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童书·专访|杨慧文:我希望岩彩绘画通过绘本被更多人知晓

澎湃新闻记者 方晓燕
2022-02-14 11:02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杨慧文,绘本作家,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在央美绘本创作工作室就读两年,硕士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其在央美的毕业设计作品《阿兔的小瓷碗》,曾入围2016年首届张乐平绘本奖,2017年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并于2019年正式出版,2021入选教育部推荐的幼儿图画书。近日,其新作《阿兔的旅行》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品荣获第18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绘本奖”铜奖、2021ICAD国际当代青年美术设计大赛优秀奖。在这本新作中,她采用岩彩绘画的方式继续聚焦传统陶瓷工艺,展开绘本故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其图画书的创作、原创绘本发展等话题采访了杨慧文。

杨慧文

澎湃新闻:《阿兔的小瓷碗》是您的毕业作品,据说当时为了准备,去了好几次景德镇,我比较好奇的是,为什么会选了锔瓷工艺这样一个其实不在陶瓷标准制作流程里而是着重修补的工艺来进行创作呢?

杨慧文: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包含七十二道步骤,绘本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故事中我选取了代表性的五个步骤,也就是小兔子走访的五间作坊来表达。而故事当中非常重要的锔瓷师傅也是来自于我的真实经历,当我第三次前往景德镇时,和小兔子一样偶然遇到了一位锔瓷师父。当时他正在修复一座观音小像,拼、敲、钻、剪等等,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不出巴掌大的范围,真是膝头上的艺术。他就像陶瓷的医生一样为那些破碎的瓷器治病疗伤,从他随身携带的百宝箱内能变出一切神奇的工具,把破碎的瓷器修复得完好如初。膝盖就是他的工作台,肩上背着整个作坊。这也是小瓷碗故事中最重要的转机,使我得以将几种重要的制瓷工艺在小兔子寻找修碗之法的过程中一一呈现,最终在锔瓷师傅的帮助下让小瓷碗重获新生。

澎湃新闻:这次拿到《阿兔的旅行》我觉得似曾相识,又是萌萌的小兔子,又是关于陶瓷的故事,只是关注点从点到了面,是一个跨东西方的陶瓷史叙事,怎么会想到创作这样一个故事呢?

杨慧文:如果说《阿兔的小瓷碗》是在讲述国门内瓷器的艺术,那么《阿兔的旅行》讲述的就是一个瓷器走出中国国门,走向世界的故事。创作这个故事的契机也和我前往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进修研究生有关。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英文“china”还有瓷器的意思,由此可见中国瓷器的伟大发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来到英国求学的我,发现英国竟然也有一个像中国“瓷都”景德镇一样的小镇斯托克(Stoke-on-Trent),曾经的小镇也和景德镇一样村村窑火,户户陶埏。并且在18世纪末英国人还发明出了“骨瓷”,骨瓷当中加入了牛、羊等食草动物的骨粉,其胎体薄透,釉面光滑,色泽呈天然骨粉独有的自然奶白色,有种尊贵之气。

自此之后,我更加好奇中国的瓷器究竟是如何从东方走向了西方世界,在经过调研后发现了在瓷器的传播之路上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国家:德国。十八世纪前欧洲并没有自主生产的瓷器。于是,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就成了贵族们争相购买的宝物。据说萨克森选帝侯用600名龙骑兵交换了151件中国青花大瓷罐。如今,在德国茨温格宫中仍陈列着当时的部分“龙骑兵罐”。该贵族对瓷器如此痴迷,还寻来了炼金术士和科学家以中国的德化白瓷为蓝本,终于在 1709年烧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硬质白瓷,欧洲制造的第一件白瓷诞生了。 “白色黄金”瓷器的魅力可见一斑。

《阿兔的旅行》内页

澎湃新闻:《阿兔的旅行》花了好几年来创作,您觉得创作中主要的难点在哪里?创作这本绘本的过程中,您觉得您对陶瓷文化的理解与之前《小瓷碗》的阶段有什么变化吗?

杨慧文:《阿兔的旅行》创作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对瓷器传播之路的历史资料搜集和考证,为此我也曾亲自去往英国的斯托克(Stoke-on-Trent)和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进行实地采风调研,走访小镇的博物馆和陶瓷工作坊,采访当地的陶瓷匠人,以求能为《阿兔的旅行》这一奇幻的想象故事融入更多历史长河中真实的人物,比如故事当中的炼金术师和数学家,比如由英国发明的骨瓷究竟是由什么材料制作而成?有材料曾说通过实验4只骨瓷杯子竟然能承受一辆卡车的重量,这些有趣的故事都让我十分惊奇。在调研和创作的过程中也让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认识了陶瓷文化,一个伟大的发明由一个国家走向世界,被更多人痴迷喜爱,甚至繁衍出新的创造,才能如此生生不息。

《阿兔的旅行》内页

澎湃新闻:感觉您对于传统的陶瓷文化有一种非常自觉和热忱的传播意图,可以就创作中如何平衡传播传统陶瓷文化的意图与绘本本身的故事性、可读性谈谈您的心得吗?

