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现场 | 直击北京冬奥最美赛区——延庆赛区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
于国家体育场举行。
这届冬奥会,也是中国国家队历史第一次
拿下冬奥会高山滑雪全项目参赛资格,
让观众们攒足期待。
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
摄影|孙海霆
图源: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
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的延庆赛区,
有“最美赛区”之称,
位于北京西北部的小海坨山,
有两个竞赛场馆。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如游龙卧于山脊,
赛后,观众可以走上场馆的屋面,
沿着游廊看山景;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
如飞燕屹立在山巅,雪道一路延伸,
观众乘坐缆车深入山中,景色不断转换。
滑雪训练赛道调试中
运动员在雪车雪橇场馆训练中
雪车雪橇中心屋顶步道,观众可游览
摄影|张玉婷
这两个场馆都是我国第一次自主设计建造。
这样国际级的体育建筑是如何设计的,有哪些难点?
观众游览又有哪些亮点?
在冬奥场馆闭环运营之前,
一条团队跟随延庆赛区总设计师李兴钢
进入延庆赛区,探访冬奥场馆。
编辑 叶荔 责编 陈子文
冬奥延庆赛区
摄影|孙海霆
从北京城区驱车一路往西北,约1.5小时,途经八达岭,我们抵达了延庆区的小海坨山——北京2022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的延庆赛区所在地。
目之所及,山峦围绕了一圈,密林层叠,怪石嶙峋。向山上眺望,远处的几条雪道,从山巅一路蔓延下来,直通到河谷边。
场馆建筑,零星地散落山脊,隐匿在山林间,与自然十分和谐,有“最美赛区”之称。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竞技雪道
图源:北京2022冬奥组委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延庆冬奥村
摄影|杨耀钧
除了一个能容纳1400余人的冬奥村,延庆赛区有两个竞赛场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分别承担冬奥会的高山滑雪、雪车、雪橇项目,及冬残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届时将会产生21块冬奥会金牌和30块冬残奥会金牌。
高山滑雪,全球关注度颇高,中国国家队第一次成功“解锁”冬奥会高山滑雪全项目参赛资格。雪车雪橇国家队,在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成功的契机下成立,仅仅6年时间,便初露锋芒。
尽管这两个冬奥项目,在我国还相对小众,但已让观众攒足期待。
李兴钢接受一条专访
而这两个项目的竞赛场馆,设计、建设要求非常高,也是中国第一次建设符合冬奥要求的竞赛场馆。
设计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牵头,共有4家机构参与,组成设计联合体。研究院的总建筑师李兴钢,担纲冬奥延庆赛区的总设计师。
李兴钢告诉我们,从规划设计到2021年10月底场馆和配套设施完工,历时4年多。设计团队人员加在一起,有三四百人。
站在冬奥村看雪车雪橇中心
摄影|孙海霆
雪后的雪车雪橇中心
在风景优美的山林做设计,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以“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为主题,展现中国这种“人工与自然交融共生的文化价值观”。
同时,场馆建筑本身是低调的,没有太多地去考虑造一个“地标建筑”,核心还是创造“为人服务的空间”。
“让运动员获得最好的运动体验,激发出运动状态,让观众实现最佳的欣赏体验。最大限度地彰显对人的关注,是场馆设计最重要的目标。”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当我们站在冬奥村,往河谷对面看,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整个场馆,顺着山坡的走势蜿蜒而上,“雪游龙”这个昵称,名副其实。
雪车雪橇中心赛道
摄影|姚远
雪车雪橇中心赛道
摄影|张玉婷
雪车雪橇,号称“冰雪运动中的F1方程式”,运动员驾驶雪车、雪橇,在完成制冰的赛道上高速滑行,最高速度可达到135公里/小时。
因为全世界各地赛道所处的场地条件不同,雪车雪橇赛道的造型以及带来体验,也各不相同。
“有难度有挑战;又非常有趣,很享受滑行的过程。”2021年10月、11月,这里迎来了两场国际赛事,世界一流的运动员,纷纷在赛后称赞。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三个,最高等级的、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完全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之前没有任何经验。
场馆落于一处狭窄的山脊上,长度 1975m,落差达121米,有 16 个弯道。其中最特别的一个,称为“380度回旋弯”,运动员在滑行时,一边转弯,一边下降。
如何利用山势,建造出连续的弯道?
