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赤水|数百载治河护航高质量绿色发展 百年匠心谱写新时代辉煌篇章

2022-02-09 19: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赤水河,为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唐天宝十年(715)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根据清代《仁怀直隶厅志》史料记载:“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因此得名赤水,光影变幻中的赤水河,在浪急滩险的涌动中,裹挟着厚重的历史。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镇雄,流经云贵川三省十一个县市,全长524公里,通航里程为248公里,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流域面积为20438平方公里。洪、枯流量变幅大,实测最大流量98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为33.2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101亿立方米,最大年为173.8亿立方米,最小年为61.4亿立方米。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干流唯一没有修建电站的一级支流,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红色旅游胜地,素以“英雄河”“美酒河”、黔北川南的“母亲河”著称于世。而今,英雄的赤水人民和赤水航道人又赋予她“生态河”“幸福河”的内涵。在赤水河沿岸绵延数百里的范围内,山川秀丽,景色迷人,人民勤劳,民风淳朴,尤以“千瀑之市”“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地”“桫椤王国”之美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她也承载着川南黔北沿岸数百万人民走向富裕、文明、和谐的梦想和希望。

河谷两岸盛产煤、铅、竹木、药材等物资,由于交通闭塞,由山间羊肠小道运出困难重重,运往上游的川盐均靠人力背运过山,山区的矿金属等挑运外出,当时有不计其数的农民终年均以背盐、挑金属矿等为生,从下游沿赤水河而上,数十天往返。特别是《清继通考》卷五十二记载:“滇铜黔铅每岁由陆路运输进京,节节皆崇山峻岭,乌道羊肠,驮运艰难,脚费浩大。”乾隆八年(1743)贵州总督张广泗深感运入川盐和黔中煤、铅、竹木、药材等物资运出艰难,认为赤水中上游开通,可以节省铜铅运费,平减盐价,济运灾粮,具有多方面的效益,疏通赤水河道发展航运成为当地百姓的殷切期盼。

张广泗乃倡导疏通赤水河发展航运,责成地方官员对河道进行调查,举贤征工,亲自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此期工程上起毕节境内的天鼓岩,下至元厚附近的鸡心滩,纵长400余里。于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初动工,次年闰二月初一竣工,共整治滩险68处,耗银28642.5两,是清朝前期较大规模的整治赤水河工程。赤水河整治后,上游白沙河至兴隆滩段及中游二郎滩至猿猴段基本疏通,计划整治的险滩三分之二获得改善,新增通航里程300余里,上段每船可载千余斤,下段每船可载近万斤,成效显著。从此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各地商贾云集赤水,大量流民涌入烧炭、种靛,以盐运、竹木为主的经济迅速发展。

赤水河整治后,铜铅自白沙河起运,次险处用舟载,极险处靠盘驳,水陆相济,放吊并行。在险滩遍布的河流上,每一次航行都与危险形影不离,由于新开航槽缺乏维修养护,历久发生变化,主要是溪口滩与崩岩滩不断发育,航行日益困难。上游茅台至二郎一段河槽较窄,影响最大,竟至不能通航,四川总督丁宝桢为方便川盐入黔,带领知府罗亨奎、县知事鲁堃、巡检罗应琦、训导张书林等参与组织领导,招雇附近工匠和农民,实行以工代赈。于公元1879年初正式开工维修养护河道,这次工程的范围上至茅台下至合江,以上游茅台至二郎镇一段为主体,重点放在吴公岩险段: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共整治较大险滩33处,一般险滩40余处,零星淘捡沙碛多处,冬季施工民工们赤身裸体,出入波涛克服了重重困难。对各工种按劳计酬,以坝手工所得报酬略高。沿河道路、纤路、石桥、木桥也一一修整。费用由盐务总局先行垫付,工程结束后各商号按盐引数额分摊,开官商合力治河的先例。此次整治赤水河,是有史记载大规模的第二次。上下船只载重量也普遍增加。

