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朱振藩:细数牛杂好滋味

2022-02-11 11: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朱振藩 

知味书系列推荐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六畜兴旺,“六畜”指的是:鸡、犬、猪、牛、羊、马。直至今日,人类的餐桌依然离不开猪、牛、羊、鸡。可以说,几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无数经典的宫廷、贵族、富家、平民菜肴,六畜乃是其中的耀眼主角。

仅是牛,就有很多烹饪成美食的方法,相对大家平时最常食用的牛肉,牛杂更是特殊的存在:里脊肉、舌簧头、百叶肚、肚壁、肝、腰、脾、心、中宝等。从古至今,各地都有牛杂美食。

台湾美食家朱振藩出入古今,引经据典,考究国人吃肉之简史,发现中华美食的文化精髓,细数牛杂好滋味。

细数牛杂好滋味

文丨朱振藩

我就读台湾辅仁大学法律系时,偏嗜尝夜市某摊,其所卖二味,一为蛋包饭,另一为牛杂汤,前者镬气十足,香气弥漫,加上入口酸洌,很能诱人馋涎。后者则料多味厚,醰中带清,愈吃愈来劲儿。其时,摊子在稻田边,清风徐来,暑气全消。点此二品,细尝其味,然后看着老板舞刀弄铲,馨香四溢,在当时可是一大享受。此情此景,虽过了二十几年,至今仍深烙脑海,很想时光倒流,可以重温旧梦。

台湾的牛杂面,曾和牛肉面并卖,相得益彰。我爱牛杂,尤甚牛肉。说穿了,很简单。叫碗面吃,本想打个牙祭,好生受用一番。牛肉面常吃到干且柴的劣品,牛杂面则无此患,故在我的心目中,可与蹄花面和排骨面鼎足而立。像我目前居住的永和市,就有烧得很棒的牛杂面。

已故饮食名家逯耀东曾谓:“过去永和那条大马路还没有拓宽的时候,道旁有家牛杂面,选的牛杂很精,多是牛胃部分,炖得很烂,广东煮法,颇有广东大排档的牛杂风味。”可惜的是,“后来路拓宽后不知搬到哪里去了”。后来在桥旁戏院对面有家卖牛杂面的,他跑去试了一次,已和原来的那家不可以道里计了。其实,逯氏所言好吃的那家,类似潮汕风味,汤清肉烂,酥中带爽,甚是美味。至于不中吃的那家,现改在永和路上营业,奇的是这款红烧牛杂面,居然令此店天天爆满,委实不可思议,足见口味同嗜。

牛肚菜色多元花样百变

牛杂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牛肚。众所周知,牛有四个胃。第一胃名瘤胃(又称大胃、草肚),个头最大,状如地毯,也像草地,故名。色白富弹力,口感脆且爽。第二胃叫蜂巢胃(一称网胃、金钱肚),状似蜂巢,因而得名。第三胃称重瓣胃(另名牛百叶、毛肚),其特色是上有许多细褶,类似厚皮书的封面,夹着多瓣薄片,故名百叶。其色泽本黑,上市时有的会漂白,以质地软实、手感有弹性、嗅之无味者,方为上品,可白灼、可汆烫、可生吃、可凉拌,味道极佳,乃饕家眼中的珍味。第四胃称皱胃(一名真胃、牛伞托),形似大肠,整体通红,含有许多消化酶,其利在帮助消化。不论是哪部位的牛胃,中医皆认为其疗效为补虚、益脾胃、养五脏、助消化,能治病后虚羸、气血不足、食少便溏、消渴、风眩等,效果非凡。另,据《本草纲目》上的说法:牛肚“醋煮食之,补中益气,解毒,养脾胃”。

