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山间,在水畔,在元宇宙之中:我们的玩乐|能流物复

画眉 扬和嘉的妈
2022-02-06 23:4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节日是欢庆的时候。但不妨着眼于长远的日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疫情尚未过去,如何维系当下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抵抗未知的风险,是线上线下团聚、吃饭穿衣之时,心里会冒出的一丝忧虑。为此,我们在春节期间,推出“能流物复”系列,即从能源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维度,我们来一起省察自身的吃喝玩乐,如何低碳、韧性、可持续地生活,如何才能进入更安全的未来,并思考自身在城市运转中力所能及的担当。四位作者给出了九个议题,前面说到食物穿着、日常生活的耗能物质循环、城市中的出行,以及耐用品所寄托的生活情意。

祝大家新年快乐。欢迎文后留言,写下您的任何想法或建议。

《论语》中记,孔子与弟子谈论各自志趣,曾皙既不谈从政,也不谈出使,而是描画出这样的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说,春天里,结伴去野外,在河水中游一游,在高台上吹吹风,心满意足唱着歌儿回家。

今时今日,我们在何处,以何种方式玩乐?如果您已习惯被网络捆绑,又被“元宇宙”前景所鼓动,不如试一试亲近自然。安排一个春暖花开的休息日,去山间,去水畔。

北碚嘉陵江段,有野外运动爱好者在江上划船。图片来自画眉。

现实“循环”之徒步越野

2022新年伊始,一部《开端》大戏让“循环”进入更多人视野,结局温暖人心,几乎每个人都得到治愈;只是,令很多人不太满意的是,“循环”的谜团没有解开。我们只能在虚幻的世界,或在剧本杀之类的游戏里,寻找心灵的慰籍吗?

徒步越野,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最接近“循环”的一项运动。

徒步越野,一般是一小群人,共同商议一条大致的路线或目标,然后由某一位熟悉情况的领队制定最终的计划方案,包括参与人员的选择、起终点的确定、路线的确定、速度的把握;初步方案出来之后,再由每位参与者自我评估最终是否参加,是否适合带新人参加,以及需要准备哪些物资。至此,准备工作完成。

之后,是正式上路。一群人基本按既定方案开始徒步越野;途中可能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事,有些是加分项,也有些是让人头疼的减分项。这些内容都是下一次“循环”的优化对象。最终到达终点,大家再聊聊收获体会,为下一次徒步越野提供经验与教训。

经过几次“循环”,一个经典的徒步越野方案就出台了。这群人就可以安心期待以后的出行了。但是,越野人是不会满足于一条路线一个方案的。所以,还会继续循环研究下一条路线下一个方案,永远在优化的路上,永远充满期待。

所以,简而言之,徒步越野正是理想中的现实版循环。

野外运动,总能出其不意遇到美景。作者画眉供图。

首先,徒步越野,与《开端》中的“循环”一样,可以一次又一次优化完善过程与体验感。

优化之一是选人;最重要的是领队的选择,领队有两种,一种是对队员的体能耐力等方面有要求的,另一种是没要求的,只要你身体没有不适合剧烈运动的疾病,愿意参加皆可。前一种需要对队员进行前期甄别,或者路途中劝退,以免影响大部队进程。后一种对队员没有要求,对领队耐心的要求更高,同时参加者也要有准备,不一定符合你想要的配速或里程要求。除了领队的选择,也会对同行队员进行甄别。最重要就是会避开容易“散劲”或者说有些娇气的人,因为户外徒步可能遇到各种临时状况,如果有人心理上太娇弱,不止是体力上照顾起来累,心理上情绪上也会容易崩溃。

优化之二是路线优化。这也因人而异,有人喜欢一路跑起来的畅快感,喜欢比较成熟的稍微大一点、平一点的路;有人喜欢比较纯粹的享受,会尽量选择松毛小路(备注:即长年累月铺满松针落叶的小路)甚至不太明显的野路;也有人喜欢挑战喜欢冒险,会有意挑选岩壁的攀爬,在杂草丛中穿过,在溪流中溯水而行,甚至为抄近路不惮于在荆棘丛中穿越。

山中徒步,与友人同行。作者画眉供图。

最后,是对徒步越野本身优化。慢慢结交一帮朋友,玩法就多起来了。春天看花开,夏天玩溪水,秋天赏落叶,冬天上山看雪。漫山樱花,雪白的梨花和李花,粉红的桃花,都会成为春天徒步越野主题。夏天纳凉避暑,下水溯溪,会在开心游乐中锻炼身体。金黄的银杏叶,艳丽的红枫,都是秋天的宠儿。南方人到了冬天,就盼着山上下雪,一群人合力堆个小雪人,是最美好的体验。除了这些常规动作,也会专门去上山听蝉鸣鸟叫,寻野猪足迹,捡几朵蘑菇,挖一把鱼腥草,摘几个野果,或一路唱唱山歌,随意跳跳蹦蹦。拍照打卡或拍几个视频,回头随便加工一下,就成为徒步越野的最好纪念。

在大树下的松毛上捡几朵茶树花摆个爱心。作者画眉供图。

徒步越野,运动之巅峰(癫疯)

徒步越野,常常动不动20公里起步,爬升1000米为基数,起得比鸡早,白天爬山比狗累,回来时脏得像“叫花儿”,但参加者痴迷其中,乐此不疲。

为啥称之为运动之“癫疯”呢?

