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物 | 北大教授谈朱易:要人人善良不现实,有恻隐之心不过分
跟着冬奥热,继续聊聊大家关注度很高的运动员们。
前天cover了光环照耀的谷爱凌:今天再说另一个也是议论热点的运动员:朱易。她跟谷爱凌的经历有几分相似:都在美国出生长大,都有学霸家庭背景,都是归化运动员,甚至都遇到过比赛失误。
但她们俩得到的“观众反应”,却大相径庭…
有网友说,看不惯她的哭泣,觉得她“如同男足一样摆烂。”
有直言:“竞技场上,“菜”是原罪”
很多人对朱易的印象,来自于她“抢”了陈虹伊的名额。
给大家解释一下,参加冬奥会的名额,是由上届世锦赛的排名决定的。世锦赛上陈虹伊出战,排名第21名,给国家赢得了1个名额。但在队内的选拔赛里,陈虹伊输给了从美国回来的朱易,于是无缘冬奥。
本来运动场上就是凭实力说话的,但朱易这次的表现,不免让网友开始质疑,她到底是凭实力赢得了冬奥资格,还是凭她科学家爸爸的影响?
对此,朱易妈妈进行了反击。她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女儿在选拔赛上的片段,那个时候,朱易表现出色,动作零失误,感觉也很自信。
连网友都感叹,“朱易妈妈放了选拔赛片段,发挥比冬奥会好多了!”
如今很多人在安慰朱易,央视名嘴白岩松就表示:
“朱易这样的一个小孩,最后选择成为中国队的一员,我们应该鼓掌。所有的体育比赛就是‘胜’和‘败’的比拼,失误本身就是体育的一部分,在体育赛场上,如果失误就挨骂,那就意味着体育赛事结束了。”
谷爱凌也安慰朱易,“我觉得她人品很好,上冰可了不起了,不仅需要和我一样做高难度动作,脚上还得踩着刀呢,失误和压力都是比赛的一部分!”
尤其,我们也看到了朱易父亲的同事、饶毅教授发表的文章(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
饶毅的文章,主要观点是两个:
第一,朱易的比赛资格跟科学家父亲没有关系。
第二,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即使失败,也不应该收到苛责,甚至是网暴。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饶毅教授的这篇文章。读完后,我们再来投票,看看大家对朱易的观感,有没有发生改变。
本文来源饶议科学(gh_481ee48e3261)
1. 为朱易鼓掌
早上,女儿联系我:不理解中国为什么很多人批评朱易 Beverly Zhu?
我不爱好体育,所以没有关心。但知道同事朱松纯的女儿被我们国家邀请为中国冰上运动效力。
一查,才知道已经有观点认为朱易被“网络暴力”。
人工智能专家朱松纯本人,也是近年我国极力争取后全职回国工作的。
为了他,北大、清华激烈竞争,北京市也大力支持,他可能是罕见的同时任北大和清华教授的人,他主持的研究所也横跨两校。
父女双双回国,与大多数华人说因为在国外有助于子女的教育而不回国,有非常大的差别,大到没有第二例。
这样的父女,我们都应该感谢。
朱松纯夫妇支持女儿冰上运动,是支持个人发展特长。
大多数旅美华人,一般不太支持体育运动作为孩子一辈子的职业。
年轻人的竞技运动与学业有冲突,也不是秘密。因为获体育奖牌而能吃一辈子饭的也只是很少的人。
大多数一般的金牌得主需要依靠其他职业维生。
体育付出很艰辛,回报很少。
父母和运动员愿意,都不容易。
没有运动员能够保证竞赛成功。
凡有运动员成功的就同时有失败的。
有获奖牌的运动员同时就有不获奖牌的运动员。
大多数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得不到奖牌。
而我们其他人距离奥运有十万八千里,应该理解运动员的不容易。
朱易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佩。
支持她的努力,支持她的付出。
2. 朱易事件:要人人善良不现实,有恻隐之心不过分
一位年轻人被冰刀严重刺伤而顽强坚持,却换来莫须有罪名的心灵创伤。不能要求人人都善良,但是,人能够没有恻隐之心吗?
