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本书,24栋建筑,带你荡荡南京西路

2022-02-13 12: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随着上海城市漫步活动的蓬勃,各式行走导览手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如何读懂一条马路,看懂一栋建筑,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诠释。

近期,一本名为《风月沉香一条街》问世,有意思的是,它的切口只围绕了一条马路——南京西路,通过24栋功能多样的近代建筑的解析,带人们领略“春郊走马,暑夜纳凉”的游娱之境。澎湃新闻-私家地理和该书作者王承聊了聊,听听一个建筑专业人士怎么“荡马路”。

为什么是南京西路?

王承对南京西路熟悉从在同济大学念本科就开始了,最初只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细看这条马路上密集的老房子,后来硕士阶段攻读中国建筑史,他又看到了这条马路承载的城市发展的痕迹和脉络。

《风月沉香一条街》南京西路老洋房徒步线路图 本文图片均由王承、同济大学出版社提供

“假如你是沿南京路由东而西走的话,走过那些高而又高的房屋、挤而又挤的人行道,穿过了西藏路,马路豁然开朗了,各种车辆的声音也不因为马路的过分狭隘而过分地灌入你的耳朵。你也许会精神一振,于是挺起胸,安步向前。”前言里他援引了1947年10月17日《新民晚报》上的这段文字,想说明南京西路优雅中尽显繁华的独特氛围,也是他对这条街最直观的感受。

“南京西路的形成和演变是‘租界的城市化效应’的一个例证”,王承表示,其变迁史有助于理解每栋房子的布局和功用。

1862年,由外国侨民组织的跑马会修筑了从南京东路通往静安寺的东西向道路,作为跑马使用,后来移交给上海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为公共租界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中文名‘静安寺路’。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向西扩界,南京西路就此成为租界的一部分。

20世纪初,南京西路两旁不但有各种花园洋房和郊野别墅,也开始出现私家园林(如张园、申园、愚园)、乡间俱乐部、娱乐场所等各种形态的建筑,这一带因环境优美受到时人的喜爱。

1927年,南京西路改换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改善了当时的路面交通状况,随着电车等公交线路的开通,20世纪30年代,静安寺附近成为交通便捷、商业繁华的公共租界西区的中心(1900年,工部局将公共租界分为东、西、北、中四区,其中西藏中路以西划归西区)。

此时南京西路的两侧,昔日的园林、空地及郊野别墅大多已摇身变为商店、洋行、里弄和公寓大楼,南京西路从“租界的后花园”一跃成为“大都市的消费圈”。

捋清这条马路的变迁史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路上一栋栋房子布局和功用,正是遵循这个思路,他精挑细选了24栋不同时代、不同面貌和特色的老房子,展开了自己的叙述。

字数不多,信息量太大

《风月沉香一条街》薄薄一册,文字精简,作者说每篇阅读时间不过3分钟。

书中的每个建筑都富含历史信息,几乎每栋楼都可以写成论文。为了能精简凝练成大众都能理解的文字,王承的方法是从自己对“建筑阅读”的几个维度来入手。

首先是建筑本身的技术发展史,乍听之下有些太专业,但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普通读者就可以领会,技术上的突破和成就有时就是奠定建筑最硬核的关键。

上海跑马会大厦(南京西路325号)

比如昔日“远东第一大楼”国际饭店(南京西路170号),深达200米的地下水井保证了大楼用水的绝对清洁,“国际饭店有2套供水系统,一套是自来水,一套就是深层地下,200米的程度意味着就是纯净水”,王承说,“涉及技术、数据的信息,一定要格外严谨和仔细。我在图书馆和档案馆寻找历史信息,它们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再对照多本专业书籍,综合各方信息,我再核查得出,书里的数据都有来源”。

书里写的上海跑马会大厦(南京西路325号)“钟楼高度高达 53.3 米 ”就是个例子。王承综合图纸、书籍发现数字有差异,特地找到了跑马会大厦修复工程的设计团队,他们实际测量的结果是楼高53.3 米,加上避雷针超过60米。“高度很重要,这反映了技术水平”。

上海跑马会大厦(南京西路325号)细节

其次是建筑风格的发展史。王承表示建筑风格是阅读建筑的一把钥匙,但常规的风格描述对于非建筑和艺术专业的人来说有些抽象,而且不是每一栋建筑都能找出一个纯粹的风格,所以他的描绘放在了对于风格给人的感受上。

他概括说,“风格就像是建筑的表情,它们或轻松、或严肃、或欢快、或拘谨。有时它们与建筑的类型有密切的联系,有时它们只是建筑师天马行空的创造。通过阅读建筑的细部和风格,可以找到建筑之间的脉络和联系。”

对于希望能对建筑有更深入了解的读者来说,书中附录里的“名词解释”就很有看头,作者用简练的语句中对一些概念进行了精准的辨析。

书中附录里的“名词解释”

比如在介绍西王小区(奉贤路68弄40—52 号、80—92 号)这组上海最早的花园里弄住宅时,王承对“里弄住宅”进行了清晰的介绍:“‘里’字从‘田’,划分界域之意;‘弄’指‘巷’或‘衖’,即通道。‘里’‘弄’ 二字合用,指的是以纵横巷子分割出一个个居住单元。工部局将里弄住宅翻译为 ‘Li’house 清晰地表达了这种住宅的基本特点。”

相比回溯建筑中的人物故事,王承花了更多时间从文学作品中找到对于建筑的描绘。他认为那些生动的语句或意象,描绘出的是建筑的观念史,即建筑对人的观念变化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好的例子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林登公寓(常德路195号,亦称常德公寓),“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王承援引完女作家的名句后,写道,“公寓给人的这种自由感不仅仅是由于其地处城市中心的便利,也是基于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结果——现代化的建筑设备是营造公寓生活舒适感的关键因素。”

爱林登公寓(常德路195号,亦称常德公寓)细节

能从文艺作品里将建筑的内在价值“抽剥”出来,足见作者的功底和洞察,而且每一篇文章的小标题也很有趣,比如静安别墅(南京西路1025弄)是“弄堂的风”,既含蓄地体现弄堂穿透的格局,也流露着老上海特有的市井风情。从某个角度看,这本书重绘了南京西路的建筑文学地图。

全书还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读者可以看到24栋建筑高清、完整的数字绘图。多数建筑因为使用过程中的人为添加,人们已经无缘看到建筑刚落成时的那种面貌,而他利用了老照片、图纸和现场照片,经过数字处理,完整地呈现了建筑全貌,这在目前市面上有关上海老建筑的书籍和导览手册中实属罕见。

绿房子 吴同文宅 铜仁路333号

史量才旧居 铜仁路 257 号

经过一年多的写作,新书的问世也使得这位从事设计和修缮工作的建筑师对阅读建筑、遗产保护等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表示:“我们可能习惯了闪耀而炫目的新建筑,但当我们回头仔细注视这些老房子时,一定会发现守护这些历史建筑,是因为城市需要多样性,我们保护的也是多样性。每一本这样的书,都是对这座城市的一次重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建筑的观念还会不断变化,建筑也会不断地衰败和重生,从而见证这种城市的沧桑变化,而我们依然活在这个故事的续集里。”

《风月沉香一条街》,王承 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