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场|伦敦泰特:用一个展览看明白不可归类的劳申伯格
编者按:罗伯特·劳申伯格在20世纪下半叶为艺术创造了一条新的轨迹,劳申伯格去世八年之后。其回顾展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超过250件劳森伯格的作品,包括油画、素描、版画、雕塑、摄影和视频等,全面回顾他1950年代至2008年去世前近60年的创作生涯,展示他重新思考这个时代的艺术的可能性,他的创作更是影响着“85美术新潮”时期的不少中国艺术家。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劳申伯格回顾展”入口。 凌敏供图为期123天的“劳申伯格回顾展”(Robert Rauschenberg)于2017年4月2日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落幕。这是劳申伯格去世八年之后第一个全面介绍他艺术生涯的展览。对于劳森伯格,中国观众并不陌生。因为他早就在中国办过展览,到过安徽、西藏、北京等不少地方,甚至对“85美术新潮”都有影响。
但是,真要理解他这个人和他的艺术并不容易。因为他不是一个讲传统、守规矩的人。他的创作从题材到体裁,从使用媒介到表现手法,五花八门,涉及面很广。特别是那些横跨多个门类的作品,不仅前所未见,更是难以归类。
对于这样一位大破大立的艺术家,要用一种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方式,把那些颠覆了传统审美习惯的作品介绍给公众,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既要保持学术性,又要做到通俗易懂,既要在艺术评判上精准到位,又要在观众认知上消除障碍,同时还要给现在的艺术家有所启发,为普通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体验,要满足这么多要求,对策展人来说无疑是极大挑战。
可能吗?能做到吗?看完那11个展厅,我的感觉是这次泰特的展览达到了上述目的,同时也感叹劳申伯格不愧为影响美国当代艺术走向的重要人物。
泰特当代劳申伯格11个展厅平面图之所以这么讲,一方面是因为策展人极为用心地研究并妥当地安置了劳申伯格那些品类繁多的代表性作品;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策展人将11个画龙点睛的关键词以及简介文字布置在展墙上,巧妙地把劳森伯格的创作背景与关联信息传递给了观众,由此营造了简明易懂的观展效果。
比如,第一展厅介绍了影响劳申伯格一生的几个重要事件。
一是劳申伯格是怎样踏进艺术大门的。1925年,劳申伯格出生在德克萨斯州一个港口小城。他在海军服役期间参观了一家图书馆附设的画廊。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踏进画廊,由此触发了他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也意外成为他选择艺术作为人生志向的重要契机。
二是他退役以后去了巴黎朱利亚学院学习。回国后又进了黑山学院学习绘画、制图、摄影、音乐欣赏等课程。他跟随前包豪斯教师亚伯斯学习。亚伯斯鼓励学生利用日常材料的固有属性进行创作,还邀请富有经验的作曲家和舞蹈家来校演讲。这对劳森伯格日后的创作有全面影响。
三是他结婚并迁居纽约之后,对不同表现媒介和艺术手法进行了非常激进的实验和探索,同时还跟其他艺术家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并游历了好几个在艺术上有先锋性的国家。这种源于好奇的冒险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参与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
而这三点不仅是了解劳申伯格人生特点的钥匙,也是理解他作品的关键。
接下来从第二到第五展厅,策展人用“色彩、组合、图像移转、丝网印刷“等四个关键词以及简约的文字来揭示劳森伯格对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
劳申伯格觉得,传统绘画对色彩的处理很笨拙。他打破了绘画的二维特征,试图把外部世界带入作品。他尝试将报纸、漫画和其他现成品拼贴在画面上,而后涂上红色等鲜亮色彩,这样使整个作品的色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的这种尝试挑战了公众对绘画的欣赏习惯。而那些作品在画廊展出时曾遭到尖刻批评。
经过这番尝试之后,劳申伯格又从色彩转向了对日常废弃物的组合。在他之前,已有一些艺术家将日常材料作为拼贴元素组合到作品中。但是与这些人不同,他们只是把日常材料视为某种意义的代表,而劳申伯格关注的却是日常材料本身,不是它代表的意义。这种组合成了劳申伯格艺术风格的标志之一。
展览现场此后不久,劳申伯格又对图像移转来了兴趣。他先是把图像投射到纸上,而后又把各式各样的照片移转到织物上,组成交错的图像。接着又用丝网印刷的方法放大照片,制作画面。这种借用大众传媒的印制方式所做的作品,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影响了他的创作,也在内容上影响了他。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里组合了很多时政内容。
从第六到第十一展厅,展示了劳申伯格更丰富的生活和更开放的创作实践。这几个展厅分别以“生活、技术、材料抽象、旅行、金属、迟暮之作“等关键词来概括他从盛年到晚年的荣景。他不仅延续了对二维画面的突破、对废弃物的重构,而且还将早年对表演与装置艺术的偏好、对材料性状的执着,发挥到更尽兴的程度。
1964年,他成为第一个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奖的美国艺术家。在他名声雀起之际,他得到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继续他的实验艺术。他的探索甚至延展到工业工程。他再次启程开始环球旅行。他的作品也随之走向世界,广为人知。同时他把在各地拍摄的照片也融入到创作之中。直到垂暮之年在团队助手的协助下,他还在利用数字图像和打印技术制作作品。
诚如策展人所说,这个展览是按劳申伯格的松散年表来布展的。因为艺术家的许多探索是前后叠加在一起的,很难按时间序列分得那么清楚。而用关键词加简介的方式来展现劳森伯格的艺术人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根主线:一根是劳森伯格始终在质疑传统,同时又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构当代艺术;一根是他紧贴生活,从现实中寻找创作内容、创作媒介与表现方法。这两根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的艺术特色,也成就了他的人生。可以说,他是绕过传统贴着生活,走到当代艺术最前沿的。
(作者系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