1935年1月-4月,毛泽东等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红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一再造成敌人的错觉,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战役历时三个多月,四次渡过赤水河。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赤水河流域的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赤水河谷一带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赤水河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且无污染。峡谷地带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冬暖夏热、少雨少风、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酝酿了茅台、习酒、郎酒、百年赤水、望驿台酒、既醉酒、国台、怀酒、元和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赤水河流域不出百里必有好酒,占中国名酒的60%,素以“美酒河”著称。在赤水河南岸吴公岩上,镶刻着著名新闻学者、中将邵华泽书写的“美酒河”三个气势恢弘大字。摩崖石刻“美酒河”三字是当今世界之最,美酒河三字以其磅礴的气势镶嵌在三百米高如刀削的悬岩峭壁上,面积约为四千八百平方米。因此赤水河被称作美酒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赤水河干流由长江水利规划委员会(今长江水利委员会)管理,支流由地方水行政机关管理。国家有关部门和川黔两省对赤水河的保护、治理、开发,作过多次调查、研究及规划。

1954至1955年,川黔两省组织群众有计划地进行打滩,整饬航道。以后每年疏缮,太平渡至马蹄滩通航里程达到183公里,其间马蹄滩至马桑坪一段可通行15吨以下小木船,茅台至马桑坪一段可通行小机动船,二郎滩至太平渡一段可通50吨木船和机动船,十里长滩的蜈蚣岩亦有船只往来行驶。

198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组成“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考察组”深入赤水金沙沟一带去考察贵州省珍稀植物——小金花茶。无意中发现了桫椤,并确认这种植物就是世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从而结束了赤水桫椤长期不为人知的历史。赤水有大面积桫椤分布的发现轰动了全国乃至世界。1984年,赤水县人民政府建立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1992年,国务院批准“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为“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10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设地球爬行动物时代标志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游览观光园林,正式命名为“中国侏罗纪公园”,这是中国惟一一个以“侏罗纪”命名的国家级公园。为保护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1年起,赤水的竹林面积以每年七八万亩的速度递增,筑起了一道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赤水市林地建设充分发挥了百万亩森林固土护坡、涵养水源作用,保证了“十三五”期间全市水土保持率稳定在94%以上,赤水河入境断面流量从90立方米/秒上升至出境断面245立方米/秒,河流省界出水断面水质常年保持Ⅱ类,珍稀鱼类逐年增加,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效持续显现。2021年6月18日,全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经验交流现场会公布,赤水市森林总面积达到224万亩,人均林地面积7亩,森林覆盖率达82.51%,居贵州第一、全国前列。

2005年7月14日,国家农业部根据国务院批文,以“农渔函(2005)6号”文将原长江合江—雷坡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包括“赤水河源至河口”。核心区为三段:“赤水河干流上游鱼洞—白车村、赤水河干流中游五马河口—大洞河口、赤水河干流下游习水河口—赤水河口”。至此,赤水河干流保护,开发利用终成定局。

2006年,由贵州省航务管理局牵头,联合贵州省赤水市航道管理处等7家创建单位,通过拟定创建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创建措施等,对照《文明样板航道标准》及工作方案狠抓落实赤水河狗狮子至合江段文明样板航道创建工作,经各单位艰苦努力,2012年5月29日至30日,交通运输部组成专家现场评审组,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发的《文明样板航道标准》,召开了专题创建工作汇报会,观看了创建工作专题片《文明花开赤水河》,听取了贵州省航务管理局汇报创建工作总体情况以及贵州省赤水河航道管理处等单位的创建工作汇报,同时开展了对赤水河狗狮子至合江段文明样板航道创建工程现场评审。评审组认为赤水河狗狮子至合江段符合交通运输部颁发的《文明样板航道标准》。2012年9月,交通运输部正式发文授予赤水河狗狮子至合江段“全国文明样板航道”称号,这是贵州省内河航道荣获的第一条全国文明样板航道,也是西部地区第一条全国文明样板航道,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条五级航道获得“全国文明样板航道”的河流。

