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髀设·秀|100年后的停车场,将不再有汽车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李一淼
2017-04-11 14:0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髀设”是市政厅关注好设计和年轻人好想法的版块。髀设,即毕设(毕业设计)。学生的毕设往往是年轻人充分调研后提出的新鲜想法,是体现“初心”的作品。“毕设”虽然意味着完结,但“髀设”是连接改变的开始。

市政厅收集到许多年轻人的作品,各有其打动人之处。最终,我们挑选出17个涉及不同城市空间和问题的作品,包括:老龄化、幼儿园、古村落、老菜场、老城区、工人新村、办公空间、共享社区、医院等等。我们也请不同的学者、专家和市民评委对这些作品做出评价。“髀设·秀”系列不是单纯展示毕设作品,而是展现年轻人思考、探索和理解城市问题的历程,从中看出年轻人独到的价值。

李一淼,现居北京,为旅游规划事务所负责人。2013年,获得美国奥本大学景观学硕士学位。她的毕设以100年的周期去思考停车场的问题,将沃尔玛停车场变为社区公园。她重新思考了城市、人与汽车的关系,让自然做功,设想了水泥停车场转化为自然景观的过程。345230916@qq.com

2010年起,我在奥本小镇住了3年。奥本小镇位于美国美阿拉巴马州,离亚特兰大有1.5小时车程,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南方小镇。小镇因为奥本大学而发展壮大。这里有居民2万多人,而师生有近4万人。人们大部分住在私人住所,散落在各个小区;还有一大部分居住区,是给奥本大学提供的学生宿舍。小镇主要的通行方式是汽车。

刚转学来奥本时,我住在远离学校的校外小区。这里到处是英式的田园牧场景色,我深深喜欢上了这里的宁静和自然野趣。我住得离学校很远,没有公交车,也没有人行道,周末没有校车的时候,几乎没法出门。虽然一路风景很好,但我每次想去哪,都会有心理阴影——又要麻烦谁谁来接我了,要么自己要走太远的路,最后就不去了。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很想念中国小城市,公交车很发达,也可以骑自行车,从来没为交通犯过愁。

美国很多城市都是以车代步,车就是脚的观念,深入人心。即使是扔垃圾,人们也会开车带着一大袋垃圾,到几步路远的垃圾箱;吃饭直接开车到窗口,买个汉堡包,然后拿到食物直接开走。

我住的田园小镇,到处都是一块块的灰色疤痕——停车场。整个城市、小镇的设计,都是以车为主导的。这种城市发展方式也被视为理所当然。可是,在我这个从亚洲国家来的外国人眼中,这里的规划设计问题非常严重。

没有汽车的寸步难行

当年规划这个城市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人都有车。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大家都有车,去哪都要开车。这里居住的人不多,也不会有人走,要人行道实在没必要。结果就是,我这样没有车、喜欢走路的学生遭殃了。

虽然我们小区对面就是沃尔玛,但每次去买东西都要做一番心理斗争。因为,马路对面近在咫尺的沃尔玛没有人行横道,更不要提红绿灯了。这显然是一条汹涌的马路,每部车都像斗红眼的公牛扑过来。我心里一阵恐慌,超级没有安全感,每过一次马路都要受一次惊吓。对面就是沃尔玛,可是离超市近的优势真没有怎么享受过。

因为没有车,又错过最后一班校车,被困在图书馆里又冻又困,还被黑人大叔的sweetheart叫醒,问我有没有生病。没有车,回家就是时时悬在脑子里的梦魔。

行人的愤怒地图

基于这些悲惨经历,在做毕业设计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所在的小区到沃尔玛的这个区域,想研究停车场和郊区规划问题。首先,我画出了一张愤怒地图,描绘从我的小区去沃尔玛超市的路程。波纹越强烈表示愤怒越强烈。

愤怒地图,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李一淼。

走到路口没有人行道,怒!

走到交叉路口没有停车警示牌很不安全,怒!

对面就是沃尔玛,却没有斑马线和红绿灯,怒!

沃尔玛前就是一个大停车场,车来车往,没有给行人的专用走道,怒!

从沃尔玛到周围的小店铺没有直接的步行小街道,几十米的距离必须要开车过去,太不方便了,怒!

怒完了,我作为景观规划师上场,进行理性的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停车场引发的问题

这段艰难的步行体验,让我发现了三个问题。

1)郊区小镇以车为主导的规划问题。车主导的生活方式和城镇规划,浪费了大量能源和金钱,导致大量的汽车尾气,不仅破坏环境,同时助长了美国的肥胖问题,导致各类缺乏运动而引起的慢性病。这种小汽车主导的规划,还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隔离的住所、疏远的邻里等。

2)停车场的问题。大片的美丽田园中,遍布着停车场这种灰色的伤疤。而且,停车场的车位是为了最大客流量而设置的,日常的沃尔玛停车场只用到1/3的车位,2/3的位置都空置着。停车场霸占的场地,单调无聊,充斥着单一思维(就为了停车),也缺少公共场地的交流价值。我还了解到,关于美国停车场的统计数据,每一辆车平均有八个停车位,非常浪费土地。