首先是运动时间长。其他跑步或球类运动,一般两个小时左右,而徒步越野两小时差不多才完成热身。有些资深越野人,要半天时间才达到热身效果,一整天时间常觉得不够,可能天还没亮就出发,天黑了还没有下山,食物和水的补给有时边跑边完成,有的则是几分钟之内搞定,很少情况会专门饭后休息,因为休息后要重新热身,打乱整个越野节奏。

其次,上坡虐心肺。上坡就算只是一直走,那也是很累的,心肺功能会得到很强的锻炼,也很磨练人的意志。坚持着一直往上不停歇,其实慢慢也就习惯了,但若你想放过自己,想着稍微休息一下再爬,那你会越来越需要休息,一直达不到对心肺的锻炼效果。

下坡虐膝盖。有句俗话叫“上山容易下山难”,但很多人仍觉得下山轻松得多。从心肺体验上说,下山确实轻松很多,但大多数摔跟斗“搭扑爬”的情形,都出现在下坡。正因下山感觉轻松,容易放松警惕。下山时,身体重心其实很不稳定。腰腹核心稳定性不够的人,需要身体灵巧性更强,才能轻松驾驭自己。有些下坡的高手,一旦搭过几次扑爬,也会变得非常谨慎,心理上谨慎,肌肉就可能更僵硬,精神高度集中,对能力要求更高,灵巧性就会大大减弱。于是下坡身体会更紧张,造成肌肉和关节所受压力更大,因此下坡虐膝盖。

徒步越野的穿戴,如同“养蜂人”。作者画眉供图。

野穿虐皮肉。皮肉受过几次伤后,自己就会记得,不再图凉爽图方便穿短袖短裤,还会随身带好手套帽子围脖,甚至还有护目镜、髌骨带和防挂外套。有时被路人偶遇,会被问道“你们是养蜂人哈?”或者“你们不怕热吗?”

但徒步越野,的确又可称为运动之“巅峰”。

首先,享受最美最丰富的风景。自从参加徒步越野活动以后,景点打卡活动毫不意外地被抛弃了。徒步越野一般被越野者们自称为“深度游”。供游客打卡的景点,对其所在地的风景展示是非常有限的。加上人多,且路面完全硬化,被越野人抛弃,也就在所难免。徒步越野过程中,风景被最大限度地延伸、强化和深度化。你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欣赏风景,且更全面更深入。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优化体验,可能遇见越来越多感兴趣的点,对留守的山民越来越熟悉,对当地的历史风俗特产越来越了解。你自己的切身体会与越野故事,也就慢慢积累起来,对那山那林那路感情越深厚,还会越发爱护那里,有些人就会自然而然参与到“净山净心”的志愿活动中去。

徒步越野,到达宁静的水畔。作者画眉供图。

其次,领略到最为淋漓尽致的快意。不论大汗淋漓,还是凉风习习;冬日暖阳,或夏日风暴;野果的酸与甜,野草的柔软与树的挺拔,甘甜的野外山泉与淙淙流水,松毛小路上边唱边跑的畅快,野穿丛林的气喘吁吁,莫不是最为淋漓尽致的快意人生。远远超越了“洗肺”的基本功能,“洗心情”“洗头脑”的效果也是有的。置身于山野之中,承蒙大自然不弃,我们远离尘嚣,获得的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这样的玩乐,与众生皆同,于万物无损,身心都是极度放松愉悦的。

最大限度的身体锻炼,竟然排到了第三位。徒步越野,相比单纯的跑步或是球类运动,其锻炼到的身体部位是全方位的。不同的地形地貌,上坡下坡,缓坡陡坡,落叶路面泥土路面碎石路面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大树林灌木丛野草地岩石壁,这些多样的小环境,需要身体不同肌群参与进来。不像其他运动,往往锻炼到的是某几个部位,且因重复锻炼,需要专门的拉伸活动,缓解那几个部位的肌肉酸痛。越野则因地形多样,是对身体各部位交叉轮流进行锻炼和放松。且由于持续时间长,这种锻炼是连续性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可以说,对身体的锻炼是全方位的。

