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
秦末一直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传说,虽然是预言,但是任何预言之中都有真实的历史内核,这反应出了秦灭六国中,楚人强大的反抗实力,以及秦楚文化的巨大差异。楚国抗秦的强大实力,以及文化心态影响到了楚人的历史抉择。出土秦简提供的细节,可以为我们揭示秦人压迫楚人的细节,和楚人反秦的细节原因。
一.政治制度:政治层面,秦人对楚地的大举进攻和政治歧视
从公元前279年白起伐楚开始,到楚国灭亡,秦人与楚人结下了一笔笔血海深仇。这是为什么秦国征服楚地之后,叛乱一直不断的原因之一。
在宏观层面上,为了消灭楚文化的影响,让楚人忘记故国的政治制度,除了汉中郡,黔中郡这两个郡外,其他的楚国国君的名字全部被换成秦国的郡县名字。
秦人会把楚国外戚出身的封君封到新征服的楚国地区。因为按照秦人的传统,将封君的封地封在东面和南面,新征服的领土,可在秦国本土周围形成一道屏障,缓冲六国的攻击。比如,魏冉,华阳君芈戎的封地都位于楚国故地。
除了把贵族封君封到楚地之外,秦国通过武力进攻楚地,给江汉平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比如说公元前279年,秦派白起攻楚进攻郢都。白起采取引水灌城的方式,导致楚国军民死伤十几万,浮尸的臭味数月不散。在巅峰时期,郢都的人口约为30万上下。而在白起伐楚之后,一切荡然无存。根据考古研究发现,在纪南城遗址没有秦汉堆积层。可见白起对这里的侵略是。扫荡型的。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统治,也是填补秦灭楚造成的人口锐减,秦国对顾楚国进行了强制移民。
楚国纪南城遗址
在白起伐楚之前,楚人已经意识到了秦人的威胁,在楚国丧失了巴蜀,打输了汉中和蓝田之战后,大贵族们开始从江汉平原东迁。如同周天子从丰镐故地迁徙到洛阳一样,楚王国的贵族们迁徙到了陈地或者江南,比如屈原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郑袖曾经对楚王说“秦必大怒攻楚。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证明了楚人在秦军大举攻楚之前楚国贵族的迁徙计划。
所以在公元前279年之后,江汉平原的楚墓里,很少有出现士级别以上的贵族。除此之外,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盛行厚葬之风,从今考古发掘可见一斑,郢都陷落之后,秦人烧先王墓,夷陵这些楚国先君之墓遭到了秦火的洗劫,凡是大中型楚墓多为秦人官盗所为。
因为楚地如此难治,所以秦国的行政区划,在北方的郡县分布明显比楚国故地要密集许多。一是因为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多山川难以深入,所以只能做大致的区划分割;另一方面就是很多深山中有对抗秦人的势力。
而秦始皇五次巡游天下,两次经过楚地,以及秦初年流传的“东南有天子气”的预言,指的就是楚人强大的反抗心理和反抗实力。
秦国郡县划分图,南方远远比北方松散
而根据李开元先生的研究,秦始皇的生母,很可能是某位不知名的楚国公主,所以,秦始皇会特意经过彭城,南郡,云梦,丹阳等处的核心地区。比如秦始皇坐船在渡过湘江时遇到了大风雨。于是,为了惩戒湘君及香山地区的神明是秦始皇,让3000囚犯抗过了湘山的树,是他的山变成赭色。虽然新出土的岳麓秦简,已经证明了秦始皇对于楚地风俗信仰的保护和生命的尊重,但是司马迁采取这一说法,其实还是有现实依据的,证明了秦人对于楚地神明风俗的不尊重和歧视。
秦始皇出游
二.考古学视角下的秦人治楚:严酷的殖民统治
(1).秦吏的严酷统治
而在微观层面,秦人对楚人的压迫则显得更为严苛。出土的秦国官方文书《语书》所说的“匡饬异俗”,其实说的是以秦文化治理异域色彩浓厚的楚文化。秦楚文化的差异非常大,总体来看,秦人朴素,严苛,重纪律,重农耕,楚人更加自由散漫,无拘无束,迷信鬼神。但是秦人将文化差异给制度化了。