早在先秦之时,牛已为六畜之一,列为三牲之首,称为太牢。屠牛是一门技艺很高的绝活,例如《管子》介绍过一位叫坦的屠夫,日解九牛。《庄子》所载的“庖丁解牛”,其事迹已达神乎其技的境地。当时,从天子以至庶民,莫不享受牛肉,只是做法不同。至于牛的内脏,该如何享用?见诸文字记载者,仅将牛肚切碎,腌制成齑菜,名为“脾析”,这只是道小菜。到了汉初,宫廷才用之于炙食。

据《西京杂记》记载:“高祖(刘邦)为泗水亭长,送徒骊山,将与故人诀去。徒卒赠高祖酒二壶,鹿肚、牛肝各一。高祖与乐从者饮酒食肉而去。后即帝位,朝晡尚食,常具此二炙,并酒二壶。”由此可见,刘邦当上皇帝后,并不忘本,早晚餐常备烤鹿肚、烤牛肝及二壶佳酿。当时的烧法为何?想必是取用牛肝、香料、调味品为原料。烹制之前,先将牛肝洗净沥干,接着以香料、调味品腌渍一下,然后上铁叉于火中烤熟食用。由于牛肝一过火就硬韧,咀嚼不动,会暴殄天物,故司厨者须掌握好火候。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收有“牛胘炙”一味。所谓牛胘,就是牛百叶。其法为:“老牛胘,厚而脆(一本作‘肥’)。划穿,痛蹙令聚。逼火急炙,令上劈裂,然后割之,则脆而甚美。若挽令舒申,微火遥炙,则薄而且韧。”老牛肚既厚又脆,不易烤透。但这儿采用了划外皮、串起、挤压使紧的手法后,近火急烤,让牛胘的上部产生刀劈似的裂缝,也就烤好了。将之割食,爽脆而美。如果反其道而行,把牛胘拉扯平整,再用小火远远隔着烤,必火力不透,则既薄且韧,不宜食用。看来在烤牛肚时,火要大而急,但“过犹不及”,味道就差了。

▲ 爆牛肚

图片来源:www.163.com

目前专做牛肚而成名的菜色,其最著者,分别是来自北京回民的爆肚和湖南传统名菜中的发丝牛百叶。爆肚是天子脚下的著名小吃。它是把牛肚或羊肚按不同部位分割切片(条)后,以沸水爆热,蘸着调料而食。其妙在清鲜嫩脆,滋味醇厚不腻,故久住北京的人士无不爱吃,能解其中味者,大有人在。

爆牛肚专食蘑菇尖(皱胃)、肚仁(大胃)和散丹(百叶)这三部位,以当天爆吃为佳。先清净去臭,再分门别类,切割成两到三厘米宽的小条。接着制作调料,也就是把香菜洗净,切成碎末,连同葱花、芝麻酱、酱油、醋、辣椒油、卤虾油和以原汁调稀的腐乳等,一起放入碗内调匀。另,吃爆牛百叶时,有人好蘸蒜酱,亦即将三两蒜去皮捣烂,加黄酱一斤、豆腐乳四块、芝麻油二两调匀即成。而在爆肚时,必先把半锅凉水旺火烧沸,按肚的不同部位,每次五两,分别下锅,以漏勺翻搅,越快越好,等到肚条由软转劲,或肚仁色呈白色,随即捞入盘中,蘸着调料享用。

民国初年,北京梨园名角姜纹特嗜爆肚。其时东安市场“润明楼”前空地的“老王爆肚摊”,手艺着实拔尖,可谓一时无两。只要“吉祥园”有戏,姜纹必到此饱啖一番。常打二两二锅头,再来两个麻酱烧饼佐餐。每当酒足饭饱,便说消痰化气,无逾于此。时人谓此乃知味之言。

发丝牛百叶为长沙市清真菜馆“李合盛”的名菜。该馆向以善烹牛肴而誉满潇湘,其中尤有名者,依序为发丝牛百叶、烩牛脑髓、红烧牛筋,号称“牛中三杰”。而今“李合盛”不复存在,但此菜已在长沙各大小餐馆中流传,一直是中高档筵席中颇受欢迎的佳肴之一。

