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素人疯狂feature的《王嘉尔》,到底踩中了什么点?
原创 朱力克 新音乐产业观察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朱力克
前段时间,王嘉尔发了首新歌,新歌的名字就叫《王嘉尔》。
这是王嘉尔与华语乐坛巨星操盘手陈泽杉的再度合作。新歌由TEAM WANG records、白米范(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陈泽杉创立的新品牌公司泽山音乐联合发行,也是王嘉尔即将推出的华语专辑中最先亮相的作品。
一上线,歌曲就空降了各大音乐榜单,众多圈内好友也在第一时间转发支持。发行不到一周,B站、微博和抖音上就已经有了数百个素人feature版本。这些版本里,他们都用自己的故事重写了歌词。各种各样的feature版本也让歌曲热度持续攀升。
显然,这是《王嘉尔》具备了一首成功的歌曲所必需的传播要素——共鸣的成果。
“无法共鸣”是当下大多数华语新歌被诟病次数最多的一个点,听众在音乐里找不到感情和情绪的寄托,是唱作角度的偏离还是歌手自身的问题?《王嘉尔》到底是抓住了听众的什么共鸣点,以至于激发了这么多的人的创作欲?
解开这一谜题,也许能为华语唱作找到共鸣失踪的根源以及一个可参考的新方向。
A
用故事换故事
《王嘉尔》是一首王嘉尔包揽了词曲、参与了制作的原创歌曲。他把整整十年的时光,都放在了这首只有4分33秒的歌曲里。如其名,这是一首自传。
相对于同类型歌曲中大段的抒情或者平铺直叙的形式,《王嘉尔》选用了4个Hook来包裹三段故事。这三段故事所代表的正是王嘉尔十年音乐之路中的、三个关键的时间点。
故事的小黄花还要从“17岁的Jackson,记得2011”说起。
2011年,17岁的王嘉尔已是多个冠军加身的击剑运动员;也是在那一年,他选择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音乐。为此,王嘉尔不得不完成一个独自远航的冒险家首要的成长步骤———离家。
从练习生到人气男团成员,再到成立个人音乐厂牌TEAM WANG records,王嘉尔花了六年。在其厂牌成立的2017年,王嘉尔接连发行多首原创单曲,将其追梦故事成功地加载到了2.0模式。
这一模式里的王嘉尔,身份、飞行里程多了,唱作的机会也多了,然而从他发歌的频率以及歌曲的质量来看,相对于走量,他更看重每次输出的品质。包括《OKAY》《Dawn of us》《LMLY》《一个人》等,它们的发行周期都可以以季度来划分,但歌曲上线后,从国内到国外霸榜的时长也几乎都可以以月而论。
随后,“咬着 cookies 见证4 个熊猫在这故事里”的3.0来了。
2021年,王嘉尔带着由他集结的团队——PANTHEPACK再度起航。“PAN”代表革新,“THE PACK”象征着群体和团结。“熊猫团”以多元立体的音乐风格、团体协作的形式,将华人音乐成功地推向了更大的国际舞台。
在《王嘉尔》快结束时,王嘉尔说了一句:“这是我的故事,那你的呢?”这句后,歌曲留出了16拍的空拍,以便于他人更方便地回应这句“邀请”。以此看来,《王嘉尔》可能是想用故事换故事,从而达成feature式传播,但显然,这种形式一般只会在粉丝圈层内引发效应。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王嘉尔》的传播范围早已突破这一层面,依托故事传达的信息可能才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B
细节决定内核
写故事算得上是歌曲创作中最普遍用到的手法之一。故事的切入角度以及唱作者想要借此抒发的情感不仅能考验一个唱作者的功底,还能决定一首歌是否能引发听众共鸣。
追梦是《王嘉尔》的唱作主题,但在歌曲选用的这三段故事里,没有风花雪月,也没有自我吹嘘,甚至连自我评价,王嘉尔也只是给了一个“没有so bad”。
说起在正是强说愁的年纪和家人的分别,他选择的却是“三个行李箱”“收拾衣服”这种朴素的、具像化的细节,再到一句“无论我人在哪里/就算我走遍世界各地/无论我人在哪里/都挂着这一切在怀里”收尾。讲到海外经历时,他讲了一个吃炒饭的故事,又是“地铁二号线出口”、在地图上搜线路这样的细节,然后唱道:“她轻轻摸了我的头/叫我不用买单/这孩子一个人在这里打拼不容易”。
