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CER重启,除了林业碳汇,这个被忽视的碳汇市场正在崛起
工业革命以来,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呈显著上升趋势,导致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除了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多地吸收大气中的已存二氧化碳。
我们知道森林在生长过程中吸收CO2并释放氧气,植树造林是很好的固碳减碳手段,林业碳汇已发展得如火如荼。殊不知,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每年约吸收排放到大气中30%的CO2。
海洋碳汇,“蓝碳”,是依靠海洋生物、微生物的生物化学活动将空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碳存储在海洋中的过程,海岸线及海洋中的海草、滩涂湿地、红树林等生物碳泵的分布面积越大,其“固碳”的量越大。
2010年,第1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提出“蓝色碳汇计划”,强调要重视沿海海洋生态系统对降低二氧化碳水平的作用,指出如果能重视并正确地管理,蓝碳对减缓气候变化有很大的潜力。
我国于2011年启动首批滨海湿地固碳示范区建设,科研人员在厦门市下潭尾建成20亩红树林湿地固碳能力提升技术应用示范区,并取得良好效果,这为此后提升滨海湿地“碳汇”功能提供了技术依据。
“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的重启,加速了蓝碳市场的开发。包括广东湛江,山东威海、青岛,福建泉州、厦门,上海崇明在内的沿海地区,纷纷提出蓝碳经济或蓝碳交易市场。
自愿减排市场为蓝碳项目的碳信用开发和交易协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自愿减排市场下的蓝碳交易卖家可以是红树林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单位,可以是贝藻养殖基地、海洋牧场、海洋立体综合养殖等项目开发单位,也可以是拥有小规模蓝碳资源的当地社区。
这些主体可以通过恢复、保护和增加蓝碳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来获取新增碳汇,依据不同自愿减排市场下的碳信用核证方法和标准开发碳信用,进而在相应的碳汇市场上进行交易。
将蓝碳纳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交易体系,是目前补齐蓝碳交易环节,实现蓝碳资源资本化闭环最直接的路径。碳汇需求方向碳汇供给方购买通过投资增汇活动产生的碳汇指标,来中和抵消自身的碳排放量。
2021年,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碳减排量转让协议, 标志着中国首个“蓝碳”项目交易正式完成。该项目是我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
该项目将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期间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2055年间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中和机构开展各项环保活动的碳排放。
2022年1月1日正式完成连江县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迎来厦门蓝碳产权交易市场的新年“开门红”。该项目通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出具了核查报告,是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山东威海,《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提出,到2025年底,蓝碳经济将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比超过30%。滨海湿地、海草床、海洋牧场等资源优势,加之院士工作站等平台落户,海洋碳汇检测、交易模拟路演等领域的一系列探索,让威海的蓝碳走在了全国前列。
自2005年开始,我国对蓝碳的研究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尤其在碳中和,碳达峰提出后,蓝碳作为固碳的方式,在其固碳原理及科学技术研究,资源测算方法学,应用价值等方面具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岸线,670万公顷的滨海湿,为蓝碳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国沿海地区海岸线跨越了3个气候带, 广泛分布着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这3大类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生境总面积范围在1623~3850 km2。
红树林集中分布于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 海草床在黄渤海海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 在南海海区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盐沼分布于整个海岸带, 但主要分布于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区域。
按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国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约为126.88万吨至307.74万吨二氧化碳。其中,红树林每年可固定27.16万吨二氧化碳,海草床每年可埋藏3.2万吨至5.7万吨二氧化碳,滨海盐沼每年可埋藏96.52万吨至274.88万吨二氧化碳,均具有巨大的固碳储碳潜能。
海草床沉积物中含有很多难以氧化降解的物质(如木质素), 稳定性较高。据相关研究海草床沉积层厚度正在以每年1 mm的速度增加。据估算,全球海草床年固碳量约占海洋总固碳量的18%。
盐沼湿地由于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和营养元素,而具有高的净初级生产力, 尤其在河口区。盐沼植物地上部分冬季枯死后, 在中低潮滩会出现大面积倒伏, 形成密实的覆被层, 并被快速掩埋, 是调控系统碳汇的重要机制之一。
红树林则是由红树科植物构成,这些植物富含的单宁酸,一旦刮开树皮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氧化成红色。红树林可促进潮水中颗粒有机碳沉降,植物的枯枝落叶和死亡根系分解后能埋藏到土壤中,使有机碳得以长期保存。
厦门大学研究者对我国滨海蓝碳价值进行系统评估,研究表明我国海洋碳汇蓝碳价值(包括植物、河口湿地、浮游植物以及养殖贝类)每年高达35.26亿人民币。测算2020年的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的蓝碳价值分别达到每年0.24,2.57和6.96亿人民币。养殖贝类蓝碳价值为7.9亿元每年。
海洋碳汇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及市场。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宏表示,针对蓝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下一步要往两大方向发力:“一是推动现在已经被IPCC承认的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在这方面,我们有意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中,因地制宜,把可交易的蓝碳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首例蓝碳汇交易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完成的。二是我们积极推进现在正在探讨的渔业碳汇,还有海洋微生物碳泵等,这都是将来蓝碳交易大有可为的领域。”
尽管我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通过了《养殖大型藻类碳汇计量方法》和《养殖双壳贝类碳汇计量方法》,2021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组织起草的海洋行业标准《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编制。对于相关蓝碳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得到国际普遍认同的核算方法、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体系。
整个蓝碳产品/服务开发的生命周期中,形成完备的监测、报告、核查标准和评估规程,对项目范围内蓝碳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固碳底数、碳汇增量、生物量变动以及其他生态服务进行动态监测。
自然资源部要求在2025年前完成包括蓝碳在内的10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全国性调查,相信随着遥感技术以及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将大幅提升,进一步提高蓝碳项目监测、核算、评估的效率和质量。
--------
参考资料:
[1]赵昌平,徐晓江,方超,杨亚丽,龚宇.合作博弈视角下南海区域的蓝碳合作可行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07):66-72.
[2]周晨昊,毛覃愉,徐晓,方长明,骆永明,李博.中国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初步分析[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46(04):475-486.
[3]发出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 380公顷红树林年均减碳4000吨
https://www.zhanjiang.gov.cn/yaowen/content/post_1438666.html
[4]“30·60”碳目标下,中国蓝碳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
[5]易思亮. 中国海岸带蓝碳价值评估[D].厦门大学,2017.
[6]杨越,陈玲,薛澜.中国蓝碳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策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09):92-103.
--------
关于我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