建筑师告诉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团队自主研发,引入了新的技术创新,“场地与场馆的建筑信息模型融合”。
通常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只考虑建筑物主体,这次,山体和建筑一同作为模型主体被考虑进来。最后,通过计算模拟生成的场馆造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开挖,让山体的自然地形保持了下来。
螺旋弯北望出发区、结束区
摄影|张玉婷
钢架雪车在螺旋弯赛道上
摄影|孙海霆
找出赛道的几何形状后,团队再采用喷射混凝土,把赛道成型,每段都是复杂的空间三维曲面。
到了训练和比赛时,赛道内侧,浇筑50mm厚的冰面。
2020年10月,赛道制冰完成,国家队入驻训练。
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实景
摄影|张玉婷
因为条件所限,场馆选址在南坡,但国际雪车雪橇单项组织有要求,赛道需全程避免阳光照射,以免冰面软硬不均,影响滑行。
设计团队研发了一套“地形气候保护系统”,利用自然地形、人工地形,及遮阳篷、挡风背板、遮阳帘一起,有效地保护赛道冰面,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这套系统里面,遮阳篷成为了重要的结构元素,覆盖于赛道上,沿着赛道延伸。
从山上俯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就隐藏在了屋顶之下。
李兴钢在雪车雪橇中心的屋顶步道
雪车雪橇场馆的屋顶步道,也是非常巧妙的一处设计。
步道既变成了观众与工作人员跨越赛道时的连接通道,走上人工屋面,可以从几个特殊的角度观赛,同时,步道上视野开阔,还能欣赏周围的山林风光。
尤其在赛后,到了夏天,场馆不运营,步道可成为大众观光的走道。从山下一路攀爬,可至半山腰。
屋顶步道,远景是第二出发区
摄影|孙海霆
沿途,屋面大量地使用了木瓦,跟山林环境匹配,风吹日晒后,还会渐渐褪色,有时间的痕迹。
一座体量庞大的运动场馆,就变成了山里面的一条长长的游廊。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
摄影|李兴钢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是最令人瞩目的冬奥会项目之一。
高山滑雪中心,也是中国首次建设。落差大,速度快,运动的竞技性非常强,安全性要求也非常高。
延庆区高山滑雪赛道的特色之一,便是雪道处于典型的高山深峡谷的环境,既有落在山脊上的,也有在山谷里的,转弯也很多。沿途景观变化非常丰富,山石、森林景观,谷地的景观,都有。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
摄影|孟阳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顶出发区
图源: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
在小海坨山的山顶,是高山滑雪的山顶出发区,也是缆车上山的终点站。
这座昵称为“雪飞燕”的建筑,没有像国外的很多高山滑雪建筑,或是滑雪胜地的山顶缆车站那样,高耸在山顶上,而是低调地“卧”在了山顶的下方。建筑屋顶,几乎跟山体顶部平齐。
这样的设计考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避风,保温。
“更重要的是,从文化意象上来讲,这座人工建造物,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建筑师李兴钢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传统里,这是一种大家非常认同的方式,你看中国古代山水画,或是去到黄山,都很少看到亭台楼阁,出现在最高峰。”
高山滑雪中心竞技终点区
图源:中央电视台
沿着雪道,有一套造雪系统,持续工作。
还有一个雪道,可以直通到山下,滑雪选手结束比赛后,不用等缆车,就可以一路滑行进冬奥村。
延庆冬奥村鸟瞰
在河谷的东侧,是延庆冬奥村,可以容纳来自世界各地约1430位运动员及随行人员。
冬奥村以依山就势的格局来设计,不是一栋大楼拔地而起,而是“化整为零”。
四五栋,围出庭院,构成居住组团,共计6个组团。每个居住组团,处于不同的高度,顺着山势跌落下来,形成村落山居的意象。
李兴钢在冬奥村遗址公园
早期场地踏勘时,设计团队意外发现了一处小山村的遗迹。大概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废弃的,非常珍贵。
于是设计团队精心地把它保留下来,做了景观设计处理后,把它变成一座遗址公园,作为开放给全世界运动员的一处公共空间。
延庆冬奥村 摄影|张司腾
冬奥村的设计,也借鉴了延庆区西大庄科村的布局,就在场馆区不远处。
“所以在延庆赛区里有三个山村。”李兴钢说,“遗迹,代表过去的山村,旁边的西大庄科村,是现代的山村,而冬奥村,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山村。”
奥运会以后,延庆冬奥村,会转化成两个休闲酒店,提供床位数约600多间。
延庆冬奥村,前景的大树为原址保留
摄影|姜文博
场地上大量原生树木,都得以保留。
在设计开始之前,树木被分类、编号,测绘了位置,建筑设计尽量地避让了这些原生的树木。有些实在无法避让的,设计团队就先把它们临时移栽到其他场地,建设完成之后,再移栽回来。
“走进冬奥村,你会感觉它是有历史的,山林与场馆,互相掩映。”
雪车雪橇中心场馆出发区
摄影|孙海霆
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碎石,做成石笼墙,成为建筑的外围护墙,既出现在冬奥村的建筑上,也出现在雪车雪橇中心馆,出发区建筑的外立面上。
坐缆车上山的过程中,沿途会经过高山滑雪场馆的配套设施,都建设在一系列的高山架空平台上,而不是建造在人工填方的山地上,是对山体地形最小限度地“弱介入”,保护山体的生态环境。
集散广场及竞速结束区外景
摄影|孙海霆
半山腰的转播区平台
而且平台也是可逆的。构件在工厂里面先进行预制加工,再运到场地里面组装,根据需要,赛后可以拆解,恢复原来的环境。
而这套系统,也借鉴了中国西南地区传统山地民居的建造方式。“干阑式”建筑,就是用木柱子在山坡上“生根”,架起木质平台,再形成房间,贵州、云南、四川一带常见。
设计团队对研究和设计工作有一个描述——“让体育与生态共生”。
“非常期待2022年冬奥会正式举办的时候,向全世界来展现我们中国的这种人工与自然交融共生的文化价值观。”
部分图片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
原标题:《直击北京冬奥最美赛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