在竹林间的山路行走。作者画眉供图。

还有最出乎意料的体验,往往不是惊喜就是惊吓。大片大片的野花野草,高大挺拔的树林,秀美俊朗的竹林,忽然出现的酸甜可口的野果与香气四溢的花儿,或是幽暗恐怖的“黑森林”,荆棘丛生的灌木林;甚至小路上正晒着太阳的五步蛇,远处传来的野猪叫声,以及脑中闪现的各种惊险故事。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可称之为天人合一的巅峰体验。其实,在人人不离刷手机的时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亲身体验最难得。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景致,也许用照片用视频可以呈现一二,但没有亲身经历永远无法体会。夏天的太阳天选择在海拔高的阴凉舒爽的大树林,避开太阳直射;寒冬时节的太阳天,则会选择海拔较低的乡村丘陵小道,将自己置身于温暖的阳光之下。春夏秋的季节,遇到小雨天,只要避开湿滑路面,收获的会是负氧离子更为丰厚的空气,雨后清新的野草野花和非常高的能见度,在高处,附近的城市与田野风光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视野中。

不过,并不是每一次都是完美体验,避不开的是一些小小的糟糕状况。你也会碰到大热天的暴晒,雨天全身湿透,突然一阵冷风,泥泞的路面,没完没了的石头梯子,一不小心钻进的荆棘刺林子。这种时候,也许更能让你体验到,原始的作为动物的人类,是如何在大自然中生存的。这些是“天人合一”的最自然、最真切的体验。

作为一名野外运动爱好者,我真诚地把这种玩乐方式推荐给诸位。

推荐原因:经济成本低,交通费用少,食物不浪费,接受自然的馈赠,非常有利于绿色出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互帮互助精神养成,小我与团队兼顾,家庭与个体的协调。

适合对象:周末有大块空闲时间,或者强行让自己从工作与家务中抽离大块时间;身体本身素质好有锻炼爱好的,身体不太好但还可以进行较高强度运动;愿意并适合团队活动。

注意事项:循序渐进,从较短时间较低强度较少风险的路线开始,客观评估自己各方面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徒步越野活动。注意天气与地形是否适合自己。去往陌生环境切记请本土熟悉地形和小气候的人带路。注意带足补给用品和急救物资。

元宇宙:另一重世界

开封“小宋城”室内营造的蓝天白云虚幻天幕。图片来自扬和嘉的妈。

2021年下半年,人人都有一个错觉:元宇宙,突然来了!

元宇宙无疑得纳入“新技术”之列,但与我们曾亲眼见证的一切新技术有所不同。它似乎是一个“无穷大”的概念。在Facebook改名Meta之前,已有无数人、无数活动为“元宇宙”造势。《失控玩家》、《头号玩家》、《楚门的世界》、《银翼杀手》,人们会主动回顾这些电影,拼凑出自己的“元宇宙”观。AR场景、头盔、眼镜暂且不提,脸书、雅虎、魔兽世界等,也都被视为“元宇宙”的一部分。就连“都市场景”、“场景主义”等城市规划新概念,似乎也都隐含玄机。

“元宇宙”已成一个越吹越大的大气球,还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同的人把自己的想象力加诸其上。想象力有多大,它就还要更大,似乎要把真实的和想象的一切全部包裹覆盖。

在武陵山野外避暑乘凉的小朋友们也沉浸在网络之中,这何尝不是“元宇宙”的一种。图片来自扬和嘉的妈。

被“元宇宙”这个概念洗脑后,我忽然深受启发,感觉自己发现了真相:古今中外,人人当然都在“宇宙”之中,却也或多或少身处“元宇宙”之中。只要任何时代任何地点,有任何人找到一种方法出离于真实世界,那就“元宇宙”了吧!那忌惮于自然之力膜拜图腾的古人;那黄卷青灯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书生;那远离尘嚣辟谷炼丹以待羽化登仙的修行者;那辛苦劳作忍饥耐寒以待美好来世者;那戏台上入戏的演员和台下入神的观者……他们与今时今日“元宇宙”中的沉浸者,有何本质区别?都是置身其中,都是虚实之间。如果说本质的话,本质都在于让人脱离现实的“想象力”或“能力”。如果说区别的话,区别就在于这样的“想象力”或“能力”的野心和强弱。

目前,利益相关方为“元宇宙”画了大饼,但究竟将有何种走向,不得而知。按照“未来已来”的思路观之,“元宇宙”首当其冲在“游戏”,正与本篇的“玩乐”相关。

“元宇宙”宣传画。

据说,“元宇宙”将提供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最先肯定要拉拢游戏玩家。几年前,“4D”电影还是新鲜事物,第一次尝试,座椅随时抖动摇摆,有时扑面吹风有时迎头喷水,有时会闪几道光,表明这是闪电。但这未免太幼稚。首先,作为一个成年人,车船摆动风雨云雾都是人生体验,无需4D电影这许多周折,就能与电影场景达成共情。当然,前提是片子没那么烂。如果是小朋友观影,可能还有些许新鲜感,可惜的是,4D电影不适宜小盆友观看。

