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昆廷·斯金纳北大演讲:如何理解马基雅维利发动的道德革命?

陈浩宇
2017-04-11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

近日,享誉世界的思想史家、历史学家、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教授昆廷·斯金纳(Quentin Skinner),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访问北京大学并发表系列演讲。4月6日晚,斯金纳教授发表了第二次演讲。本次演讲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俞可平院长主持。

斯金纳第二讲的题目为“马基雅维利:统治者与国家”(Machiavelli: the ruler and the state),重点关注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专著《君主论》。斯金纳教授认为,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国家”视为政治行动的被动对象(passive object),统治者是国家的主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是行为主体(agent)和某种人格(person),主权者或统治者的角色是作为人民的代表来行动。前一种观点为马基雅维利所持有,构成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持有后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将在之后的两场演讲中涉及。

马基雅维利的生平

斯金纳从马基雅维利的生平和时代谈起,将他的生命历程大致区分为三个阶段。马基雅维利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其时佛罗伦萨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艺术的辉煌高峰。1469年到1498年这一阶段,我们对马基雅维利的生活所知甚少,不过可以确定他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从1498年到1512年,马基雅维利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第二秘书厅秘书长,这是共和国的一个重要职位。作为共和国领导的秘书,他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协助大使出使各国,并将有关外国事务的报告及时发回国内。这些留存下来的外交报告构成了他全部作品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其中记录的对当时政治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构成了他日后创作政治著作时最主要的蓝本。他的这些丰富的出使经历,也赋予了《君主论》一种时常出现的内行者的口吻。马基雅维利在1499年第一次出使,访问弗利(Forlì)的统治者卡塔丽娜·斯福尔扎(Caterina Sforza)。在《君主论》中提到这位女性统治者时,马基雅维利总是充满敬意。一年后,马基雅维利又被派往法国国王路易十二(Louis XII,King of France)的宫廷。他与路易十二有过数次交流,其中一些讨论被直接写入了《君主论》第十三章,马基雅维利在这里严厉批评了路易十二在意大利的策略。1502年,马基雅维利被派往罗马涅(Romagna)地区,访问其统治者切萨雷·博尔贾(Cesare Borgia)。马基雅维利对他的观察构成了《君主论》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博尔贾确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统治者,但似乎太过依赖于好运气。在下一年马基雅维利被派往罗马,密切观察教廷的选举。他评价新当选的教皇尤利乌斯二世(Julius II,Pope)“疯狂”、“鲁莽”,将给意大利带来灾难,而这些判断在《君主论》中得到了延续。150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Holy Roman Emperor)宣称他或将前往罗马接受加冕,与他随行的将是一支庞大的军队。马基雅维利被共和国派往他的宫廷以便探明皇帝的真实意图。他在发回的报告中称没有人知道皇帝的真实想法,因为皇帝自己也不清楚。这种极度贬抑的评价同样出现在了《君主论》中。

斯金纳指出,从这些出访经历中可以得出两点观察:首先,马基雅维利接触了当时所有主要的政治统治者——教皇,路易十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其次,马基雅维利认为他们都糟糕透顶。因而,马基雅维利将自己视作那个给统治者提供建议的人。这一点在《君主论》的“献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时代相似文本的献词总是表现得非常谦逊,而马基雅维利则表现得异常自信,将《君主论》视作他长期现实政治经验和对古代经典著作持续阅读的结晶。

1512年,佛罗伦萨共和国遭到西班牙军队入侵而覆灭,美第奇家族回归重掌政权。马基雅维利被迅速免职,不久又被指控参与了反对美第奇家族的阴谋而被押解入狱并遭到拷打。从出狱一直到1527年离世,马基雅维利基本上都处于政治隐退状态之中。不过也是在这同一时期,马基雅维利产出了他主要的政治著作,《论李维》、《用兵之道》、《佛罗伦萨史》,以及他第一部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政治作品——《君主论》,完成于1513年,但直到1532年才印刷出版。