楚文化和秦文化气质非常不一样
在楚国贵族迁徙走后,按照睡虎地秦简的记载,秦国任命到楚国故地的官吏,主要是三类人:因为疾病和身体欠佳而在一年中3月不能工作的有病官吏;有在秦地犯罪或者犯过事的官吏,还有在对山东六国战争中立功,受封为县级官吏,获得四级或者以上爵位的战士。郡县组织中的核心成分是这些受到贬谪的秦人,而底层的吏基本上是楚人遗民。里耶的出土秦简显示,南方的迁陵县秦政府是长期缺合格官吏的,经常缺吏,说明了秦帝国扩张过于迅速,不利于在短期年优化地方政权。岳麓秦简中的《置吏律》中记载,“(楚人)除不更以下到士五(伍),许之”,楚人可以担任低级秦吏。
这也应征了《史记》的记载。在秦人征服楚地之后,地方上没来的及迁走的三老,和没落为平民的贵族成为了秦吏,这些人的代表就是成为屯长的陈胜,泗水亭障刘邦,还有东阳县令史陈婴。他们负责直接征税,押送征调的楚人前往前线,调和秦吏和楚人的关系。他们是夹在楚人和秦人之间的阶层,长官受罚会波及他们,楚人起义他们首当其冲,所以出于两难的境地。
里耶秦简
这样的政权结构其实是不太稳定的殖民体制。虽然《为吏之道》这样的官员训导手册中,将理想的秦吏描绘成知书达理,奉行圣王之道,举止得当的谦谦君子,有来自于儒家和墨家思想的影响,而且睡虎地秦简的记载,也有采取重罪吸收轻罪,严惩累犯,鼓励自首,区分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走审问到用刑的流程等思想,但是在具体的执行层面,秦吏的具体表型其实不一定符合上层制度的规定。
秦献公嬴连
比如按照秦制,秦献公在公元前384年,已经在国家层面废除了人殉制度,但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晚期秦墓中,赫然出现了秦国士级爵位持有者,让带着刑具,乃至被肢解的魏人奴隶从死的情况。所以地方上的秦吏的治理不一定是按照理想设计的情况运作的。秦人对楚地的统治就是非常头疼的。
侯马乔村秦墓的殉葬现象
通过里耶秦简和睡虎地秦简的记载看,秦人官吏普遍觉得楚地炎热,民风彪悍难治,甚至将楚地的方言称为“毒言”,觉得仅仅是和楚人说话,就会得因炎热造成的传染病。所以秦人将到楚地任职视为对自己的惩戒,或者是对楚人的残酷压榨。岳麓秦简里记载,官吏严禁侵暴楚人,掠夺楚人的财产和奴婢,应证了史记里“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的情况。
所以,秦人对于被征服的楚地的统治,有明显的殖民性质。无论是出土的秦简,还是《史记》的记载,都有秦国军吏侮辱楚人等被征服国臣民的情况,“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所以项羽在巨鹿之战取胜之后,“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可见秦吏在地方上的统治民怨很大,是和秦简的记载相吻合的。
(2).楚人的命运
到了公元前227年,内史腾颁布《语书》的时代,秦人发现楚国的遗民依旧怀念楚国文化,坚持不改变旧有的习俗,让秦人坚持将楚国人称为“淫逸之民”,将楚国文化称为“淫俗”。比如云梦秦简《日书》,就有楚国历法文化的遗存,体现了楚文化的坚韧。秦人认为楚人的云梦之会,刚武尚力,喜欢经商,不务本业,喜欢歌舞,重视祭祀等习俗都属于淫俗。仅仅是因为不同,极度以本国为本位的秦人,就将不同的文化视为“淫俗”和落后风俗,基本的逻辑就是把六国之人按在秦人的模子里削平棱角。然而在《史记》,《战国策》看来,山东六国眼中,秦人就是戎狄化的虎狼之国,可见这是二者因为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视角差异,谈不上谁比谁先进或者落后。
日书秦简
如果说三晋和秦国接壤,两边长期征战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类似的法家文化和胡化氛围,那么这一套进入南方的楚地,势必会引起巨大的排异反应。
楚国式皮胄