▲ 发丝牛百叶

图片来源:ishare.ifeng.com

先将新鲜的牛百叶切块、去黑膜再切丝,接着用黄醋、精盐拌匀,用力抓揉,去其腥气,再以冷水洗净,挤干水分。随即把炒锅置旺火上,倒入熟茶油,烧至八分熟,下玉兰片、干椒粉炒匀,然后下牛百叶合炒,浇入牛清汤、麻油、黄醋与水兑成的汁,再撒上青葱,翻炒数下,盛入盘中即成。其特点为色泽白净,形如发丝,味感丰富,集脆、嫩、鲜、辣、酸为一体。台湾老粤菜馆中的凉拌或炒牛肚丝,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唯其味更加清隽而已。

然而,以牛杂入锅所制成的美味,莫过于以下两者,一是位于西南半壁的四川毛肚火锅,另一则是位于海角一隅的涮九门头。

毛肚火锅香气十足

根据李劼人先生的考证,早在20世纪20年代,与重庆一江之隔的江北县一带,有不少摊贩出卖水牛肉。四川本身多伊斯兰教徒,吃牛肉者颇众。何况当地的井盐车水之工,则赖板角水牛。天气寒浊,牛多病死;工作量重,牛多累死;且历时久,牛多老死。这些役牛,老病死者,数量庞大,加上质粗味酸,远不及黄牛好吃,于是削价求售,惠及贫苦之人。起先是沿嘉陵江两岸挑担的苦力,专食经济实惠的水牛肉,充当打牙祭的食品。水牛肉既有销路,其内脏除鲜卖一部分外,也得想办法推销出去,于是他们就把牛杂下锅略煮,紧其血肉,折价批给零售商贩去卖。零售商贩便挑担去江边码头空地或街头巷尾处,摆上几条长凳,担头置泥敷火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卤汁,热辣鲜香,引人驻足。

接着,一群群蓝领阶级和讨得几文而欲肉食的朋友,蜂拥而至,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卤汁,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好吃,又热和,再加上二两烧酒,吃到酒足饭饱、称心如意为止。严寒时节,尤受欢迎。其生意之红火,蔚成街头一景。

▲ 涮毛肚

图片来源:www.163.com

直到1932年,重庆商业场街的“一四一火锅店”,将之高尚化起来,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将分格洋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料,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最初的原料,只是牛骨汤、固体牛油、豆瓣酱、造酱油的豆母、辣椒末、花椒末、生盐等,待到卤汁合味,盛旺炉火将卤汁煮得滚开时,先煮大量蒜苗,然后将凉水漂着的黑色的牛毛肚片(已煮得半熟了),用竹筷夹着,入卤汁烫之,不能太暂,也不能稍久,然后合煮好的蒜苗共食。样子颇似吃涮羊肉而味则浓厚。”这是重庆毛肚火锅最正统且地道的吃法。其后,重庆又有以生鸡蛋、芝麻油、味精作调和蘸料,说是能清火退热,这种另类食法,日后成为主流。此外,为了迎合外地来渝不吃辣的食客,当地发展出一种不加辣的“素味”火锅,虽然颇受省外人的欢迎,但对重庆人而言,只能算是“聊备一格”。

1946年,毛肚火锅正式传入成都,不仅研制极精,而且踵事增华,比重庆更为高明。所用泥炉依旧,但铜锅改为砂锅,豆母亦改成陈皮豆豉,另再加些甜醪糟(酒酿)。主食材除水牛毛肚片外,“尚有生鱼片,有带血的鳝鱼片,有生牛脑髓,有生牛脊髓,有生牛肝片,有生牛腰片,有生的略拌豆粉的牛腰肋、嫩羊肉,近年更有生鸭肠、生鸭肝、生鸭(肫)肝以及用豆粉打出的细粉条其名曰‘和脂’者”,而在蔬菜方面,种类也加多了,有白菜、菠菜、豌豆尖、芹黄,以及洋莴笋、鸡窠菜等,不过,蒜苗仍是最主要的菜蔬,“无之,则一切乏味”,只是蒜苗是有季节性的,故“必候蒜苗上市,而后围炉大嚼”,因此“自秋徂冬,于时最宜”。显然在成都吃毛肚火锅有其季节性,每届秋风起兮,才会跃跃欲试。