统治者的德性

斯金纳在之后的演讲中转向对《君主论》的讨论。《君主论》是一部非常短小精悍的作品,其26个章节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如何获得权力;以及在获得权力后,如何保有权力。后一个问题也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持国家,必须具备哪些品质(qualities)。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第十五章指出,他将提供给统治者们有用的(useful)建议;而在二十一章,他指出所谓“有用”,指的是能使一个新君主的地位像一个久已确立的君主那般稳固。

马基雅维利将统治者必须具备的那一组品质用virtù(拉丁语为virtus,汉译通常为德性或德行)这个词加以概括,斯金纳认为,理解《君主论》的关键就在于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但是不像霍布斯在给出每个关键概念后就会迅速给出其定义,马基雅维利从没有给出virtù的定义,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文本来发现这个概念的意涵。不过,斯金纳认为,马基雅维利在使用这个概念时,保持了完全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首先,virtù意指的品质能使统治者尽量减少机运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virtù和命运的对抗,是一个渊源有自的主题,在罗马宗教中,命运女神便具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出了两个新颖的比喻。命运首先被比拟做一条河流,若不能预先修建、巩固堤坝,当洪水来临时便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在这里强调的品质是远见(foresight)和明智(prudence)。在马基雅维利另一个较为臭名昭著的比喻中,命运被视为一个女子,因而青睐更具男子气概的人。这个比喻意在指出,virtù另一项要素是勇敢(courage)。其次,virtù意指的品质能使统治者保有权力,维持其地位或国家(maintain your state)。maintain your state是一个马基雅维利惯常使用的表述,其意大利语为“mantenere lo stato”,stato具备双重含义,既指统治者作为君主的地位(status),也指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国家(state)。第三,统治者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维持其地位或国家,而更要努力追求荣耀,通过伟大的事业而留下永久的声名。

除了从正面论述virtù的内涵,马基雅维利也从反面入手,指出具备何种品质会使统治者失去其地位和国家。他提出了两种品质,即统治者遭到人们憎恨或是遭到人们轻视。在《君主论》第十九章中,马基雅维利通过考察罗马帝国诸皇帝的历史来阐明这一点。综上所述,virtù意指的品质能使统治者对抗命运的冲击,使他维持地位和国家并追求荣耀。但是以上的分析似乎仍没有走得太远,我们希望能更准确具体地指出virtù究竟包含何种品质。

斯金纳强调将马基雅维利放回古典哲学和文艺复兴哲学思想语境的重要性。通过在这一语境中考察马基雅维利与同时代思想家的互动,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马基雅维利的意图。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复兴了罗马道德哲学家关于德性的阐述,后者非常具体地提出了构成德性的两套品质。西塞罗在《论义务》(De officiis)中列举了四种首要的政治德性:明智、勇敢、节制,以及最重要的,正义。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守信,所谓“必须永远保持诚信”(fides conservanda)。在这四种政治德性之外,古典作家还精选出两种专属于君主的德性,并认为它们甚至超逾了“正义”。塞内卡在《论恩惠》(De beneficiis)和《论仁慈》(De clementia)中分别对慷慨(generosity)和仁慈(clemency)这两种君主德性做了详细的阐发。可以看出,罗马道德哲学家以及他们的文艺复兴后继者主要列举了六种品质来阐明德性的内涵,马基雅维利与这一传统的关系正是我们要继续加以探究的。

斯金纳首先关注超出正义之外的两种君主德性:慷慨和仁慈。马基雅维利显然对这两种德性具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在《君主论》第十五章一般性地讨论德性问题后,紧接着的两章便分别讨论了慷慨和仁慈。在第十六章,马基雅维利始于考虑哪种类型的行为,最适于为君主赢得广泛的“慷慨的名声”。那些在现今时代被视作(be held to/tenuto)慷慨的人“会在大方的举止中花费他的全部财力以便维持他慷慨的名声”。但这种行为会非常危险,因为耗尽自己的财富后,君主为了继续维持自己慷慨的名声,或者横征暴敛而使民众憎恨他;或者变得拮据而不受人民敬重,因而遭到轻视。为了保有权力,被憎恨和轻视恰是统治者应尽力避免的两种品质。不过,与其说马基雅维利告诫统治者对慷慨这种品质保持警惕,毋宁说统治者应该对“被视作的慷慨”、“通常被认为的慷慨”保持警惕。那些在现今时代通常被视作慷慨的人,远没有真正展现慷慨这一德性,而是展现了“奢侈”(extravagance)这一恶行。真正的慷慨在于不使民众赋税过重并避免奢侈的行为。马基雅维利试图指出,在这个腐败的时代,德性和恶行的名称被相互混淆了,人们丢失了对德性的真确理解,而误将奢侈视作慷慨。

