲曹聚仁因为工作需要常年在外面打工,母亲带着哥哥、姐姐和我一起生活。父亲离开上海去香港的那一年,我只有3岁。
■ 曹聚仁和全家摄于1959年1月,那以后,父亲曹聚仁就再没有回过家
最后,当我见到我父亲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1972年的一天,我们突然接到电报,说他病危,等我从广州赶到澳门拱北关口,还是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父亲这一辈子没见过我的妻子,也没见过他的孙女,我甚至没来得及在父亲节里问候他一声。
但是,在我的一生中,父亲究竟给了我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今天,我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和很多的家庭一样,父亲是我们家里的顶梁柱。他和我妈妈一起撑起了这个家,为我们挡风遮雨。当初他为什么去香港工作?虽然有很多说法,但是他在给家里的信中写得很清楚,就是为了养活这个家。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过日子,所以他去香港工作,这个工作就是写字。
■ 上世纪50年代,父亲曹聚仁为国事去京,归港时途中经过上海,与景仲、景行摄于人民公园
后来我见到李敖先生,他对我说:这辈子就是你老爸我比不过。因为我父亲一生中发表了4000万字的作品,连李敖这么多产的作家也还没写到4000万字。我父亲曾经在文章里提到,这种写稿的日子叫“手停口停”,一天不写东西,就没有吃的了。为了整个家庭的生活,他必须一直写。
他1972年去世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是病危时在医院的病床上拍摄的。当时他人已经坐不起来,瘦得不像样子,他就拿一块板,手举着在写稿子,因为报纸上的专栏还在等他的文字。这张照片我看了非常心疼。
虽然他和我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但他始终关心我的成长。记得我9岁那年,跟着母亲去北京看望父亲,那是他离开上海去香港6年之后第一次到北京,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了两岸沟通的事情而来。我和妈妈到北京的时候天很热,我们去了父亲住的饭店,看见我满头大汗,我父亲就来帮我洗澡。洗澡的时候他突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我直到今天还记得非常清楚。我的小名叫“闲闲”,他说:“闲闲怎么这么瘦啊?”
当得知我后来去下乡种地时,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闲闲,归农正是我们的心愿。不过新农业得学习很多,改良种子、化学肥料、改良土壤都是要事。这就得跨过老农,一步步来。”他说我们家以前就是农民出身,鼓励我要做一个新农民。
■ 抗战时期曹景行之父曹聚仁(左)与夫人邓珂云带着两个女儿曹雷、曹霆
其次,父亲留给我一个读书的环境。家里全是书,而且我们家里人全都爱读书。所以,我也从小爱读书。我记得过9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在北京给我买了《水浒后传》。因为我小学一年级时就把《水浒》读完了,所以小学二年级开始读《水浒后传》,接着是《说岳全传》。
在这种环境中,读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可以不吃饭,但是我不能不读书。直到后来我做新闻评论的工作,还得感谢读书给我带来的广阔视野。
再有,父亲教会我要有大的格局。因为父亲的存在,从小看着大人做大事、谈大事,所以我关注的事情比较多。父亲让我感觉到,要关心世界上的大事,不要只纠缠在小事上,凡是要看得长远一些。
父亲的一生,始终有一种使命感。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有个短篇小说叫《灯塔看守人》,父亲常把自己比作那个看灯塔的孤零零的老人。他当年辞去大学的教职,脱下长衫,走出书斋,带笔从戎,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报刊撰写战地通讯。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海水悠悠难化酒,书生有笔曰如刀。战地碧血成虹影,生命由来付笑嘲。”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真的什么都不顾。他的这样一种精神,对我终身的影响很大。
■ 曹聚仁先生
我和父亲几乎没有在一起生活,他的为人、他的许多事情,我都是通过别人告诉我的。我刚刚进复旦大学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同班同学突然对我说,他的爸爸向我和我妈妈表示问候。原来,他爸爸当年抗战时从上海经过江西要去内地,在赣南逃难的时候,我父亲接待了他,还让他住下来,并且帮他找了工作。所以,他父亲通过他的儿子来向我们表示感谢。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我后来到香港工作,也经常听到有人由衷感谢我的父亲。父亲帮过的人实在很多,只要能够帮,甚至自己吃亏,他也会去帮助别人。父亲还说过,只要是朋友托付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好。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THE END
原标题:《曹景行:父亲到底给了我什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