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好书·读懂书 | 看不见的推手:瘟疫是如何影响世界历史的

2022-02-09 11: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瘟疫与人》是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作者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到20世纪前半叶,翔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中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纽约书评》称“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瘟疫与人》一书也直接启发了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写作,激发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深刻影响了当今学术研究的视野与维度。

威廉•麦克尼尔

(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

瘟疫在肆虐人类社会的同时,却也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类也是寄生物,也是世界的一种病毒。

今日推文《瘟疫对人类文明构建的影响和作用》为《瘟疫与人》一书的读书笔记,收录于新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味经典》第三辑。作者车奕斓敏锐地抓住了《瘟疫与人》一书的关键概念“微寄生”与“巨寄生”,并围绕微生物与人类社会之间不断的平衡失衡关系展开论述,即原来脆弱的平衡不断因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增多、文明的发展而被打破,从而导致瘟疫的流行以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改变。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因全球化而接触频繁,面对来自“微寄生”的流行性传染病,全球各国要想有效地控制疫情,除了提高民众的敬畏意识、尊重自然规律之外,更要倡导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 瘟疫对人类文明构建的影响和作用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于整个世界都是一次重大的冲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再一次让人们体会到了病毒的冷漠无情。而《瘟疫与人》正是从疫病史的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回顾人类的发展史,瘟疫好像始终伴随着我们,从远古到现代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可以说瘟疫同战争一样都是人类挥之不去的伤痛。

作者威廉·麦克尼尔将疫病纳入了历史的中心,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揭示了人与瘟疫博弈背后的影响和作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社会也是在对瘟疫的认识和应对中不断建设、不断前进。

现实社会中的“寄生”模式

在《瘟疫与人》中有一个新颖的概念———微寄生与巨寄生的“寄生理论”。微寄生主要讲述的是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在生物的寄生过程,而巨寄生主要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关系、文明发展过程中,如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寄生统治与压迫。在远古时期,所有的动物都以别的生物为食,但人类较为脆弱的免疫能力、当时落后的治疗手段、原始的觅食与进食方法实际上大大增加了人们被细菌、病毒等微寄生物所感染的风险。在作者看来,“人类大多数的生命其实处在一种由病菌的微寄生和大型天敌的巨寄生构成的脆弱的平衡体系之中,而所谓人类的巨寄生则主要是指同类中的其他人”。但随着人类捕猎技巧的发展,被天敌捕食的可能性也在不断降低,因此维持与同类的友好相处、实现一种较温和的巨寄生方式逐渐成为重要的内容。弱者依赖于强者,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模式,早期文明也由此建立。当人们开始聚集、定居在适宜的环境后,储存的食物、固定的水源、群体之间的活动都为病菌提供了传染的便利条件。人类的社会环境,从原来的衰微到兴盛,乃至不同的意识、文化之间的渗透与交流,与病原体寄生的过程极为相似,都是不断入侵、占领、繁衍的过程。

生态的发展是缓慢的,人类的身体也处于不断的机能调整中,病原体与人类产生了一种共容共存的适应模式。书中详细举例说明了不同传染途径、不同类型的疾病,将疾病与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让人们了解在历史进程中的各类疾病。由于生物的复杂性,病原体与人类之间的平衡很脆弱,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政治和法律等体制改革、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都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而一旦这样的平衡被打破,必将迎来严重的免疫反应,因此人与瘟疫博弈的过程也是自然在不断调适的过程。“物竞天择”是自然规律,每一次瘟疫都是在变相对人类进行残酷的筛选及淘汰。同时,寄生物的进化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也日益加剧。

瘟疫的迁移过程实际上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由“梯度寄生”现象可知,温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更好,与寒冷地区相比,入侵人们的病原体也较少。不同地区的人需要面对的病毒种类和模式都是不同的,由此可知疾病的模式受地域、人口密度、衣食住行、人际交流的频率和范围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四大文明圈出现,同样也有了四大“疾病圈”———中国、古印度、环地中海、西欧,这是人与瘟疫达成的新的平衡。但这也意味着,每个疾病圈的传染病一旦越出固有的边界,肆虐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口,都会是致命的。当人类适应了某一地区的生存环境后,一旦有陌生或新的物种侵入,就会对该地区的生物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

