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西大槐树传说,究竟是什么?
原创 那日苏 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148-“华人老家大槐树”
作者:那日苏
校稿:朝乾 / 编辑:养乐多
在中国华北,许多家族的族谱、碑文中都有记载,xx氏祖先,最开始来自于山西洪洞大槐树或者老鹮窝、老鸹窝。
山西省洪洞县所在▼
中国古代移民的历史波澜壮阔,但也不禁让人产生怀疑:如此庞大的移民数量,怎么可能就出现在一个县里,还以一棵树或者一个鸟巢为根?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图:图虫创意)▼
实际上,明代初年洪洞县移民人数微乎其微,至于坊间盛传的洪洞县为中转枢纽的观点,也被后世诸多学者用异常详实的论据所“捶死”。
那么这则编纂的民间传说故事,为什么会火遍大江南北,还具体到某一个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洪洞大槐树景区古训云:祖宗虽远,祭祀须诚
(图:图虫创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代社会,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远不及今天的工业社会。限制人口突破1亿大关的,不是生育政策,而是战乱、饥荒、疫病。
元朝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统计,全国有纳赋户1340万余户。加上那些不纳税的僧尼、流民、黑户,根据现代学者吴松弟、赵文林等人的估计,那时元朝人口大约有8500万。
到元惠宗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元朝人口达到峰值,有约9000万。这一年,随着饥荒、瘟疫的流行,元朝人口开始下滑,并引发了由刘福通、韩山童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百姓饥荒,路有白骨,圣上作乐,每日寻欢
(不反才怪 图:《朱元璋》)▼
从红巾军起义到最终朱元璋夺取天下,这中间经历了十几年的混乱时期。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共有户数1065万户,总人口不到6000万。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年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因战乱、疫病、饥荒等原因死于非命。
即使在明朝已经建立之后,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靖难之役后,永乐二年明廷再度统计全国人口,这时全国共有968万户,人口堪堪5000万。
大意:中原耕桑之地都要荒了,会影响到国库
快点搞一批人来中原种田!
(图:图虫创意)▼
根据《元史·五行志》记载,元末每年都会出现较大的水患。至正二年“六月癸丑,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伴随而来的蝗灾、饥荒与瘟疫更是元末明初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流民问题严重,这是明初主要的社会问题。为了将流民固定在土地上,同时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明代朱元璋、朱棣父子两朝,进行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官方人口迁移活动。
不全来自山西
明代官方人口迁移活动也分三个体系。一个是像历朝历代那样驻军屯田,设立边疆卫所。
其二是在南方进行的“赶苗置业,犁庭扫穴”的大规模移民活动,驱逐苗民、开垦荒地,为国家解决税源和流民问题,比如“江西填湖广”,将人口从地狭人稠的江西迁出,安置在地广人稀的两湖地区。
比如湘西、贵州一带的广大山区、河谷
其实是在明朝才真正实现多方面汉化的
这和大量的汉族人口驻军屯田分不开▼
迁山西之民填河北空虚的洪武、永乐大移民,也值得一说。洪武、永乐两朝,想要充实北方人口,最先想到的就是迁移人口入华北。
移来移去,真就五百年前是一家呗
(图:图虫创意)▼
根据史料记载,明初内迁的移民来源,以太原、平阳两府为主力,泽、潞、辽、汾、沁等州府也有迁出,洪洞的名字并没出现在主力地名中。《明洪武实录》中还记录有“大将军徐达等师至朔州,徙其边民入居内地。”
其实元末明初,山西发生的战乱并不比其他地区少,
能留下这么多人口是由于一个特殊历史事件
泽、潞、辽、汾、沁这些地名可能看着陌生
其实都是山西南部、东南部的地方,下图▼
所以明初的大移民中,迁移的人口是从山西全境及其他省份征调的,甚至不是都来自山西。那为什么许多家族的族谱当中,都记载有洪洞县大槐树、老鹮窝字样,成为了中原移民的集体记忆了呢?
当然不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这棵大槐树
真正的大槐树早就没了,这棵是...雕像
(图:图虫创意)▼
想象力重构历史记忆
研究中国历史,族谱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但也是一项需要审慎考虑的资料。许多族谱在修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祖先进行一些想象和美化;小辈另立门户、新修族谱的事情屡见不鲜,对于前几代家族史的记忆未必准确;而且族谱是可以不断续修、重修的,所以流传至今的族谱不一定就是最初的那个版本。
在今天,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家族留存族谱中,记载先祖来自洪洞大槐树的非常多。但是在这些地区的家族族谱中,往往不记载具体地名,只说来自洪洞县,不说来自xx村,这不太符合中国传统的家谱的记录方式。
确实,这一地区也是距离山西移民源头很近的地区▼
而且许多家谱族谱当中,对于迁移缘由的记载各不相同,除了官派移民之外。红虫杀人、燕王扫北、躲避闯王等等说法也非常多。有的详尽,有的简略,有的雷同,还有的荒诞不经,充满神话色彩,难以让人信服。
无论是历史古迹是否能佐证,还是家谱记载是否靠谱
寻的,念的都不过是那一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宗族亲
(图:图虫创意)▼
另外,许多传说中的地名如大槐树、老鹮窝、老鹮巷、枣林庄,它们大多出现在清中期后新修的族谱当中。总之越接近于明初移民的时候,这些传说地名出现的频率就越低。
所以中原移民来自于大槐树,这很可能是一个在移民当中流传甚广的传说,在长期传颂的背景下,慢慢成为一个人为塑造的历史记忆。
口口相传的历史附带了太多主观色彩
是历史,也是故事,更是对“根”的记忆
(图:图虫创意)▼
这个说法也与许多文字记载相吻合,比如河南偃师游店村的《滑氏族谱》,序言中就写道:“未迁之先,祖居山西何地,故乡尚有何人?熙曰无据。老人相传,自洪洞大槐树下迁来。”
这一族来自山西哪里?故乡还有亲人吗?这些都没法考证,只听族中老人说,是从洪洞大槐树迁过来的。
据县志记载,大槐树下是官府集中移民,编排队伍的地方
也因此成为了代代相传的“祖居之地”
(图:图虫创意)▼
《滑氏族谱》后面还有一句“传至今日,凡属迁徙者各族,皆有此说。”传到那时候(清中期),这个说法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了。
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相似的还有许多民间杜撰的与树有关的移民传闻,例如:“陕西大柳树”、“甘肃大柳树”、“四川大柳树”、“山东大柳树”等等等,与众多“柳树”相比,用“槐树”作为故事的载体,可谓是民间传说中的一股“清流”。
古老的大槐树,只剩下一个后世立的碑
(图:图虫创意)▼
这种集体记忆的重塑,其实是混乱时代结束之后,人们对于自身归属感的强烈需求所导致。通过一种易于理解的通俗化叙事,将历史传说融入现实生活,将自身与周围人联系起来,营造出一个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与理解。
时至今日,山西洪洞大槐树已经从杜撰为主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甚至成为相关地方财政税收的主力之一了。
华人老家,根祖圣地,5A景区,进门交费
(图:图虫创意)▼
最后:
参考文献:
1.《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研究》,吴银龙
2.《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赵艳华
3.《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赵世瑜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4%BA%BA%E5%8F%A3%E5%8F%B2#%E5%85%83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原标题:《山西大槐树传说,究竟是什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