朱易不是自己争取回国的。因为中国冰雪运动较弱,中国体育总局想方设法物色海外有华人血统的运动员,请了多位回国,朱易是第一位。
当时体育部门根本不知道其父亲的重要性,家庭对朱易回国也有很大的犹豫,最后决定顺其自然、让孩子追求她对花滑运动的那份热爱。
朱易2018年回国在先,北大清华联系其父在两年之后。科学家允许孩子耽误学业而参赛主要是不阻碍其兴趣和特长,而不是一定要参赛、一定要获奖。对父母来说,早不参赛可以早上大学。
有人猜测朱易参加奥运是为了入美国高校。这是不懂美国大学的误解。朱易的父亲与我和我的朋友一样是美国教授,知道录取的常识。我们的孩子都参与体育,但只需要一般中学的校队、最多一些地区性小型比赛就上哈佛、耶鲁绰绰有余。
为了有说服力,我在此第一次公布女儿的隐私,她是校排球队,足够申请美国所有名牌大学,实际上每一所她申请的大学都录取了她,轮到她拒绝哈佛、普林斯顿等。朱松纯教授不可能为女儿上大学而冒冰刀伤害的危险。那是不懂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朱松纯是中国农村长大,靠自己读书在美国成为科学家,在中国不过是一位专家。就是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也知道北大教授不可能影响体育总局在奥运选拔这么重要的决定。把他当成权贵批评,不仅误解,而且是伤害依靠自己而成功的穷孩子。
就是在北大,朱松纯也不能独断专行,他的提议也经常被反对,包括我的反对票。我们不是以关系而演绎事情,而是以事实和逻辑进行判断。
从美国国籍转为中国国籍(“归化”),代表中国参赛冬季奥运会的朱易(Beverly Zhu),在中国被网暴,美国的CNN也幸灾乐祸把她滑倒的尴尬照片挂在头版头条显著位置,说她归化中国, 却在中国遭受网暴。
从1月17号获选到2月6日参赛,长达20天的时间, 朱易受到大量的攻击, 使得她赛前承受了比其他运动员更多的、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
在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的时候,创造了“被网暴”的记录。
而且,网暴在前,发挥失误在后。
一些人认为:朱易记录不好,为什么成为中国参赛选手。如果她参赛获奖了,可能改变这一看法,如果失败了,网暴就是应该的。
有些人甚至认为:她参赛是因为她的科学家父亲影响了中国体育总局,和所有选拔过程参加评分的众多中国裁判员。
说中国科学家可以影响奥运选拔,那是某些人对中国科学家的幻想,一千年后是否能够成为现实,应该存疑。
中国科学家从来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可能有人忘记了中国知识分子多年受过多少什么待遇,也不知道现在的中国科学家除了在自己圈子里有江湖,离开科学界唯唯诺诺、怕官员的科学家远多于敢发言的。
对奥运选拔的影响,全中国没有(体育之外的)任何一位科学家能够有实质影响。
中国体育部门决策者们对运动员的重视远高于对科学家的重视。
体育总局选拔参赛运动员的过程有5轮比赛,很多裁判员参加评分。据体育部门公布的规则, 5场比赛裁判员都有轮换, 而且还有纪检部门监督。不要说科学家,在近年严格的巡视制度下,能够搞定这个过程的官员可能都没有几个。任何人都可以匿名举报。查下来,没几个人逃得掉。
朱易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邀请“归化”的运动员。决定邀请她的时候,是按她当时在青年组显示的潜力。那时,我国体育总局不知道她父亲的重要性,不过是国外一位教授而已。
北大清华听说“归化”一事后,才觉得可以试试请朱松纯回国,之后才有她父亲回国一事。
不是朱松纯帮了朱易回国参赛,而是朱易回国,才有后面的朱松纯回国。
质疑的人,从时间到因果关系,都搞反了。
质疑的人,先设定朱易及其家庭有罪,要求自证清白,或者体育总局证明其清白。体育总局可能惊讶的不得了,何时我们听过哪个与体育毫无关系的教授,这也要证明?以后干脆请大众打分,不用专业裁判员打分了。
朱松纯是北大、清华竞争的教授。但被如此重视的主力教授,对其工作,北大清华也同样有规则和程序。朱松纯的研究所,聘任一部分研究员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我一直在北大理工科聘任委员会,就曾投票反对朱松纯提议名单中的部分人选。
另外,我上一篇短文里面客气的解释,这里更直白一些:
到朱松纯这样程度的真正科学家(区别于国内有各类头衔但不爱科学、对科学理解不深刻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不可能高看体育比赛成绩,而是尊重孩子的特长与爱好。
科学家对于自己孩子的爱好愿意支持一段时间,看看孩子能够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绝大多数奥运金牌,不仅不会被科学家认为与科学一样重要,而且都难以管吃饭。
在美国,不少奥运金牌得主,以后的工作不过是在儿童青少年的体育课外班。我有位同学的儿子,游泳教练就是奥运金牌得主。那孩子跟着学游泳,得一些地区性的小奖牌,就足够上哈佛大学。
出现孩子的体育与学业冲突,大部分科学家家长会要求孩子适可而止,不可能把奖牌、包括奥运奖牌看的那么重。好玩、尊重而已,而并非需要想方设法参赛、想方设法获奖。
体育运动的奖,在白左教育下,是好事、但不是需要牺牲个人品德而获得的荣誉。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开后门、放弃人格----获得的奖牌,不是荣誉,是耻辱。
朱易在2018年被中国花滑界认为很有潜力之时,不可能预计后来会冰刀插进右脚,严重受伤,需要较长时间恢复。最初选拔她的时候,也没人能够预计后来会出现疫情而影响参与国际赛事。
从来不是她自己主动要加入中国队,而是中国出于国家需要争取一些人归化。中国冰上运动部门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看准确,运动员成绩的变化也有一定无法预计。何况,中国冰雪运动部门在朱易之后邀请归化的谷爱凌,看的挺准,说明中国冰雪运动部门发现、邀请这些人,本身挺合理。
朱易在负伤之后,继续努力。中国有关人士也都知道她的伤情。中国其他人没有入选,只是说明我国冰上运动有待发展,其他人不如她,才只能选她的结果。
对一个负过重伤、热爱花滑运动、愿意为国效力的孩子,尽其努力,大家应该有恻隐之心。
知识分子家庭支持孩子体育运动,迄今都不是非常多。北大化学系校友谷燕的孩子谷爱凌、北大清华现任教授朱松纯的孩子朱易,都属于比较少见。
她们如果成功了,我们为之高兴。
她们如果失败了,我们应该支持其运动员精神。
看完文章,你对朱易的观感
有没有发生改变呢?
原标题:《北大教授谈同事女儿朱易:要人人善良不现实, 有恻隐之心不过分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