瘟疫的塑造力

在早期依赖灌溉的地区,特别是温暖气候条件下的灌溉农业具有充足的水分,为病原虫的传播提供了理想的传播媒介和环境。血吸虫的出现使得作业的农民产生无力、疲态的症状,而大规模的感染也为敌人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公元前430年至前427年发生了雅典瘟疫,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对这场毁灭性的瘟疫是这样描述的:

“身强体健的人们突然被剧烈的高烧所袭击,眼睛发红仿佛喷射出火焰,喉咙或舌头开始充血并散发出不自然的恶臭,伴随呕吐和腹泻而来的是可怕的干渴,这时患病者的身体疼痛、发炎并转成溃疡,无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触碰,有些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甚至狗也死于此病,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的乌鸦和大雕也死了,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

在瘟疫爆发之时正值古希腊最大规模的内战———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与波斯进行着激烈的军事对抗,波斯军队在远征的路途中感染上了可怕的痢疾和流行病,他们不得不将患者留给当地人照顾,这直接导致了健康人成为病毒携带者并且他们在周围地区活动,从而感染了更多的人,希腊半岛的中心雅典受病毒侵扰最为严重。

突如其来的瘟疫对雅典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医学和科学都十分落后的时期,疫情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统治者只能尽可能满足民众的粮食需求,或是统一处理传染者的尸体以降低继续传播的可能性。大量公民、士兵死亡,连伯里克利都在这场瘟疫中丧生,雅典领导人才的损失进一步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化。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统治时期达到了巅峰,其文化、政治、艺术对后代都有着深刻影响。但这次瘟疫诱发了政治变革,雅典政权快速走向衰落,也直接地影响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进程,加上战斗力的严重损失,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雅典丧失了强国地位,从此之后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瘟疫与战争也使雅典难以恢复往日的光辉。

不同地区、群体对于同一疾病的敏感性是不同的,由于缺少充足的粮食,生活在农村的人们长期处在饥饿且营养不良的状态,再加上农村落后的医疗条件,他们相比城市中的居民更容易感染上传染病,因此当城市的传染病传入农村,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就是人,为了维系文明,最重要的也是人。在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中,特别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早婚生子一直受到推崇,同时古代生产力低下、战争四起,人们为了确保自己年老时有人赡养也更倾向于多子。

文化、社会、生物因素直接相互影响,文明社会的生育模式会导致农村的人口过度膨胀,农村人口的过度膨胀又反推人口向城市流动。只有增长率与死亡率相匹配,整个社会一起防范外来因素的侵入,才能保持稳定的人口平衡。但实际上这样的平衡很难维持,当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当前巨寄生模式的承受能力时,社会也将陷入动荡,就如同物种竞争模型一般此消彼长,死亡率的提升往往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若是温和的人口控制没有达到效果,则可能会出现饥荒、瘟疫等自然方式使人口骤降。

除此之外,文明社会还可以通过战争和贸易的方式来消化农村的过剩人口,胜利的战争可以扩大领土、为过剩人口提供新的定居地,即使失败也会提高死亡人口。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带动人口的流动,但贸易也难以保持平衡。但战争和贸易实际也增加了瘟疫传播的可能性,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边界感越来越低,病毒接触到原本封闭的小群体时便开始发挥其凶猛的影响力。

公元200年到300年欧亚间的贸易使得天花麻疹等疾病传播,导致人口剧减,而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使封建制度得以瓦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由思想的启蒙,改变了欧洲文明的发展方向。16世纪传入美洲的天花更是体现出了传染的单向性,在缺少抗体的美洲土著中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大多安然无恙。从瘟疫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也将对传统的习俗和信仰失去信任,原本社会内部的凝聚力也随之崩溃。由此可见,瘟疫通过战争、贸易,甚至是在两者的掩盖下深深地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格局。

瘟疫也塑造着国家的格局。在中国,南北方截然不同的自然气候导致了两个地区不同的发展模式。在自然条件上,南方湿热的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丰沛的降水也消除了人们遭受干旱的风险,但南扩的过程是漫长且充满危险的。在北方,严冬可以杀死大部分的寄生物,反之南方的气候会滋生更多的病毒。

