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2春节档票房史上第二高,但并不是一个好信号
文|从易
2022年春节档落下帷幕。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虎年“春节档”中国电影票房超60.3亿元。虽然距离去年春节档的78亿有大幅差距,但今年春节档票房还是略超疫情前的2019年(59亿元),位列史上票房第二。
01. 高票价远超居民收入水平实际
从票房数据看,差强人意。可观影人次则给行业抛出一个危险的讯号,即2022年春节档的“史上第二”,并不是依靠观众人数的增加,而是依靠票价的上涨。今年春节档共有1.14亿观众走进影院,人次较去年的1.6亿次骤降4600万,也低于2019年的1.32亿次和2018年的1.45亿次。
与之相对,2022年春节档的平均票价是史上最高,首次突破50元,为52.8元,高于2021年的48.8元、2019年的44.6元、2018年的39.7元。
一般来说,电影票的定价不高于本国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1%。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为2927元,全国平均票价在30元的区间是最合理的。哪怕春节档因为节假日的特殊性,票价可有一定的涨幅,但控制在2016年的春节档36.4元的平均票价,更符合老百姓的收入实际。然而今年春节档的平均票价突破50元,基本与美国电影同期平均票价9.11美元一致,但美国的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是我们的9倍。
52.8元还只是全国平均票价。要是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热门地段黄金时段的电影票,轻轻松松突破150元。一家三口看一部电影就得450元,都赶得上看一场普通演唱会的票价。观众的观影积极性被严重打击。
中国电影的观影频次一向很低(人均一年1次,低于美国非疫情期间的人均一年5次),核心观影人次就2亿人。本来疫情的影响,就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文娱消费方式,线下消费受重创,更多人喜欢宅在家里玩游戏、刷短视频,看电影并非“刚需”;老百姓对经济的预期不是那么乐观,他们对于消费更谨慎,对价格更敏感。
票价一疯涨,不仅未能拓宽核心观影人群,反而让他们流失了。核心观影人次减少,人均观影频次裹足不前,就意味着冷清的局面会延续到其他档期,从而拖累中国电影一整年的大盘。
02.谁该为高票价负责?
虽然都在怪影院,但片方首先难辞其咎。跟往年相比,今年春节档的电影发行价就比往年涨了5块钱,A类城市(北上广)最低发行价是40元,B类城市最低发行价是35元。加上3元的服务费,这就意味着片方其实已经给影院定了最低价了:北上广43元,其他城市38元,低于这个定价,影院就得倒贴。在最低结算价格基础上,影院综合运营成本、员工支出,涨个几块钱,就带动了春节档票价的大幅上涨。
直到2月6号,《狙击手》宣布自2月7日起下调最低结算价格至A类35元,B类30元(各降5元)。这是今年春节档8部新片里首部降低限价的影片,迄今也是唯一一部。
片方有责任,票价上涨了他们也获利不少,而承担最多炮火的还是影院。影院给出的说法,也足见它们的无奈。疫情影响下,影院是最惨的行业之一,倒闭了一批,绝大多数都严重亏损了。影院是重资产行业,无论是否开门营业,房租、设备维护、员工工资等都是硬性支出。疫情之前,因为观影频次不高,上座率很低,影院高度依赖春节档这样的重磅档期,“开张吃半年”,都等待着春节档“回血”。
疫情影响下,观众的观影热情受到严重打击,电影行业的产能供应严重萎缩(2021上映的新片比疫情前少了两百多部),影院普通档期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开张与否都在亏损。影院对春节档这样的档期依赖就更重了,甚至春节档成了一些影院唯一的指望。不知道什么时候电影院又关停了,不知道新的一年有几部进口片、光景会多么惨淡,在这种短视的、逐利的、消极的心态的驱动下,影院就有一种“赶紧多捞一笔”的想法,死命涨价。
影院并非不知道这是饮鸩止渴,可如果不涨价也是死呢?不涨价观影人次依然降,新的一年院线依然冷清呢,多捞是不是就多赚了?
03.高票价并非春节档暴露的唯一问题
所以影院涨价,看似是春节档观影人次滑坡的“因”,可实际上,影院涨价也是疫情下中国电影行业多种弊病的“果”。
如何激发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的热情?疫情虽不难预测,但疫情下影院的关停政策应该更有可预见性,“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影院关闭时间一久,观众观影习惯的恢复也没那么容易。而从根本上说,还是需要有大量的优质的电影的供应,让观众重拾对电影(包括国产电影、也包括进口片)的兴趣和信心。
春节档的几部大片,虽然总体口碑尚可,但类型上明显不够多元。五部真人大片里,主旋律就占据了三部,只有一部纯喜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悲喜剧《四海》口碑不佳。跟此前春节档比,喜剧严重不足,类型也过于单一了。观众的选择空间有限,这客观上也造成了一部分观众对今年春节档兴趣不大,导致观影群体流失。
今年春节档暴露了多种问题,“高票价”是最明显、却也是最具迷惑性的一个。但愿行业能够透过“高票价”反思深层次原因,而非以为找到了一个“理由”,其他问题就能视而不见。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