在秦的法制之下,楚人非常容易因为大大小小的违规,或者因为自己熟知的生活习俗犯罪。比如秦人严禁楚人聚众饮酒,因为饮酒会引发斗殴或者聚众滋事,不利于秦制统治下的稳定,要惩罚一套甲胄和盾牌;除此之外,秦人严禁楚人祭祀之前的旧神祗,将一切不合乎秦人信仰习俗的神祗称之为淫祀。按照睡虎地秦简的记载,擅自进行“奇祀”,也就是楚地特色的祭祀活动,私自设立神位,要惩罚两套甲胄。按照秦律,给官府无偿劳动一天抵6钱,两套甲胄的价值相当于8800钱,等同于为官府无偿劳动3年有余,也就是说秦人对楚人信仰的打压比一般的刑事案件更加严重。
除了严禁祭祀,严禁聚众饮酒, 很多其他的惩戒是比较重的,如果再规定时间内交不起罚金,乃至破产,无法履行纳税和劳役,兵役的义务,就会沦为隶臣,承担轻重不同的肉刑和劳役。
事实上,隶臣的身份和处境非常悲惨,里耶秦简记载: (秦始皇)廿八年迁陵隶臣妾及居赀赎债作官府课;泰凡百八十九人。死亡(率)之六人六十三分人五而死亡一人。可见隶臣的死亡率高达六分之一。
对于百姓而言,盾牌非常昂贵
很多秦政府对楚人的罚款,是以甲和盾这样的战略物资的件数来计算的,其本意是为国家储备武器,积累民力,背后有收缴民间武器,防止楚人叛乱的用意,与后来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做法是相通的;对于多数非贵族的平民而言,是拿不出甲和盾这样的装备的。
所以秦人规定:罚金可以用为官府服劳役的方式偿还,以天数记录劳动价值。但是这一过程往往伴会产生新的过失,以及向官府借工具,借农业生产资料而对官府的新负债。对于沦为奴隶的人,秦国“开明”的网开一面,允许楚人救赎沦为奴隶的家人,但是条件其实很值得玩味:用两个壮年男子可以为一个奴隶赎身;一个壮年男子可以为一个小儿或者一个老者赎身,而从事女工的女奴隶是不允许被赎买的。也就是说秦国不论如何都不会允许国有劳动力的流失;
从睡虎地出土的秦人黑夫和驚兄弟的家信来看,秦国是向楚人授予军功爵的。如果是有爵位的楚人的父母犯罪沦为奴隶,那么他可以退2级爵位来赎买一人。降级意味着更重的经济负担;隶臣可以通过斩首来免除隶臣的身份;隶臣在战场上立功成为公士,那么他可以用新得到的爵位赎买自己沦为奴隶的妻子;最后,楚人如果没有斩首立功,可以通过额外服役5年的方式,免去女性亲属的妾隶之身。
秦国有严酷的军功爵制度
不过结合南郡,苍梧郡等楚国故地叛乱不断的情况看,群盗就是叛乱的楚人,秦人是以负债和隶臣的家属为要挟,驱使楚人和自己的同胞作战。黑夫甚至在家信中,将楚军守卫的城市称为“反城”,可见秦人是在以威逼利诱的方式,驱使治下归化的楚人和自己的同胞自相残杀。
战士黑夫给家人的家书
所以综上所述,秦人虽然有过奖励农耕,鼓励人民养肥耕牛,租借农具的优惠政策,但是将这些“善政”和繁重的徭役结合起来看,说到底秦人是把楚地当做压榨的殖民地看待的。秦人不仅榨取楚地的物产,而且持续没收民间武器,动员民间民力用于征战和劳役,进行新的灭国战争或者平叛战争;通过严苛的制度,事实上达成了让被征服者连环犯罪,陷入债务陷阱,让被征服者死于徭役或者死于战场。
正是因为秦人对楚人的统治整体比较严苛,出土的秦简显示,楚国故地群盗很多,甚至成群结队袭击县官府。所谓的群盗,就是“亡逋”的楚人编户齐民和奴隶,这些人的首领就是英布。
英布是群盗的代表
在秦灭六国中,抵抗最激烈的国家就是赵国与楚国。在北方,赵国承受了燕国和秦国的轮番攻击,有战力的军队遭到了严重损耗和分化瓦解;由于秦赵同源,两国都有类似的戎狄属性,赵地的贵族很明显,被秦人分化利用,赵佗的爵位得以保留,并加入了秦军,而赵国马服君的后裔则在秦国被封为武安侯。
相比之下,楚国的山川林木庇护了楚人的抵抗,楚国核心贵族在秦军进入江汉平原之前集体东迁,避免了被秦人俘获与分化,有利于为日后的抵抗积蓄力量。
陈胜吴广起义也是志在天下
除此之外,陈胜吴广的首义,陈胜派将领徇地,项羽的分封都体现了楚人号令天下的雄心,陈胜朝廷明确地表示:“楚人率先起义,应当号令天下”。事实上,亡秦必楚的另一层意思是,楚人比秦人更适合当诸夏霸主。
三.文化与历史:楚国比秦国更适合成为诸夏霸主
黄帝是楚人和秦人的共主
最后,从文化属性,历史传承来看,秦楚两国虽然都将祖先归于黄帝,而且两个部族都以鸟为图腾,但是具体到秦楚两国的自我定位,秦楚两国的文化心态,以及秦楚两国对待其他诸夏的态度来看,楚国比秦国更靠近中原。所以无论是战国时代的反秦合纵,还是秦末的反秦之战,楚人都是盟主。