到公元前3世纪末期,政治、军事等格局终于在秦朝得到稳定。到了汉朝,农民耕作稻田也有了400年的历史,伴随灌溉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流行病也逐渐稳定下来。秦统一了六国,基本的道路和交通工程在不断完善,但长江流域的定居却是在5~6个世纪后才完成的,侧面体现了疾病对人口移动的阻碍。越来越多来自干冷北方的移民向南方移动,但缺少免疫力的他们一旦遇上南方的疟疾和登革热就变得毫无抵抗力,因此在前期,文明发展层面呈现出南劣北盛的趋势。

由此可见,瘟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博弈,瘟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的格局,也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文化样貌。个人命运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全人类的安全和利益早已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无法分割的。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博弈也警示着我们:自然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其中一方过度发展,甚至最后破坏原有的均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繁衍。而人类的急速发展所牺牲的是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和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了追求利益肆意地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也将反作用于人类自身。2020的新冠病毒让全国人民在即将投入新春佳节的喜悦放松中惊醒,迫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更清醒认知到人类与其他物种同处一个世界,不应该漠视自然规律、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终将受到大自然以瘟疫、病毒等形式进行的惩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抗疫情

《瘟疫与人》在讲解疾病与人类发展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也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欧洲鼠疫爆发的时候,受科学、医学水平所限,当时的人们基本没办法获得对这种细菌的病理性认识,作为统治者的教廷和君主也只能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廷掌控民众思想,他们认为黑死病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罪恶”,因此大主教威廉·苏支提出,瘟疫“显然是由人类的罪孽所引起的,因为他们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却忘记了上帝的恩赐”。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教会派出了大量教士去帮助人们祈祷并主持弥撒。但这样的行为并没有实际作用,反而使得教会紧密接触患者,死亡率随之上升。

后期教会调整了政策,开始建设公共墓地来处理尸体存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君主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出境、制定物价标准和城市居民的劳动义务,虽然受当时的技术的局限,发挥的作用也较有限,但是这些举措在当时仍具有开创性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除了地方政府和民众自身的努力外,国家之间的互帮互助、国际组织的支持和指导也对疫情的遏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日益健全和完善的公共卫生体制下,微寄生关系已得到有效的管控,但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巨寄生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完善。新冠肺炎疫情也警示着人们,大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离不开自然。

在人们面临瘟疫或其他重大灾难时,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断缩小,人类的命运变成了共同体。从个人的角度看,要想成功抗疫,就需要提高民众的敬畏意识,除尊重自然规律外,更要倡导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全人类要团结起来组成抗疫统一战线。

第一,我们要清楚认知现今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到全世界,是真切的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都必须面对的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世界各国及地区必须加强团结合作。

第二,要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世界各国及地区就必须加强团结协作,因为人类抗疫的成功不可能依靠局部国家或地区对疫情的控制,而是需要所有国家或地区一起行动起来控制疫情。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人员、物资交流都高度频繁,哪怕只是极少部分的国家或地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会使全人类面临疫情卷土重来的危险。由此可见,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唯一且必需的选择。

不同历史时期的疫情给予我们的是不同的经验,我们应该总结过去并付诸行动。在威廉·麦克尼尔之前,几乎没有学者将瘟疫和人类发展史联系在一起,他以敏锐的视角和精湛的文笔详尽地探讨了传染病如何肆虐亚、非、欧等文明发源地,如何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变迁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在这个特定时期读这本书,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病毒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演变的巨大影响,也“告诫我们病毒与瘟疾是一种正在凸显的巨大现实力量,二者的频频发作促使人类必须尽快修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努力重塑今天和未来的文明形态”。

/ 今日荐读 /

《品味经典》(第三辑)

徐飞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年出版

图书简介

【《品味经典》系列图书简介】

徜徉经典、品味经典,生命不止,读书不止,学习不止。我校自2020年元旦发布《通识经典阅读推荐书目》以来,围绕经典书目,组织开展“一师一课一本书”名师导读讲座、“SUFE领读者”经典悦读系列活动,“育衡杯”通识课程论文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活动,持续推进经典阅读工作。同时,为了将经典阅读的成果更好的展示出来,2020年下半年起,学校将相关成果集结,出版《品味经典》系列图书,至今已出版三辑。其中,第一辑与第二辑以学校名师导读为主,第三辑则选取了与前两辑导读书目对应的20篇在校学生优秀文章。