停车场问题分析图。

3)沃尔玛的问题。在美国的郊区或城市边缘,经常能看到遍布的沃尔玛大盒子。大盒子加上大片停车场,就是沃尔玛的标配。从谷歌地图上俯视,它们就是大地被挖掉的一个个扣眼。这里其实是小镇居民最常来的聚集场所,但它却没有成为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多种休闲和社交的功能。仔细环视场地,还会发现,在下雨天,这种水泥疤痕不具渗透性,使得暴雨混杂着汽油和各种污染物肆意横流,引起生态污染。

问题找到了,导师帮我理顺了课题的逻辑。他说,你先勾勒下目标吧,希望这块场地以后变成什么样?我的眼前展开一幅白日梦的画面:

我可以愉悦地步行到对面的沃尔玛超市,也能开心地跑步到学校,没有任何焦虑和不安全感;大地上灰色伤疤淡去,充满绿色;小镇居民有了公共空间可以交流休憩,独居的居民也有了一块聚集的空间。我买完东西,可以在社区广场休息,旁边的黑人大叔可以给我讲讲小镇的历史,我也给他介绍中国,让他更新对中国的印象。老人坐着轮椅出来,也有了可以唠嗑的地方。更多人放弃了汽车,渐渐习惯了步行和骑车的生活方式,大家越来越苗条;周围被大盒子和停车场割裂的生态系统,通过绿道、生态恢复措施,渐渐联系起来,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越来越少的汽车尾气排放。

有了目标,就要通过专业知识、分析手法和设计技巧解决这个问题。

停车场未来效果图。

借助植物的力量

首先是分析场地,通过地图叠加研究(Mapping),我做了一系列自然和社会学分析,大到小镇范围,小到沃尔玛停车场范围,找出了潜在的生态通道、水系网络和主要的社交聚集点。我发现,社交聚集点总是离大超市很近,停车场总是一个便宜而方便的地方。

场地分析图。

然后,我做了一系列案例分析,了解一些同类型场地的改造技巧;同时,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先不说以后场地变成什么样,而把我曾去过的很舒服惬意的公共空间肌理嫁接到设计场地,根据四个标准分析排序。看哪块场地的分数最高,那么这块场地的肌理,就是设计场地最接近的形态。我选取了罗马的广场、新奥尔良的中央法属社区、奥本校园、波特兰的方块城市,以及学校的一片松树林。经过激烈比拼,学校的松树林最终获胜。经过分析和比较,我认为让这片场地恢复生态,是最好的解决路径。

广场对比图。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找到了一种最生态的解决办法——借助植物的力量。

植物分析图。

一些野生植物的根系非常有力量,可以慢慢分解水泥。有些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重金属,这样就能自然进化停车场里的有毒物质。根据研究,沃尔玛停车场的寿命只有30年,30年后会被废弃;而植物根系虽然有力量,但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起到效果。

那么,可以以终为始,现在开始搭建植物分解的框架,在不影响现在停车场使用的条件下,让野草逐渐释放它们的力量。当三十年后,沃尔玛凋零倒闭,这块地就会自然转化成一个社区公园。设计师在这里的作用是搭建框架,让自然来做功。

在针对地形、生态、社区活动、雨洪主要污染物等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后,我设计了从小区到沃尔玛的生态恢复过程,在现有的场地上,去除了多余的停车位,设置了一些运动设施和复合公共空间。

畅想100年后的停车场

未来,我希望这块停车场兼有更多功能:车不太多的时候,场地成为社区广场、篮球场、网球场;车多的时候可以停车。没有必要为了1/10不到的高峰停车时间,而浪费9/10的时间里空旷的场地。

同时,我也设计了生态停车场,在停车位之间种植乔木,同时在水泥地上,根据未来社区公园的设想,人工割开一些缝隙,让野草自然生长,实现清洁做功。同时步行交通和生态绿道结合,让破碎的生态系统渐渐恢复。

2012年的停车场设计图。

然后,我还在场地上布置了一些设计者说的牌子,给社区居民解说场地改造的构想。我觉得,设计者和居民的交流非常重要,因为知道,所以理解,才会更好地使用。

设计者说牌子。

交通层面上,我设置了从社区到沃尔玛的人行道系统和自行车道系统,除了开车,让人们有更多选择。通过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也把周围的社区联系起来。把沃尔玛变成一个社区交流中心。

交通系统改造规划图。

我的最终设计有100年的历程。2030年沃尔玛的废弃是一个重要节点,停车场将变成社区公园。而百年之后的2100年,整个公园会恢复到完全的生态场景,这里将有更多空间和道路来让人活动,不是在车里活动,而是在自然环境里穿梭和游憩。

我的毕设也算是对奥本小镇的一份礼物,期待被“车本位发展”困扰的奥本小镇,有一个绿色的未来。

2100年的停车场设想图。

钱红波(上海海事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副教授)评语:

这篇文章让我回想起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金斯威尔校区访学的经历,同样风光无限的小镇,同样没有取得驾照而举步维艰的经历,房东借我自行车,但由于没有人行道与自行车道,我不得不沿着铁路线边上的一条石子路骑行,虽然颠簸,但是安全。美国,这个建立在车轮上的国家,no car no foot!想要改变这种生活方式,绝非一朝一夕。但是美国已经在行动了,完整街道、海绵城市、生态修复…许多新的规划理念已经萌发并在很多城市得以实践。中国的交通规划,很大程度上是仿效美国以车为本的经验与做法,我们不能在已被证明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是时候开始反思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