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火?“暗流涌动”让人觉得高深莫测
近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热烈追捧,口碑加平台相助,收视率节节攀升,碾压同时段国产剧,一贯苛刻的豆瓣评分8.7。这部由周梅森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只有老戏骨大飙演技,还有演员对白里的大尺度突破。不过每每论及“突破”,便隐喻着要从发展长河来看,比起前代反腐文学,《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哪些新突破?除了“行走的表情包”达康书记,它还有什么“火”的理由?
古代的“反腐文学”
腐败并不是一个当代问题。考据古籍有时会让我们十分惊讶,在中国古代就有大量关于官场腐败的文学作品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里有些作品借助鬼神来影射现实,揭露官场黑暗。在《列异传》的《蒋济亡儿》一章中,曾经描述领军蒋济凭借地位权势,使亡儿在阴间亦能调换职位以继续享乐。在缺乏科学素养的古人眼中,权力能由阳间蔓延到阴间,今天看来也会感慨想象力十分丰富。
不过,我们最熟悉的应该还是四大名著中的两大作品。一是元末明初的《水浒传》,昏君、地痞、恶霸、酷吏层层叠叠最终托映出“逼上梁山”的主题,官场的黑暗、腐败嵌套其中。另一部为我们熟知的《红楼梦》也不乏关于腐败情节的描绘,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贾雨村徇私枉法,以致薛蟠打死人却浑然无事。衙门中师爷诵念“护官符”,腐败图景淋漓尽致展现眼前。
不过这些作品中,“腐败”并非故事的主线,直到晚清时期,面貌才大为改观。其中的扛鼎之作是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连缀而成,讲述从底层小吏到当朝皇帝的腐败现象。与此类似,在1903年还有吴妍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批小说被后代论者称为“谴责小说”,即以“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为旨归。
《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由于“官场”一贯是国人百姓最熟悉又最陌生的地方,因而晚清“谴责小说”一时引领风潮。不过和大多数的文学思潮一样,“谴责小说”的盛放也是昙花一现,到达新文学革命时代,“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文学精神被建构,“启蒙”与“救亡”之下,“谴责文学”一时无路可去,陷入停滞。这次停滞直到20世纪末期,人们才又接触到富有谴责意味的反腐文学。
改革开放后的反腐文学
改革开放初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各种文学潮流登台唱戏。此时的反腐作品谈不上真正的“文学”,只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依稀能见到关于反腐的文字:一些藏头露尾的地摊报刊中,常常结合着侦破凶杀、色情离奇的故事来讲腐败问题。“反腐文学”也没有独立的分类,而是与官场小说夹杂在一起。
1990年代中期,反腐文学开始有“大踏步”发展,陈希同、王宝森腐败案的处理,使得反腐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此时涌现一批我们耳熟能详的反腐作品,张平的《抉择》、陆天明的《大雪无痕》、王跃文的《国画》和李佩甫的《羊的门》等等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得到受众和文学界的认可。
《抉择》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大雪无痕》《国画》《羊的门》纵观这一时期的反腐文学,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大亮点,这三大亮点成为新时期反腐文学中不可缺少的吸引读者的元素。
首先,是对权力绞尽脑汁地争夺。这或许与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如何夺取权力、击败竞争对手。周梅森在《至高利益》中塑造赵启功副省长的形象,行事作风一切以个人的政治前途为重,大搞峡江新区,掏空地方财政:插手司法事务,反对反腐。相似的还有在《绝对权力》中的赵芬芳市长,热衷于权力斗争,设置圈套侮辱自己的竞争对手,搜刮政治献金,不惜损害国有资产,使用权力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
电视剧《绝对权力》剧照其次,立足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政治的关系也让读者能“看着解气”,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巨额利益最终被绳之以法的故事,多少能让人充满“代入感”。张平的《抉择》讲述常务副省长严阵利用权力,为贪腐撑起保护伞的故事,其中涉及到的中阳纺织集团、特高特运输公司及“新潮”公司都是他政治羽翼下的腐败分子。
最后,对“圈子”文化的描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官场生态唤起读者共鸣。在王跃文的《国画》中,作者借人物之口道出:“现在都是老乡帮老乡,同学帮同学,战友帮战友。各个单位,各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圈子。你进入不了人家的圈子,你就是有登天的本事也枉然了。”阎真的《沧浪之水》中也有类似的阐释:“生活有很多相对独立的圈子,一个人在这个圈子中的地位,还有他能够得到的利益,是按照他与核心人物的关系来确定的。”
《人民的名义》何以脱颖而出?
尽管反腐小说存在如上亮点,但是多读几部就会感受到其中突出的缺陷与不改的模式:由一个大案引出主要剧情,一个清官和一群由权力和金钱交织在一起的贪腐网络进行斗争,清官巧妙周旋,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剧情模式化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写反腐小说的作者大多不是深耕政坛的亲历者,因而生活阅历和社会体验的限制导致表现手法的苍白。另一方面,“政治正确”的要求替代作者本人的思考与观众的情绪,反腐文学大多成为反腐倡廉的宣传材料,比如对于“大团圆”结局的预设和光明的尾巴,是反腐文学面临转型和创新的压力。例如《蜗居》中,作者刻画一个沉着冷静又散发成熟气质的贪官宋思明,他在其他方面太过“完美”,满足所有理想想象,最终依然难敌光明的尾巴,只有一死,一时引发争议,不少女性观众表示:“如果我是那个海藻,我也愿意嫁给他。”
《蜗居》中的贪官宋思明《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成为大热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过去反腐文学中的缺陷,大量的作家为了展现“主旋律”放弃深度挖掘和思考,仅将故事以新闻的形式展现出来,靠猎奇的情节来取悦读者,缺乏思想深度。《人民的名义》截然相反,情节更为紧凑,一开始展示的是一个“小官巨贪”,直接将情节推向高潮。在很多问题上没有因为政治正确进行回避,把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和官员之间的“笑里藏刀”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网友坦言这些领导开会时旁白里说着“暗流涌动”,但实际上看完整场会也感受不到“暗流涌动”,这种“期望落空”的感受让人觉得这部电视剧“高深莫测”,因而爱不释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