本次好文推荐即选自《品味经典(第三辑)》,作者是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交流生车奕斓。车同学坦言在上财交流学习的一年中除了专业课之外选择了很多感兴趣和想要了解学习的通识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学校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他认为在上财能够收获的不只是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同学并一起生活学习,使得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久久为功,必有回响。《品味经典》(第三辑)是上财经典阅读的成果展示,从“师传师授”到“生思生考”,两相映照,呈现了当代青年读经典时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全辑目录

第一辑目录

序言(徐飞)

《乡土中国》导读(刘长喜)

《枪炮、病菌与钢铁》导读(燕红忠)

《资本论》导读(马艳、王琳)

《共产党宣言》导读(范宝舟)

《统计学的世界》导读(杨楠)

《道德经》导读(陈成吒)

《单向度的人》导读(卜祥记)

《传习录》导读(郭美华)

《史记》导读(张谦)

《国史大纲》导读(徐国利)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导读(汪丽红)

《八月炮火》导读(章益国)

附录1 上海财经大学2020年经典阅读书目

附录2 学者小传

第二辑目录

序言(徐飞)

《中国哲学简史》导读(王格)

《大转型》导读(刘守刚)

《诗经》导读(韩亦)

《平凡的世界》导读(韩元)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一(邢婷婷)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读二(辛格)

《国富论》导读(康翟)

《风险社会》导读(陈忠)

《瘟疫与人》导读(左鹏)

《孟子》导读(刘旻娇)

《黑暗时代》导读(刘松青)

《资治通鉴》导读(兰宜生)

附录1 上海财经大学2021年经典阅读书目

附录2 《品味经典》第一辑目录

第三辑目录

序言

壹·道德经

上善若水——道家中“水”的智慧

我来人间一趟

贰·传习录

“致良知”与当今社会现象

一生伏首拜阳明

以阳明之思,品生活之理

叁·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以战争为名,绘时代图卷

重申修昔底德

肆·史记

实事而求是知史以治世——从赵氏孤儿案看《史记》治史之策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司马迁为何将陈胜列入“世家”

永恒的汉史风骨

伍·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之“骨”与“魂”——兼论“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

我们为何爱“土味”文化

生活中的“乡土中国”

陆·枪炮、病菌与钢铁

文明演进中的“风雨同舟”

柒·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落在笔尖

捌·诗经

读《诗经》中的美好,只觉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跨越时间的吟唱

玖·国富论

浅谈《国富论》中的“分工”

拾·瘟疫与人

瘟疫对人类文明构建的影响和作用

主编简介

徐飞教授:徐飞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高级访问学者,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先后兼任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World Ethics Institute Beijing (WEIB)学术委员会委员,全球经济治理与产业运行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战略管理、竞争战略与博弈论、高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创业与跨文化战略领导力。

《品味经典》长期征稿启事

2022新春已至,让我们与书为友,与经典作伴,将经典阅读习惯化、终身化,通识教育中心长期面向全校教职员工、在读学生和广大校友征集《品味经典》稿件。

征稿对象

上海财经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在读学生及校友

征稿时间

长期征稿

投稿方式

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发送至:tongshi@mail.shufe.edu.cn,邮件主题命名为“品味经典”+投稿人姓名+【教师/在校生/校友】,邮件正文注明联系方式、选取书目。

稿件要求

1.稿件应围绕《2020年度通识经典阅读推荐书目》《上海财经大学通识经典阅读书目(2021版)》中的相关书目展开。文稿内容可包括但不限于书目导读、读书报告、读后感等,内容健康向上。

2.稿件字数以8000-15000字为宜,敬请作者投稿时提供:

(1)题目(中英文);

(2)导读书目介绍;

(3)作者小传(姓名、性别、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教学与研究情况等);

(4)正文;

(5)注释及参考文献,所有参考文献均以《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为准。

3.切忌一稿多投,所有稿件将进行知网查重,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文责由作者自负。

稿件选用

作者发送稿件后,会收到通识教育中心回复,确认投稿成功;所有稿件,无论是否录用,概不退还;对于入选稿件,实行优稿优酬并赠送《品味经典》书籍一套。

主办方:《品味经典》编委会

承办方:上海财经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原标题:《读好书·读懂书 | 看不见的推手:瘟疫是如何影响世界历史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