重庆人吃毛肚火锅则不然,据饮馔名家车辐的描述,其场景乃“冬天当然好,夏天也很热闹,三伏天四十摄氏度以上高温,桌子坐凳皆烫时,伟大的重庆饮食男女照吃不误,虽然汗流浃背,却处之泰然。一手执筷,一手挥扇,在麻辣烫高温高热下,辣得舌头伸出,清口水长流之际,又可来上两根冰棍雪糕,以资调剂。勇士们越吃越来劲,除女性外,男士们吃得丢盔弃甲,或者干脆脱光,准备盘肠大战。中有武松打虎式,怒斩华雄式;不少女中英豪,颇有梁夫人击鼓战金山之概,气吞河山之势”。这段文字,极为传神,实将“三伏天吃毛肚,嘴烫汗流心安逸”的状况,写得鞭辟入里。

涮九门头引人入胜

比较起来,源于福建连城、后传至台湾而成为讨海人最爱的“涮九门头”,纵无赫赫之名,却因滋养强身,亦曾风行一时, 后与火锅合流,形成讨喜名品,流行全台各地。

所谓涮,就是把生的鱼、肉处理好后,分别切成薄片,蔬 菜切好后装在盘内,桌上另置火锅,锅中放入适量高汤,下燃木炭,人们各自以筷夹肉片或蔬菜,放入滚烫的高汤内来回轻划或晃动数下,使其速熟,然后夹出蘸调料进食。在中国南方则有一种近似涮的烹饪方法,乃将荤、素食材切好后,利用小火炉先烧滚高汤,接着把准备好的食材分批放入烫熟,同时以筷子将食物上下翻动,使其均匀快熟,再蘸调味料进食,这种吃法,俗称吃火锅或火锅。且因调味料之不同而异其名。如云贵一带重辣椒,一称“油辣椒火锅”;潮州人士则爱蘸沙茶酱而食,故名“沙茶火锅”。

至于涮九门头的主食材,即牛身上九个部位的肉,分别是里脊肉、舌簧头、百叶肚、肚壁、肝、腰、脾、心和中宝(即睾丸,或以食道代之)等,除里脊肉外,大致可归为脏腑之属, 也就是所谓的牛杂。火锅里翻腾的是用一斤鲜牛肉熬出的原汤, 另加香藤根(补肾)、鸭掌草(祛风湿)、山柰(即沙姜)、陈皮、 花椒、姜片、料酒等,一块儿熬出味为止。其吃法则是将九种主料整治干净后,将肉切成片,其他亦分别切成块、片或条状, 等到汤滚沸后,再自力救济,依己意夹入主料,边涮边蘸着盐酒等调味料吃。由于肉香、酒香已融为一体,滋味特别,引人入胜,故逢年过节时,亲友团聚必少不得这一锅子美味。

▲ 九门头

图片来源:www.163.com

早年所使用的盐酒,其配制挺费功夫,取低度米酒(其比 例为五百克主料,用一千克米酒)配以草药辣薯(水蓼)、瓜子根、 千里骑、鸭掌草(以上均为干品),盛入锡壶(亦有用铝锅者) 中,置于大火锅内隔水炖煮,至酒沸并逸出香味,随即冲入精盐、 姜汁即成。此法因加有中药材,民间普遍认为其具有通气活血、 健脾补肾、清热祛湿及强健筋骨等功效,极适于从事海上作业 者和老年人食用,曾在闽、台的沿海地区,流行了一个世纪之久。