总体来看两国都与中原文化有距离,但是从地理和文化两面看,楚人与中原的距离小于秦人和中原的距离。楚人的文化心态虽然自大,但是其实比秦人更包容;而秦人无论是戎狄化,还是向山东列国发布求贤令,都是本着功利主义的原则行事,不是真正的开明包容。以这种功利心理来看,秦孝公的《求贤令》和李斯的《谏逐客书》,以及将天下人都复刻成秦人的政策的内在逻辑有相通之处。
求贤令
(1).秦与楚的起源和对周王室的态度
在秦国和楚国的自我定位上,两国的差异在于,秦人在先秦时代的相当长时间里,都在靠近商周王室,走得是上层路线;而楚国走得是对抗中原,抗衡北方的争霸路线。
从发源地上看,楚人的祖居地位于中原的郑国,“郑,祝融之墟也”,这也是春秋时代楚人长期与晋国争夺郑国的原因之一。所以楚人的发源地是在中原,而是在商朝末年才迁徙到丹阳的。
祝融是楚人的祖先
但是秦人的发源地其实远离中原。秦人的同宗嬴姓小国葛国 黄国 江国 梁国 谷国 徐国等政权大都位于东夷地区和江淮地区,都是东夷的后裔,应征了秦人是被周人迁徙到西陲的历史;而且秦人的图腾是鹰,正所谓秦王其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司马迁用鸷鸟,虎狼描述秦王的外形,虎狼说的是秦王的戎狄之性,而鸷鸟则是东夷部族的图腾,“少昊氏名鸷”,少昊氏建立了一个以鹰和百鸟为图腾的大部落联盟,“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者,实谓百官即百鸟”,若干代之后,秦人还是保持着对鸷鸟和鹰的崇拜,只是在追忆族源时,史书的记载是秦人祖先是“玄鸟”。
秦人祖先的名号与玄鸟有关系
秦人以为商周王室牧马来发家
他们以驯兽和畜牧的技巧为天子牧马,戍边,驾车,秦人的始祖神话和商人的创始神话---玄鸟生子如出一辙,已经说明了他们与商王室的亲密关系;虽然一度因为协助商人被周人变成了奴隶部族,举族受歧视,但是秦人以自己和西戎的关系和强大战斗力赢得了周人的敬重,并最后通过护送平王的方式,获得了对关中地区的合法所有权。从此之后,秦人在外交宣传上,喜欢宣传自己和周王室的关系,“秦之国运与周分合,周秦同源,合起西锤秦救周,始为诸侯,秦周分离,离五百年,大合于秦”,虽然自己就是山东六国眼里的戎狄之国,但也不妨碍秦人对戎狄自称为“夏”。而且秦人对东周王室素来缺乏敬畏,春秋时代秦军就以非常无礼的挑衅方式经过王城附近,被王孙满评价为无礼之师,必然失败;战国时代更是闹出了秦武王举鼎炫耀,结果丧命的事件。
湖北方言不服周来自于先秦楚国
相比之下,楚人对于商周王室的心理比较复杂。从江汉平原到中原大地,可以走随枣走廊到义阳三关,再到中原大地;或者是从南阳盆地到中原,地理阻碍较小,相对易守难攻,这些地区的小国迅速被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征服,让楚国通经过夏道,达于中原;但是秦人从关中到中原的崤涵通道,长期受到强大的晋国和魏国的封堵,秦穆公东进失败后,秦国专注于对戎狄的扩张,“行戎狄之教”,称霸西戎,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戎狄化。战国末年的马家塬秦国戎狄墓,随葬品包含北方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虎形和大角羊形的车饰件含有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有一些装饰材料,经证实是从现今俄罗斯阿尔泰地区传播而来;墓葬中的玻璃杯和大量使用金银器的传统来自西方。考古学家推测,和后来两汉时期的月氏人、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粟特人一样,这一时期的西戎人应当是西方文化东传的主要媒介之一。大堡子山春秋秦墓里,也有屈肢葬,腰坑殉狗,随葬草原风格青铜剑的戎狄习俗,这也是秦人为什么被山东六国称为狄秦的原因。
马家塬戎狄墓战车
戎狄墓中的西方文化因素
(2).秦楚和中原的政治差异和文化多样性
