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都给我去看《水门桥》
如果要在春节档影片中选出令我最满意的,我只能说《长津湖之水门桥》是我心中的NO.1,甚至相比较于第一部,我更喜欢第二部。
第二部在第一部市场反馈和优化磨合的基础上,不论在服化道还是细节部分,都有了质的突破。
在战争细节方面,有了更为严谨细致的呈现。从战斗过程中的打旗语、到二炸三炸时缜密详细的军事部署、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我们都可以看到背后拍摄团队的专业和精心研究。离开整个战争起因,以及大战役目标的宏大叙事之后,把故事主线集中在炸桥这样的具体战斗任务上,整体故事性和连贯度顿时提高。
至于服化道和置景方面,环境塑造极为逼真。冰天雪地的极寒氛围,水门桥纵深全景的压迫性视角,让整部电影的格局调性大大提升。
风雪交加的冬夜,大风肆虐,寒意席卷全军,战士们一个个冻到青紫的脸庞,结霜挂珠的眉毛、睫毛、胡子,结痂硬冷的伤口,皲裂肿胀的皮肤,呼出的瞬间凝结的热气,从不让人觉得自己身处冰天雪地,也对战争的残酷、极其艰难的环境感同身受。
冷的对立面是热。当美军投下的燃气弹冲向我们的战士,将土地烧得滚烫,喷射瞬间让活生生的人灰飞烟灭的时刻,影院内的观众仍能感觉到那种灼烧感刺痛感。
并且与第一部更了观感舒适的协调衔接。演员的一致性,适度的代入感。每个人几乎面目皆非,有的满脸是伤,有的面色青白,有的头裹绷带,所有人身上都捆着一切可以拿来御寒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外面又毫无例外地裹着一层冰雪。手脚的冻疮和皲裂的嘴,指导员梅生满眼血丝,看得人心里发紧。
除去一些技巧性的拍摄和强有力的视角化呈现,我们更震撼共情《水门桥》的内核精神和力量表达。
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那句,“七连应到157人,实到1人”。最擅长迂回穿插的七连,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战士。战士们用血肉将桥梁炸毁了三次,结果,这三次都很快被美军给修复了。
我们深感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当年中美军事实力的巨大悬殊,志愿军和美军更像是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对抗。美军的步枪、轻机枪、重机枪、迫击炮、火箭筒,反观志愿军七连和九连的装备,几个迫击炮和缴获的美军火箭筒,要赢这场仗简直不可能。
看到这里,我们普通人终于明白,当年发展工业化多么重要、发展核弹原子弹背后的强国保家的战略意义多么关键——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国强才不会挨打。
美军有先进的作战武器,但志愿军有气贯长虹的战友情,小我成全大我的英雄气。这种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为了战友存活,自己毫不犹豫地向即将爆炸的手雷扑去,将手雷牢牢压在身下的战友情,更让人震撼。
平河为了炸坦克和桥梁、余从戎为了引开敌人、梅生和千里为了炸桥...还有无数的志愿军,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展现了“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
都说一代人打了五代人仗,受了五代人的苦。抗美援朝这场战争让我们明白了制空权、军事工业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今天的盛世太平得于英雄们的鲜血。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抛开这些紧凑情节,真实场面,良好观影体验,我们更敬重每一个为中国梦努力的平凡个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