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观察手记 | 南十二马路2

2022-02-07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期回放:3路无轨电车沿着南京街向南行驶,经过南五马路、新华广场、南十马路,最后到达终点站——十二路……城市观察手记 | 南十二马路1

2

一份文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几位电车公司的退休职工。其中一个阿姨上下左右打量我一番。

“我看你眼熟,是不是经常坐3路无轨?”

“是啊,上小学我只做过3路。”

“那就对了。我是3路车的售票员。”

这机会难得,我赶紧提问。

“十二路终点站那真的有南十二马路吗?”

阿姨寻思片刻。

“那有个废品收购站,好像没有路。”

“没有路为什么叫十二路车站呢?十马路站边上不就是南十马路吗!”

“这我可不知道,你得去问领导。”

 

1960年代沈阳市电车公司职工在学习文件
图片来源:刘生生收藏

我要真去问领导,领导还有闲情逸致答对我,他一定给我摆出一份文件,轻轻地叩打纸面,“都是按文件精神办。”

1989年1月31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沈阳市地名管理办法》,其中第五条内容如下: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原则: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团结,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方便群众,好找好记。

命名地名要简明、确切、含义健康,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及建国以来的成就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

……

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场等名称,一般要与当地地名统一。

我一边吃透文件精神,一边联系实际查缺补漏,尽快让“十二路”的问题得到解决,却发现了一个比“十二路”更严重的问题。

沈阳有个大地方,它要不排第一,没谁敢排第二,因为不带它,这个排行准是铁岭的。这地方就是沈阳火车站。作为七〇后,我不知道八〇后、九〇后管它叫啥。反正从打我记事儿起就管它叫南站,连沈阳都不加,光巴出溜的一个南站。小时候跟着大人出门,去南站坐车,去南站接人,去南站逛街。到现在我爸妈还管那片儿叫南站,我认识的跟我爸妈岁数一边大的人也还叫南站。

南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解放战争期间,沈阳流传一句顺口溜,是讽刺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的。“陈诚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南站和北站是沈阳光复后国民党武装接收城内的两座主要火车站点。北站是原京奉铁路的终点站辽宁总站,南站是日本南满铁路的奉天驿。沈阳南站这个名字就是从国民党统治时期开始使用的,当时美军记者拍摄的车站月台上就赫然写着“沈阳南站”四个大字。

 

1949年民主人士在沈阳南站留影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

这个名字到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后依然继续使用。1948年底到1949年初,民主人士纷纷北上,最后汇聚沈阳共商建国大计。他们多次在沈阳南站乘坐专列往来各地,很多名人在“沈阳南站”的站牌下合影留念。建国后,沈阳南站终于被沈阳站取代。根据1989年版《沈阳市志·交通邮电卷》记载:1950年5月1日,正式定名为沈阳站。

然而,南站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它是那么地深入人心,沈阳的群众对它爱不释口,甚至深入骨髓,一听到南站这两个字的发音,身体就不由自主地要行动。

1998年12月,苏家屯火车站更名为沈阳南站,之后旅客下错车的报道屡见报端。《沈阳日报》2004年9月的一篇报道《下错车滋生“黑摩的”》开头一句绝对黑色幽默冷段子,“近六年的沈阳南站下错车现象,滋养了苏家屯地区一大批‘黑摩的’”。

 

2016年沈阳南站前景象
摄影:杨树

2015年9月,沈大高铁沈阳南站开通,相关报道又来了。沈阳网2015年9月的新闻《十多人下错车 莫把“沈阳南站”当成“沈阳站”》,“上午10时左右,记者在沈阳南站出站口附近遇到了刚刚出站的市民刘先生。刘先生此时一脸茫然,望着偌大的站前广场,一时间竟不知该往哪里走。”经常走沈营路去浑南的朋友一定感同身受,刘先生拎着行李走出站前广场,极目远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野地。