杨慧文:《阿兔的旅行》故事情节相对来说奇幻性和冒险性会更强,内容涉及的国家和历史背景也更为丰富,陶瓷文化可能在大多数的人们看来都是比较有距离的话题,因此在故事的创作阶段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希望运用更具有想象力的情节串联起神秘的瓷器传播故事,让我们的小主角阿兔带着窑神奶奶的锦囊在小风铃的指引下穿越古今,亲自来到历史中那些关于瓷器的重要时刻和重要地点,用孩子的视角见证奇迹的诞生。

澎湃新闻:刚刚也说到了,这两本作品都是以兔子为主角的,但是兔子的形象包括创作整本绘本的技法和媒材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新作使用了岩彩绘画的方式,能就这方面给我们略作介绍吗?

杨慧文在绘制《阿兔的旅行》

杨慧文:《阿兔的小瓷碗》采用的是铅笔绘制辅助电脑处理,画面力图以朦胧雅致的色彩来营造,这也是我在实地采风中,四月的景德镇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诗中那种烟雨朦胧的江南小镇。《阿兔的旅行》采用了岩彩绘画的方式,岩彩画是中国当代正在复兴的画种,它和历史悠久的敦煌壁画运用的是同一种绘画材料。这种材料采自天然矿石,先将其磨成粗细不同的粉末后,经筛选、提纯,再调和动物胶而成。岩彩画需要在韧性非常强的麻纸上进行绘制,完成后色彩多年不变,不易脱落。不仅如此,岩彩画中的矿石在阳光下会呈现出绚烂的光芒,画面仿若闪烁的星河。正是这丰富的颜色与独特的质感,赋予了《阿兔的旅行》更加奇幻的色彩。而一些珍贵的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也会加入矿石以求神采。就这样,岩彩与瓷器在故事中相遇了。

澎湃新闻:我特别喜欢《小瓷碗》那本书前后环衬上您用铅笔寥寥几笔勾画的那些小兔子形象的制瓷工艺步骤图,感觉特别简单又传神,而在《阿兔的旅行》的最后您用了四个页面的彩色大拉页绘制了这72道传统制瓷工序,想问问您自己比较喜欢哪一版?就创作来说,又是哪一版更费功夫?

杨慧文:首先,对于创作者的我来说两个版本的传统制瓷工艺的画面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同时我的编辑们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和建议。其次,两版传统制瓷工艺的展现在书中所处的位置非常不同,书的前后环衬作为进入故事大门前的走廊,决定了它的视觉冲击和绘制效果是需要为后面正式的故事情节做出铺垫,因此在《阿兔的小瓷碗》中是运用了铅笔简单勾勒的方式为读者们埋藏惊喜。在《阿兔的旅行》当中,72道制瓷工艺是在故事最后的结尾以四个页面的大拉页呈现,也是呼应了故事的结尾,期待着陶瓷之乡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用完整的陶瓷作坊场景和可爱的兔子匠人们还原了72道制瓷工艺,巨幅的大拉页在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能叙述更多细腻的工艺步骤,使读者们能够仿佛置身在真实的情景中亲见繁华的陶瓷之乡。

《阿兔的旅行》中绘制的72道制瓷工艺(局部)

澎湃新闻:后续您还会创作与陶瓷相关的绘本吗?在技法和媒材方面有什么新想法?您对陶瓷工艺如此痴迷,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像西雨客(刘航宇)《天上掉下一头鲸》那样以瓷板画来进行绘本创作?

杨慧文:我在后续的创作中可能会继续围绕瓷器主题,但也可能会有新的故事诞生,但是我们的小主角阿兔会一直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陪伴着我,也陪伴着大家。在绘制的材料上我会继续采用岩彩绘画,不仅仅是源自于我对岩彩的喜爱,也是希望这曾经在敦煌壁画中闪烁璀璨光芒的中国艺术可以通过绘本的方式被更多人知晓。

澎湃新闻:中央美术学院的绘本创作工作室这些年为我们的原创图画书输送了很多优秀的年轻创作者,能谈谈绘本工作室以及后来海外求学经历对您的绘本创作的影响吗?

杨慧文:在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学习让我打开了绘本世界的大门,绘本工作室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我的恩师杨忠老师、向华老师、冯烨老师、冯旭老师和田宇老师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作他们的孩子一般悉心教导,倾囊相授,能够成为绘本工作室的一分子是我在绘本创作道路上最幸福和最幸运的事情,在这里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白了绘本是什么,也让我知道了究竟要怎样创作好绘本。而后来在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求学经历,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同时丰富了我的创作手法,在留学期间我也在伦敦的1A Art Centre教授英国的小朋友们制作瓷器,这让我更加了解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学会用他们的视角去创作绘本故事。

《阿兔的旅行》内页局部

澎湃新闻:这些年中国原创图画书无论从品种、销量还是获奖情况、国际关注度来说都非常可观,作为身处其中的创作者,对于中国原创图画书的创作环境、发展现状和前景您怎么看?

杨慧文:这些年我国社会生活水平和家长受教育水平双重提升,儿童成长的需求、教育资源的拓展,都对优质儿童绘本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与期待,同时也有许多优质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样的时代下,是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者的绝佳时机,但同时也是对创作者的责任要求,如何以儿童为本位去创作优质的中国原创绘本,而不急于求成绘制流水线作品,这是每一个创作者应该认识到的问题。绘求源,本求真,我也希望自己能一直不忘初心,为中国原创图画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