其实,在早期的经历里,他应该有很多或委屈或励志的、异于他人的故事,但他却独独选择了这些温暖平实的片段,并用最日常的细节构建场景,以此来刻画当时那份孤独与不安的状态。显然,这样细致入微的音乐表达,他想讲的不只是他的故事,还有当下无数为梦想背井离乡的、年轻人的故事。
这可能是为什么“破防”成为了歌曲相关评论、乐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因为大多数素人feature版本也都沿用了这一写法:用温暖的故事来包裹追梦路上的孤独和伤痛。
近日,微博上还出现了一个名为#你看出了王嘉尔新歌MV多少个细节#的词条。在解析MV的截图里,有香港、海外、北京三地的地铁和出租车,有他学校的外墙和拿着篮球的发小、还原的爸妈合照,还有海外地铁站、北京路口以及那个背着背包走进击剑馆的小王嘉尔。
并且在代表了他生日日期的3:28秒时,画面里的王嘉尔摘下了耳机,说出了那句:“这是我的故事,那你的呢?”因为每个人离家追梦的形式都不一样,所以《王嘉尔》着重选择保留下来的、不是某种专属于王嘉尔自己的形式,而是能让所有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能产生共鸣的情感内核。
解析到这里,明显感觉这些体现的已经不是王嘉尔的什么唱作技巧了,而是这首歌输出的目的:用真心换真心。
在这些悃愊无华的细节里,《王嘉尔》成功地用全篇的“我”描摹出了无数个“你”。这可能才是歌曲能引发大规模素人feature的主要原因之一。
C
刻在作品里的初心
“人歌合一”可能是《王嘉尔》同类型音乐作品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不仅要说得准,还要有说服力。
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王嘉尔曾说过在创作《王嘉尔》时,他“没有任何商业方面的考虑,这首歌一定要爆、成绩怎么样,都没有考虑”。他先写好了曲子,再把经历里记忆深刻的故事写在备忘录里,然后才从最初的5、6段故事里提炼成了现在的版本。
如果说歌曲里的那些故事以及故事的切入角度是让人动容的起因,那对故事中心思想的提炼,比如“抬头45度升起的还是同一个梦/我本来手里拿的剑变成了麦克风”就是让人动情的关键。这句歌词表达的是无论王嘉尔手握的是剑还是麦克风,他始终是中国队的一员。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这么多年来唱作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追梦十年的人生节点,王嘉尔用《王嘉尔》的方式回望时,他说“我还是那个我”。最关键的是,这句话放在王嘉尔身上,它不仅不是一句口号,而且非常有说服力。因为这份初心他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单从歌词角度来说,王嘉尔大多数原创歌曲都是关于爱和成长的,但从MV、曲风,以及输出目的来论,它们万变不离其宗地前置了“中国人制作的音乐”这一标签。从《Papillon》MV里的五星红旗卫衣到《Red》里“中国人流着中国血,我一直往前走”“我是中国90后”,再到《LMLY》里复刻港风美学、组建PANTHEPACK,王嘉尔的初心一直都深嵌在了他的作品里。
当年,那个17岁少年在做决定时,多多少少带了一些少时的无畏和莽撞。但为此坚持十年,一路从零点走到即将开启的4.0,从出道到成立个人厂牌,从他人视角到原创,单纯地依靠那些,却是绝对做不到的。
《王嘉尔》引发共鸣的情感内核依托的,正是王嘉尔自身和歌曲的高度统一性。毕竟,无论是什么曲风,只有从唱作人自身出发的、真诚的情感才能给歌曲注入灵魂,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
不管是成功触发了feature式传播的《王嘉尔》,还是王嘉尔本人,也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全文完-
长期征稿,稿费业内高水平
感兴趣的朋友请把稿件发到邮箱
rechords@163.com
原标题:《被素人疯狂feature的《王嘉尔》,到底踩中了什么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