而今台湾业者为省事及受潮汕人士的影响,其蘸料已改成 用沙茶酱、芝麻酱、香醋、辣椒、姜汁及香菜所调成,虽风味亦甚佳,然食疗效果大减,显然今不如昔。

台湾真不愧是个美食天堂,专营毛肚(今改称麻辣)火锅 和沙茶牛肉火锅的店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台各地涌现,前者尤甚。在激烈竞争下,一年四季,从未间断,似可与重庆的盛况一较短长。

我固爱食牛杂,也嗜食上述二锅,但有种特别的牛杂锅, 已久闻其名,迄今仍无缘一尝,此即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佤族特嗜的牛杂锅。很多人即使身历其境,也始终不敢染指一试。

佤族生活于中、印、缅边界的山区中,以“嗜臭如命”著称。近人古方在《野人山的奇风异俗》一文中指出:他们“以臭为香,愈是腐烂的东西,愈是爱吃。凡是肉类之物,先要埋在坑里,几天之后,直至腐烂发霉,甚至生蛆,才刨出来煮食, 唯有这样,才觉得刺激够味”。

该族人喜啖水牛肉,但水牛珍稀罕见,故杀牛在当地成为 一项大典。此一盛典多选在山下集会举行,先由几位斗牛大汉轮番上阵,将水牛斗到筋疲力尽,累倒在地为止。然后根据牛头倒地的方向以卜吉利。如果牛头倒向南方,南方即是吉位。接着割下牛头(夸耀财富的摆饰),再剥牛皮。观众随即一拥而上,将预备的饭团取出,争相蘸着鲜牛血吃。最后的重头戏是煮牛肉,完全不清洗,连牛身上的内脏一同入锅,不下盐、 豉等调味料。一直煮到牛肠裂开,粪便沉于锅底,牛肠浮于汤面,才算大功告成。吃时也很简单,一一捞起猛啖,一块儿也不放过。

这种粗豪的吃法,真是骇人听闻。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饮食习俗因地而异,其间并无所谓高下,只有干净与否之分。牛杂虽不贵,但烹饪得法,一样是美食。既可咀嚼细品,也可恣意快啖,只要能吃得适口惬意,任谁也管不着的。

本文内容节选自《六畜兴旺》 朱振藩 著

*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版权由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所有

新书推荐

《六畜兴旺》

朱振藩 著

ISBN:978-7-80768-325-4 定价:38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中国人驯养家畜的历史悠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可谓古人最朴素深切的愿望。六畜,即牛、马、羊、猪、鸡、狗,是古代主要家养动物,也是人们摄食肉类的主体。直至今日,人类的餐桌依然离不开猪、牛、羊、鸡。可以说,几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无数经典的宫廷、贵族、富家、平民菜肴,六畜乃是其中的耀眼主角。

台湾美食家朱振藩,出入古今史料,以六畜肉品为美食骨架,考究出中华美食佳肴的精髓。这是一本有系统的论述,也是肉类食物的总整理。通过品读肉类来源、名肴典故、趣闻轶事、古今烹制要点,读者可充分领略中华美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古人的生活情趣、闲情雅意。

作者简介

朱振藩,台湾食家、作家,亚洲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有“食圣”“现代食神”“台湾美味鉴赏家”等封号。

原籍江苏靖江,生于基隆,是宋代大儒朱熹的第二十一世孙。

平生雅好文史,尤醉心于美酒佳肴,以“爱吃、能吃、敢吃、懂吃”著称。品过五万道菜、千种美酒,设计了红楼梦宴、张大千宴、随园食单宴。

涉猎极广,在多家报刊开有专栏。已出版《美食家菜单》《饕掏不绝》《味兼南北》《痴酒》等四十余部著作。

《口福:今生必食的100道中国菜》

《味外之味》

《饕掏不绝:中华美食寻根之旅》

《味兼南北》

《味即道:中华饮食与文化十一讲》

《吃相》

《四月春膳》

《舌尖草木》

《六畜兴旺》

《饮食西游记》

《王亭之谈食》

《国菜精华(商代-清代)》

阅读书单:

—END—

原标题:《朱振藩:细数牛杂好滋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