2010年8月,赤水河流域一带的丹霞正式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赤水大约18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近70%的面积都由色彩明艳的丹霞地貌构成,这是中国面积最大、最典型的青年期丹霞地貌群。从申遗成功之日起,赤水市政府就决定: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增长,围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赤水市在总面积1200平方千米的丹霞地貌中,设立了273平方千米的核心区和488平方千米的缓冲区,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护区内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赤水丹霞的峡谷中生活着数万株桫椤,成为重点保护对象。

2011年,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针对长江一级支流保护,制定出台《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从2012年起连续三年通过开展“贵州环保世纪行”活动进行督查,推动《条例》贯彻实施。

2017年1月1日,赤水河流域(遵义段)作为全国试点,率先实施退捕禁捕工作,中科院水生所对赤水河禁渔效果初步评价,经过4年的休养生息,赤水河鱼类资源明显恢复,鳗鲡、细鳞鲴、异鳔鳅鮀和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长江鲟和胭脂鱼等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长江鲟的监测数量由禁渔前的每年0.1尾上升至每年72.3尾,胭脂鱼由禁渔前的每天3.4尾上升至每天8.3尾;鱼类资源量明显上升,单船捕捞产量由禁渔前的每天每船4.1公斤提高至每天每船8.0公斤,增长率近100%;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赤水市江段采集的鱼类早期资源物种数量由禁渔前的31种增加至40种,2018年和2020年均监测到了草鱼的繁殖活动,2020年,还首次监测到了异鳔鳅鮀和圆吻鲴的繁殖活动,白甲鱼和中华倒刺鲃等大中型鱼类的繁殖规模明显增加。赤水河正逐渐蜕变成鱼儿天堂,水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以有效恢复。赤水河作为长江中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对恢复长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017年9月,云贵川三省政协签署《云贵川三省政协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协作协议书》,按照协议,云贵川三省将建立“中国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发展推进会”轮班制度,赤水河流域省、市、县三级河长和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以及赤水河流域产业项目发展共商机制,以《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为蓝图,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和赤水河流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共建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强赤水河流域脱贫攻坚示范协作,实现流域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赤水河河长制组织和制度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进展明显,分段完善了云、贵、川三省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坚持流域统筹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赤水河跨省界联席协商制度,逐步健全流域统筹协调与联防防控机制,完善跨省断面监测机制,构建赤水河管护经费长效投入机制,赤水河的河长制工作落实见效。

2019年3月,云贵川三省政协以联合提案的形式,先后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设立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议》《关于协作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和区域发展的建议》等提案,共同审议通过《仁怀宣言》《毕节共识》《泸州共识》《昭通共识》,签订《云贵川三省政协助推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协作协议书》《四市政府推进赤水河流域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云贵川三省各相关市、县和全流域干部群众增强了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020年7月,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关于建立长江上游跨区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的意见》。2020年8月,贵州省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贵州省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四川省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云南省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签署《关于建立赤水河全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省域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

2021年3月,贵州省赤水市人民法院、四川省合江县人民法院签订《赤水河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区域司法协作协议》,从省级、市级、县级层面建立起赤水河全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省司法协作机制。

2021年5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于7月1日起同步实施。这也是中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

2021年4月30日,贵州省赤水市、四川省合江县共同开展“同饮一江水 共护赤水河 增殖放流”活动,放流中华倒刺鲃鱼苗6万余尾,对赤水河水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是一种具体体现。赤水河干流作为国家级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在整个流域开展水生态修复类增殖放流活动,对落实《长江保护法》和“十年禁渔”有重要意义。