相似的论述逻辑也出现在马基雅维利对仁慈的讨论之中,他关注现今“被视作”仁慈的那些举动。当属地皮斯托亚(Pistoria)在1499年发生内部骚乱时,佛罗伦萨“为了避免残酷之名”没有处决骚乱头目以便结束暴力,而是选择袖手旁观终使“皮斯托亚遭到毁灭”。马基雅维利继续考察了向被视作仁慈的大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的举止,他为了维持仁慈之名,常常未对其下属军队的暴乱行为施加惩罚或管束。乍看上去,马基雅维利似乎是在反对仁慈可被视作一种君主德性;其实,马基雅维利并不认为佛罗伦萨或大西庇阿的举动可被视为真正的仁慈,它们实际上是过分的放纵(mere overindulgence/troppa pietà)或是一种软弱的个性(a lax character/natura facile)。

因此,在君主德性方面,现今通常理解的慷慨和仁慈并不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持其地位和国家。如果达到对慷慨和仁慈的真正理解,会有助于统治者保有其权力吗?关于慷慨,马基雅维利并未明言,但关于仁慈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切萨雷•博尔贾在罗马涅地区一开始便使用残酷手段确保稳定,从而不需要在之后频繁地诉诸暴力。在马基雅维利看来,这恰是真正的仁慈。

关于四种政治德性,马基雅维利又持何种态度呢?马基雅维利认可明智和勇敢为统治者保有权力所必需,对此已经在他关于virtù和命运的讨论中涉及。马基雅维利开始背离古典道德哲学家的教诲,体现在“节制”和“正义”方面。马基雅维利并未对节制给予过多关注,而关于正义这一政治德性则展现了与此前传统的决定性断裂。马基雅维利并不认为正义隶属于为统治者所必需的virtù之中。西塞罗认为“必须永远保持诚信”,而《君主论》第十八章标题则为“君主应在多大程度上守信”。马基雅维利回答道,那些始终坚持秉持正义而行动的人,在一个充满了如此之多不正义之人的世界中,将不会保有他的地位和国家,而是会迅速地遭到毁灭。马基雅维利补充道,一个统治者,特别是一个新君主,不能总是以正义的方式来行动,因为为了维持其地位和国家,他将经常被迫违反诚信并打破承诺。如果可能的话,君主不应该背离正义的行为方式,但他也必须熟习如何不正义的行动并采取恶行,如果这为保持其地位和国家所必需。正义并不是保有国家的唯一方式,有时不正义也是必需的;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马基雅维利并不认为统治者可以毫不关心正义。统治者毫不关心正义或许可以保有其权力,但将无法赢得长久的荣耀。

斯金纳指出,我们可以承认马基雅维利重新定义了virtù的含义。虽然他同古典道德哲学家一样将virtù视作有助于统治者维持国家的特定品质,但这些品质却并非都是道德品质(moral qualities),而这正是马基雅维利发动的道德革命之所在。

在最后似乎仍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民众会称赞那些依循正义而行动的统治者,而憎恨统治者的不正义举动。对统治者而言,被民众憎恨正是最危险的一件事情。这是否意味着马基雅维利的理论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一面呢?斯金纳认为,马基雅维利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应对措施。统治者要利用谎言、伪装、欺骗来掩盖自己不正义的一面,以便显得正义。在一个君主制国家中,统治者的各项活动都在私下进行,他营造的表象成了民众能够接触并据此作出判断的全部源泉。一个试图进行欺骗的君主将总能找到某些上当受骗的人。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