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卢新华《米勒》:在批判和反思之后,他走向了某种理解和融合 | 新批评
原创 孙小琪 文学报
作家卢新华的新作《米勒》刊发于《江南》杂志2021年第六期,与其前作中常有的批判和反思相比,新作《米勒》似乎多了某种理解和融合。
走向理解和融合的转型之作
——读卢新华《米勒》
文/孙小琪
作家卢新华的新作《米勒》(《江南》杂志2021年第六期)中的主人公米勒出生在柬埔寨,三四岁便随山里老和尚“无漏大师”专修“无漏法门”,被唤作“小无漏”。小无漏终年认字、打坐、研读佛经,认为那是学佛修道的最高境界,通常需要累世的修行才能达到。然而,小女孩图图出现了。图图因为父母被强盗砍杀而流亡丛林,奄奄一息之际遇到大小两位无漏师傅。本着出家人慈悲为怀,他们收留了她。在山里,在庙里,她和小无漏如兄妹般一起长大,师傅去世后更是相依为命,自然而然会有剧情延续。然而,无漏坚持修行,他的伟大理想是修成一个举世无双的无漏之身,甚至为了断绝欲念,生生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烧去一截。那一刻,图图的身心剧创和无漏的执念,作者写得令人心悸。
图图虽然深爱哥哥,但她自小遭遇的失去双亲孤苦伶仃,使她执着地想有一个普通的属于自己的家。哥哥坚拒,丛林里出现了另一个年轻人,吴怀宇。这是一个来自中国广西,想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白净小伙,当时已是柬埔寨正规军的年轻军官,一有空就和图图讲革命道理。吴怀宇在用麻绳拉倒庙里的弥勒石佛时不慎被砸死,无漏误被作为通缉犯从此浪迹天涯辗转俗世。图图最后也来到美国,内心还是想寻找哥哥。因为文中“我”的因缘,在无漏(米勒)73岁、新冠疫情肆虐的当口,在洛杉矶的一个流动集市,音信杳无几十年的兄妹俩见面了。图图跪倒在地啜泣,米勒“慈蔼地微笑着”,“抬起右手,在她的头上轻轻地摩挲起来,好像是在抚摸着一个婴儿”。仅仅几分钟后,米勒圆寂。
从四十多年前的《伤痕》起,卢新华之后的若干作品,常有批判和反思。这一次,似乎多了某种理解和融合。
在这个故事架构中,他所虚构的人物有着另外的寓意。无漏和吴怀宇,并不是或不完全是通常意义上的情敌。无漏拒绝了图图,自然不能再阻拦她的生活选择,他不能接受吴怀宇的根本原因,是吴怀宇对佛教和寺庙的敌意。而吴怀宇对无漏的排斥,除了他笃信自己的信念之外,还有每次见到无漏时,看到“他眼睛里流露出的那种慈悲中混杂着嘲讽的眼神”,还有“他那种对万事万物都满怀慈悲的笑容”。说到底,对方和自己一样,内心有信仰,也是骄傲的。作者在描述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时,笔触是柔和的。而无漏后半生云游世界,广结善缘,在一辆破道奇面包车里过清苦的日子。最后时刻,当听到劝他不必这样辛苦谋生,可以在美国领取养老金和免费医疗时,米勒即刻认真回答的是:“能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不是一件更幸福的事情吗?”米勒是这个作品中着墨最多,精心塑造的人物,无疑寄托着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探索,理想和热爱。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摄图网
原标题:《卢新华《米勒》:在批判和反思之后,他走向了某种理解和融合 | 新批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