我觉得领导是绝对不会因为“十二路”这种小事来答对我的,更别说给我看文件了。作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群众,我只能咬文嚼字,发发牢骚。再发狠一点,就对着镜子大喊,“你们得给我个说法!”也就罢了。后来不知道啥时候、啥场合、啥机会,突然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说法”,于是恍然大悟:人家领导早就知道,早有安排,只不过没来得及跟我辈汇报。

多年前我们曾为一位老艺术家秦永春做口述史,他原来是东北电影院的美工,手绘精彩电影海报不计其数。他回忆,粉碎四人帮后,电影院拆除了二楼缓步台上的胶合板,露出了那幅著名的古埃及壁画。

这事的原委,前任美工邓画师跟他唠过。文革时,要把这壁画砸了,邓画师出面制止,用胶合板给盖上,在上面写了一首毛主席的诗。等拆的时候,除了灰尘和钉眼儿,基本保持原貌。用秦老的话讲,“这就是重见天日啦!”

 

1939年的奉天大陆剧场
图片来源:辽宁记忆

东北电影院的前身是大陆剧场,1938年由日本人修建,建筑宏伟,风格摩登,装饰考究,设施豪华,号称“东亚第一大剧场”。当年“满映”的当红明星李香兰曾在此亮相,大批粉丝拥堵场外,每次都是由专职司机从后门秘密接送。新中国成立后,这家影院依然是沈阳首屈一指的高档娱乐场所,很多旧时代的专业人员被留用继续为人民服务,有的可能还成为单位的负责人。我觉得壁画能完好保存,邓画师是冲在最前面的人。20平方米的墙面,得用多少材料?多少人工?后面一定有“领导”支撑。

保护壁画的人绝对是明白人,这种马赛克装饰画在1920年代风靡美国,被称为Art Deco风格。根据同济大学许乙弘博士的论文《Art Deco的源与流》,“1922年发现了埃及图坦哈蒙法老陵墓是20世纪重大考古成就,它所引起的轰动使社会对于古埃及这样的异国情调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古埃及辉煌文明的崇拜以及猎奇心理,使来自古埃及的纹样、造型成为一种时尚。……许多Art Deco风格的电影院也纷纷采用古埃及的装饰题材。”

 

2008年东北电影院老壁画入藏建筑博物馆
图片来源:沈阳建筑大学官网

2003年,太原街黄金地段整体改造,东北电影院被拆除,壁画第二次被保护下来,先存放在新乐遗址,后正式收藏于沈阳建筑大学的建筑博物馆。这一波操作,一定有很多“领导”在背后推波助澜。他们的名字并未见诸报端,但迟早会像邓画师一样,流露在哪个有心人的口述记录里。

这幅古埃及壁画非常珍贵,它的艺术价值应该是排在最后的因素。日本侵略者殖民东北的历史印刻在很多建筑之上,而这幅被切割下来的壁画隐藏了更多殖民历史和文化的信息,须待后世进一步研究揭秘。其次,沈阳是一个多元文化杂糅的城市,其建筑形式及风格的多元性更为突出。这幅壁画以实体保存,正是城市史研究的重要标本。这些道理不是一般群众所能理解的,“领导”也没必要向群众解释。有时解释多了,再经媒体放大,倒适得其反。所以,向领导去讨说法,不如向时间去讨说法。

南十二马路这事,就因为发现了一份新材料,于是给自己找到了“说法”,然后就想通了,通得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尽收眼底。

这要感谢互联网上一批无私的共享主义者,他们从世界各地的数据库里收集到各种高清老地图,然后分享给需要的网友,全部免费下载,随时有求必应。我在一个历史地图群里下载到一批有关沈阳的珍贵数据,数以百计,量以G计。这些数据对我继续研究南十二马路以及它背后的来龙去脉极有帮助,我将在后文中结合史实慢慢给大家披露。

下期预览:这份资料是一张老地图——《躍進の大奉天全圖》,图上标注的印刷和发行时间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