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碳路”中国,净零碳城市国际方案与中国实践(下)
上一期介绍了全球在净零碳城市行动中制定方案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城市,这一期以《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1)》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城市为案例,探寻净零碳城市在中国的实践。
深圳——净零碳城市的中国之“窗”
《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1)》中,排名第一的深圳在9项指标上高居榜首,包括2020年城镇化率、2020年单位面积GDP产出、城市绿化覆盖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机动车、百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量、绿色出行比例等。在其他指标方面,深圳也都几乎保持前三水平。深圳在保持经济、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绿色发展质量、能耗与排放、绿色交通方面也表现出色。
深圳净零碳建设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
倡导“主动停驶、绿色出行”,系统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率先实现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全面纯电动化;
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1.0%,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1.8万吨;
积极开展“减装”、“限塑”等公众绿色行动,发起逾4400场生态文明活动;
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1227亿元;
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
坚持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低碳发展,率先在全国启动碳市场试点,现有管控单位685家,覆盖制造业、水务、公共交通、港口等31个行业。
成都——净零碳城市建设的“先锋城市”
报告中,成都紧随四大一线城市,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绩。成都在能源与排放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是总排名达到第五的主要原因。从评价结果来看,成都在22城中单位GDP能耗和人均能耗均为最低,在这两项上超过了深圳。
“十三五”以来,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成绩明显,城市增绿入选世界大都市协会绿色基础设施‘最佳解决方案’。
成都一直在努力加快建设净零碳的“先锋城市”,举措主要包括:
城市空间重塑。大力构建城市轨道、公交和慢行“三网”融合的低碳交通体系,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公交综合体,全面落实绿色建筑标准,入选国家绿色建筑发展最佳城市十强。
低碳能源体系优化。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方案,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出台《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清洁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56.5%提升至2020年的61.5%。
低碳生活方式日益普及。推广低碳出行和智慧停车,其中共享单车日均骑行次数超过200万人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万吨;整合共享车位超过40万个。出台《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政府绿色采购比例达到95%,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2%。成立全国首个环保类联合性志愿者社会组织,开展万余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生态碳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标志性生态工程,持续完善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5%,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9.9%,年固碳量超过160万吨。
制度能力体系建设。自2017年开始,连续四年发布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1年,《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和《低碳成都100案例》发布,展示了2020年以来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进展。持续举办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作为国内唯一政府部门代表加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中国净零碳城市建设的“特殊性”
上面是目前在净零碳城市建设中取得成绩的两个城市。其实,中国的净零碳城市建设有其特殊性。
一方面,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的城市管辖范围除了城市建成区之外,还包括农村、原野以及空地等,在这样相对广阔的管辖范围内,城市可以布置碳汇、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等,使得碳中和路线图得以更好地执行。
另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差异明显,有的城市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进程,有的仍然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有的实现了高度城镇化,有的则尚有较大的城镇化率提升空间;有的自然地理条件突出,可再生能源丰富,有的能源供应主要靠外地调入。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不同城市低碳发展的路径及工作重点存在较大差异。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在“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去年是“双碳”目标开始切实推进的第一年,同时也是颇具“实验性”的一年,今年乃至往后,净零碳城市建设将会继续加快脚步,加大步伐,而尽早实现净零碳发展的城市,将有望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潮流,重新书写城市发展的逻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