2021年7月23日,遵义市政府、遵义市中级法院联合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府院联动”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在赤水市建设全省首个跨省司法协作生态修复基地,探索“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执行机制,并按照“府院联动”模式,进一步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2021年7月,赤水市实施整县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对全市范围内聚焦河流水里岸上,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地对存在的各种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问题进行整治,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2021年9月10日,中国三峡集团组织相关单位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贵州省赤水市江段举行增殖放流活动,全长5厘米以上规格的圆口铜鱼苗种放入赤水河,此次放流的圆口铜鱼苗种共16.69万尾。为开展后续放流效果评估等科研工作,技术人员对此次放流中的3万尾圆口铜鱼苗种进行了微金属线码(CWT)和可见植入荧光(VIE)标记,并建立了放流圆口铜鱼分子标记及繁育亲本遗传基因库。开展此次增殖放流活动,是对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特有珍稀鱼类保护措施的有效实践,切实养护长江流域珍稀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实现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

2021年9月17日,由贵州、四川两省三级法院共同谋划的“长江上游跨区域司法协作生态修复基地”暨“赤水河流域司法协作生态修复实践基地”在赤水市揭牌,这是贵州省首个跨省司法协作生态修复基地。通过补植复绿,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并集生态司法修复、法治宣传、警示教育等功能为一体,探索建立省级层面的司法协作修复生态模式。这是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赤水河生态流域取得重大进展得到央视及其他多家官方媒体关注,其中重点播出有四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赤水河》,于2016年2月1日22点起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陆续播出。《赤水河》以电视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在赤水河两岸彪炳史册的红色故事,以白描手法再现了沿河两岸人民的悲喜人生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揭开了赤水河隐藏上亿年的神秘面纱。是首次以全方位、全景域视角展示赤水河流域地理特征、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时代变迁等内容的一部纪录片。该片于2014年3月开机,摄制组跋山涉水,前后六次深入赤水河沿岸进行前期拍摄,历时近两年。纪录片分为央视版和地方版两个版本,此次央视十频道播出的为央视版,共分为《神秘的大河》《富饶的大河》《英雄的大河》《温情的大河》四集,每集38分钟,该片还在全国100多家地面频道推广播出;2018年04月29日,央视CCTV-13[新闻直播间]直播长江,贵州:丹青赤水、绿色丹霞;2019年10月5日,央视CCTV-10《中国影像方志》第364集贵州赤水篇;2022年1月 5日,央视CCTV-1《新闻直播间》播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赤水河:全流域禁渔五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让赤水河凭借开放包容的气质,百折不回的韧劲,如赤水河河水一般涌出高原,跃过平川汇入成渝经济圈,融入长江经济带,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近年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对于赤水河保护,从“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以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生态保护措施,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共同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修民堰,束水攻沙;筑斜堤,澄淤填堤;建滚坝,播河泄涨;补大堤,同河启塞。古道官津、浪涛拍岸,赤水河边的河堤保留着赤水人心底的回忆,也保存着一条河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光影变幻中的赤水河,在浪急滩险的涌动中,裹挟着厚重的历史。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正沿着河流缓缓铺展,奔腾不息的河流,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对外沟通的契机,也带来了绿色发展的机遇。

万山遍染的绿色,彰显着当代赤水人守护生态的拳拳之心,从川黔锁钥的繁华,到数百载治河的奋勇,赤水河在雄浑豪迈的山河之间,谱写着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

赤水河畔,竹影依依,逶迤东去的赤水河流淌着无数治河工匠的热血,古往今来,修民堰、筑斜堤、建滚坝、补大堤,都在为治理这条河流注入别样的韵味。

雄关漫道,赤红如血,浪涛翻涌,气势恢宏。赤水河的奔流,通江达海,乘风破浪。扎根于百姓的信念,最终凝聚成鱼水情深的记忆,被赤水人世世代代铭刻于心,澎湃壮阔的涛声响彻整个中国,生活的灵感,文化的变迁,河流的通畅,岸边的美景,都激荡在赤水河流淌的律动之中。

作者│冯泽良 李兆文 编辑│许 蔓

校对│李正兵 审核│王伟康

原标题:《赤水|数百载治河护航高质量绿色发展 百年匠心谱写新时代辉煌篇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