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应激、创伤和我们的反应

2022-02-09 10: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1

什么是应激生活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升学、结婚、生病、等。其中有些是突然发生的、急剧的、且造成个人心理上强烈反应的重大事件,那被称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如改换工作或失业,及家庭重要成员的离别、亲人亡故、重大灾难等。

人类不是机器人——他们有复杂的思想、感受和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面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是完全正常的;它使我们成为人类。

2

创伤性应激事件

有一类应激性生活事件威胁到生命的安全,会对我们个人产生重大的影响,损害到我们各方面的功能,那就是“创伤性应激事件”。它们是:

•你经历或目睹的情况涉及实际死亡或严重伤害的威胁。

•你经历或见证了自己或他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

•你对你所经历或目睹的事情的反应是害怕、无助或恐惧。

所以,诸如战争、身体受到侵犯或性侵犯、自然灾害、车祸,或现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爆发,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创伤性应激事件。它们对你的生命(或你周围的人的生命)和你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个人也会对这些时间产生明显的应激反应。

图丨网络

3

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一种生存策略,是你的身体为你提供一种生物机制来应对威胁生命的情况的一种方式。从生物学上讲,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应激激素,比如肾上腺素,它会促使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发生变化,帮助你摆脱困境或直面困境,你可能听说过,它也被称为“战斗或逃跑”。

当你经历这种反应时,你会感到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还可能会出汗。你的思维可以更专注于未来的任务,你可以做一些你通常不能做的事情。你可能听说过有人为了拯救所爱的人而做出超人壮举的故事。例如,一个孩子被困在一个掉在他身上的柜子下面,而他的妈妈一个人把柜子举起来救下孩子,这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为柜子太重了,女性一个人一般搬不动它。

面对应激还有第三种反应,这就是“冻住反应”,人会停下来,变得非常静止,无法移动。虽然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反应,但是在适当的情况下——例如,如果你正在躲避攻击者,它可能非常有效。

4

应激的心理反应

当我们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我们会对这个事件进行认知评估,继而在各个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大体可分为情绪反应、自我心理防御反应及行为反应,互相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情绪反应中最常见的是焦虑,还有愤怒、内疚、恐惧、抑郁、无助等。自我心理防御反应有合理化、压抑、倒退、升华、否认、补偿、抵消等,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它起到了暂时解除痛苦和不安的作用。行为反应主要表现有攻击、退缩等。

图丨网络

5

与应激或创伤事件相关的心理状况

与应激或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心理状况常见的是:创伤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抑郁及耗竭。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经历创伤后的一种常见反应,通常包括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恐惧。此外,在创伤后,你会经历一种或多种其他类型的症状,包括再体验到创伤性事件并感到情绪上或身体上的痛苦;回避所有会让自己回想起创伤的事物;也可能对生活缺乏兴趣,感觉自己不想与人交流;或感到持续的焦虑或紧张,可能难以入睡和集中注意力。

急性应激:是在应激后的几周内出现许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这不是一个长期的反应,通常会自行消退,特别是如果你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并且身体健康的话。

抑郁:许多经历创伤的人会经历极度的悲伤、体重减轻或增加、难以集中注意力,以及对他们过去喜欢的事物普遍失去兴趣。也可能伴随着内疚、绝望、易怒或愤怒的感觉。抑郁可以发生在所爱的人突然、意想不到的死亡之后,这种反应可以持续几周甚至更长时间。它们也可能与突然的疾病或受伤有关。

耗竭: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长时间处于充满应激的生活环境中,就会出现耗竭的情况。抑郁、焦虑和愤怒是与这种情况相关的最常见的情绪。

最后,你也可以回顾一下,最近半年,你是否碰到过应激或创伤性事件?如果有,不妨写下你对这些事件的反应。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

(项目编号:20DZ2311500,20DZ2304500,20DZ23h0500,21DZ2300400)

允许市科委免费公益使用和推广传播

团结 奉献 勤奋 创新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原标题:《应激、创伤和我们的反应》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