“元宇宙”的努力方向——让游戏玩家能够“4D”甚至更多“D”地打游戏。所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都打开。套上游戏眼镜头盔,移步换景。或许还得在脑袋上各种连线。当然,“元宇宙”会强调,跨越时空对话,拥抱,接吻,多巴胺,快感。但是,据我有限的经验,游戏不是以对战为主吗?被对手砍一刀,疼痛等级应该比生个孩子痛。“元宇宙”的游戏,玩家得承受多大伤害呢?

“元宇宙”确乎主要服务于“游戏”吗?最近,我总是看到这类新闻:“某省经信厅召开“元宇宙”产业发展座谈会,为深入认识理解“元宇宙”概念,把握“元宇宙”未来趋势,抢抓机遇、超前布局,推动我省企业抢占“元宇宙”技术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多少显得大题小作,甚至不那么文明和谐。说起来,青少年最容易沉迷于游戏。目前的网络游戏,还觉得不够吸引青少年吗?

当然,“元宇宙”的游戏,提供了若干其他依据。比如,失爱者重拾旧爱,失能者体验有能。足不出户体验一切不可能之体验。兜兜转转,这又得复归上篇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当然不同,会有不同的人生观。而我这里问的是,对普遍意义上的“人类”而言,生而为人,是为了在虚幻的感官体验中,度过数十年的生命吗?如果确乎如此,那“元宇宙”也太杀鸡牛刀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不敢轻飘飘置评。可是,人生得去拥抱和体验真实。这许许多多真实的一切,都觉得没有足够时间去一一体验,为何要任由不知谁出于何种目的给你加诸身心一层虚幻体验呢?

《太空旅客》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有人会问:真实和虚妄,到底有何种区别?我想起2017年的电影《太空旅客》。电影设定的情景,是在太空开辟新栖息地,航空飞船分批运送。旅途漫漫,旅客们深睡保鲜。一个男的,不巧遇到故障,提前九十年被唤醒,自己熬了一年的孤独。如果无衣食之忧虑,存在与否无任何意义与价值,尽头漫长却清晰可见,那是否仍有必要继续存在?男主用了一年思考这个问题,他有取之不尽的美食美酒,有各种消遣方式,还有个非常好聊天文质彬彬的机器人陪伴。他思考的结果是,没有必要,他用了“island”(孤岛)比喻他的困境。当然,电影中,他挑挑选选,唤醒了一个同类(对,是个姑娘),以得到陪伴。虽然这样纯粹孤独的境地,没准儿有些人真正能好好享受。

总而言之,作为决策者的政府,需要稳住脚跟,态度中立,不被忽悠,更不去推波助澜,及时监管跟进;作为大众,可以保持谨慎好奇,凡事利弊兼具,莫要给忽悠了去。每个普通人,还是要在雨中感觉到雨,要在风中感觉到风,要在花前感觉到花,要与亲人朋友共同劳作学习和生活,感觉到真实的人类感情——这才是人应该过的真实生活。当然,人生匆匆,人生没有回头之路,要在山间、在水畔玩乐,不可沉迷于虚妄的“元宇宙”之中。

也许在技术渐渐累积过程中,在人类与诸多不确定性适应的过程中,真会出现影视作品或科幻小说中所渲染的“元宇宙”的未来。而那也必定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在诸般情景下,在诸多有意识的合理选择之后,逐渐达成的状态。“元宇宙”绝不应是由资本炒作和逐利推动而来。而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元宇宙”的境界也绝无可能是值得追求的,更多可能是人类妥协和适应下别无选择的选择。如果,我们不能在山水之间玩乐,而不得不在“元宇宙”中消磨,那真是非常不妙的前景。希望人类绵延久长,希望永远山水相伴,Live Long and Prosper。

能流物复系列:

篇①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吃什么

篇② 风调雨顺,河清海晏:我们的水

篇③ 华服与布衣:我们的衣服与铺盖

篇④ 何以冬暖,何以夏凉,何以炊烟饭菜香:我们的耗能

篇⑤ 肥水归田,废物利用:日常生活的物质循环

篇⑥ 出入平安,车马去闲闲:日常出行

篇⑦ 要长长久久,不可用后即弃:快消品与耐用品

篇⑧ 在山间,在水畔,在元宇宙之中:我们的玩乐

篇⑨ 非分之需,克制之法:总结

    责任编辑:王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