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既然上了前线,就要夺下山头!范铎耀和中国雪橇的励志7年

澎湃新闻记者 胡杰 实习生 陈奕彤
2022-02-06 20:28
来源:澎湃新闻
赢家 >
字号

2021年11月19日,雪橇世界杯延庆站,中国雪橇队队长范铎耀获得第32名,成为第一位参加雪橇世界杯正赛的中国运动员。

79天后,范铎耀站上“雪游龙”的赛场,完成中国雪橇运动员在冬奥赛场的历史首秀——遗憾的是,范铎耀未能晋级最终的决赛轮。

但范铎耀背后,是中国雪橇队一条从无到有的历程——这支从2015年才组建的队伍,记录着范铎耀转项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信心,也是他与中国雪橇队从零开始,共同成长的毅力。

3分钟带你看懂雪橇。 视频编辑 徐储立(03:36)
转项雪橇,从头开始

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国家雪橇队也在同年组建。

时年18岁的范铎耀,从中国越野滑雪队转项来到雪橇队。彼时的范铎耀对雪橇项目一无所知,他也不能想象,自己日后会成为雪橇国家集训队男队队长,并热爱上这项冒险者的极限运动。

范铎耀为中国冰雪运动实现了突破。

雪橇的平均速度在140km/h-150km/h,几乎是世界上大多过山车的极限速度。过山车这种常人偶尔追求的风驰电掣,拥有固定的轨道和安全防护措施;但雪橇却是一项没有任何刹车制动方式的极限运动——这样的速度在一条蜿蜒曲折的狭长赛道上滑行,稍有不慎翻橇都会是一场噩梦。

尽管有着越野滑雪耐力好的底子,但雪橇是一个更侧重爆发力的项目,范铎耀转项过程中没少吃苦头,“一开始适应雪橇感觉比较慢,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

范铎耀。

对于范耀铎来说,所有的训练只能从最基础的开始,“逐渐把肌肉类型调整过来,我只能从基础力量开始,一点点的进步,慢慢地增加力量,直到最后达到雪橇运动员需要的能力。”

据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报道,当时还略显单薄的范铎耀,倔强地认为如果连转项的信心和毅力都没有,从事任何项目都会失败。

危险,随时存在

雪橇运动的危险,范铎耀在2018-2019赛季体验到了。

在德国奥伯霍夫的新赛道上,范铎耀出发时就没能控制住雪橇。第10个弯道,范铎耀被强大的离心力甩了出去,等到队医赶到时范铎耀脱口而出:“我们在哪儿?我们在干嘛?我是在做梦吗?”

除却脑震荡,这次翻橇让戴着头盔的他摔断鼻梁,门牙也因此松动。这是范铎耀运动员生涯受过最严重的伤,但他最懊恼的是,自己因此浪费了一个月的训练时间——他在微博中写过一段话:“能治愈你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明白。”

对于伤病,范铎耀甚至还曾抱有自嘲的心态:“雪橇项目对体重有要求,刚练雪橇项目时,我体重还不足70公斤,当时无论怎么吃都无法增重,后来因为伤病住院一段时间,反而实现了目标。”

磨练中坚定,终铸热爱与信念

范铎耀的社交平台上不乏他在国外训练时留下的记忆,茫茫雪景,也正如范铎耀与队友同国外运动员一起训练和比赛的那些日子。

与外国运动员的差距与不足,一度让范铎耀难以接受:“第一时间的感觉是挺难过的,跟人家的差距这么大,然后教练跟我们讲,他们滑的年头很多,每个弯道细节处理得很好,能省下点时间。教练告诉我不要看别人的训练,关注自己的训练最重要。”

训练和比赛中,范铎耀和队友往往三人同组,用三种不同的滑法判析得失、总结经验——这种因项目先天落后促发出的“团结协作”机制,反倒衍化成一种习惯根植在整个队伍心中。

中国雪橇国家集训队领队王忠林曾这样形容这支队伍:“中国冰雪经常讲,越是艰险越向前,像一个战士一样,我觉得我们既然上了前线,就要夺下山头,一定要完成祖国赋予的任务。我觉得我们的运动员身上体现出这种特点,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范铎耀完成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型,付出也换来了回报。尽管目前中国选手与世界强者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中国雪橇队从无到有,迎难而上。

接受《人在奥运年》采访时,范铎耀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外国人有多么的厉害,或者是滑了多少年,我们都没有怕过,他们应该怕我们才对。”

“因为我们这6年的进步,对他们而言非常快,所以我们信心十足。”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