但实际上,楚国多封君,境内有各种族群的模式,以及长期接触中原诸侯的情况,更接近周王室的模式。一方面楚人受到过商王的征伐,所以被迫从祖居之地,中原的郑地南迁到丹阳,并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斗;但是楚人的贡献和战功比较有限,所以在新的分封秩序中只是一个子爵国,非常受歧视;又因为楚人自己在南方大肆扩张,占据了南方贵金属贸易的要道,还引来了周昭王的讨伐。
周昭王姬瑕
楚人虽然击败了周王,并具备了“不服周”的桀骜不驯,但是这件事让周人将楚人视为政治不正确的代表,也成为了中原人接纳楚人的一道梗;到了周历王,周宣王,乃至后来的齐桓公的时代,楚国还是被视为南蛮加以讨伐,但是楚人与此同时也在壮大自己的实力,希望获得周王室的认可,提拔自己的爵位。在被周王室拒绝之后,楚人公开宣称自己是蛮夷,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封国体系,与周王分庭抗礼。
楚庄王的问鼎以尊重周人习俗而告终
尽管如此,但是楚国对待周王室的态度,和崛起后的秦人相比还是客气许多。经过一番征战之后,楚庄王最终意识到了暴力征服难以收买人心,于是听从了周人“在德不在鼎”的劝告,选择与周王室和解,并获得了孔子的认可。再加上频繁的与郑国,蔡国等姬姓国的联姻,以及和晋国的对抗,楚人以血腥的方式不断地接近中原,与中原文化找到了更多的共同点。战国时代楚国一度也有过吞并东周王室的计划,但还是听从了周人的劝告而没有下手。
与此同时,到了战国时代,相对于新崛起的匈奴,“冠带战国七,三国边于匈奴”,楚国受到了诸夏的接纳,并数次成为了合纵盟主;《楚辞》中楚人贵族能够熟练地引用上古三代的传说,楚人贵族能够吟诗作赋,用诗经和夏言在外交和战争场合应对中原人。。
匈奴是相对于战国七雄的新的他者
(3).秦楚对待被征服者的态度
在对被征服臣民的态度上,楚人比秦人显得更宽容。就境内的文化多样性而言,楚国征服过的小国种类很多,比秦人更宽容一些。有土生的荆蛮,有西部的巴人小国,有淮泗流域的东夷小国,有鲁国,蔡国,蔡国这样的姬姓后裔,还有陈国这样的上古帝王后裔,甚至还有陆浑戎这样内迁中原,最后被楚人强制移民的戎狄。湖北境内的安陆就是安定陆浑戎的意思。
安陆
对于被征服国的态度,楚人一般是放任以前的首领成为封君,给一座城或者一个县和小朝廷,让他们继续当封君,对于有一定实力的陈国和郑国,楚国甚至是结盟之后允许亡国之君复国,在必要的时刻履行义务即可,无论是流亡楚国躲避内斗的名将田忌,还是流亡楚国的巴国王子,还是曾经地敌对的吴国流亡公子,都在楚国有一席之地,成为了封君;
楚高罍,楚人祭祀泰山神的青铜礼器
曾侯乙墓就是楚文化和姬周文化有机融合,相互影响的精彩产物,两种曾经敌对的文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合,曾国还曾在吴国追击楚昭王时对抗吴国,对流亡的楚王加以庇护,没有落井下石;以战国晚期被楚国灭掉的鲁国为例,鲁地的文化和文物没有出现明显断层,鲁国各地出现了楚国的蚁鼻钱,但是鲁国的文化得以保存,直到汉代,邹鲁之地都是“颇有桑麻之业,亡(无)林泽之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皆毁,多巧伪,丧祭之礼文备实寡,然其好学犹愈于它俗”,楚国和鲁国文化并存发展,鲁地还出现了楚人尊重泰山神明,祭祀泰山的重要文物---楚高畾。这也是到了楚汉战争末期,鲁国地区选择为项羽坚守,“独鲁不下”的部分原因。
楚人非常尊重被征服者的文化
相比之下,秦人对于战败民族和战败之君非常严苛;末代楚王被废为庶人,末代赵王和韩王被流放到南方楚地,末代齐王被流放到北方饿死;末代魏王直接被杀。在此之前,秦人无论是在早期争夺关中地区时攻杀戎狄部落,就显得十分残忍,经常性的整体歼灭戎狄部落。在善待被俘国君的春秋时代,甚至准备用被俘的晋惠公祭天;对于被征服国的臣民,秦人的做法是将所有人按进秦人的模子里,“车同轨,书同文”伴随着的,是秦始皇对于各国书籍的没收或销毁,伴随着秦人对各地地方神祗的禁止。
秦政也是文化强制同化
所以对比了秦楚文化的特色和对外关系之后不难发现,楚人的宽容,比秦人的严苛更利于成为诸夏的盟主。
原标题:《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