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视春晚《只此青绿》领舞孟庆旸:是文化自信造就了这个节目

于扬 李玉坤 郭磊/微信公众号“大河报”
2022-02-03 17:17
中国政库 >
字号

那悠远空灵的古琴声响起,那妙曼的舞姿在薄如蝉翼的云雾中轻盈柔美……除夕晚上,随着央视春晚歌舞类节目《只此青绿》上演,这个来自于900多年前宋朝古画《千里江山图》里的舞蹈诗剧火遍神州大地。演出中,领舞孟庆旸的“青绿腰”更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现象级热议话题。

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这位来自河南周口的姑娘5岁开始接触舞蹈,9岁进京开启专业训练,20多年来,她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也放弃了很多与家人相伴的时光。但是,舞蹈又带给她很多收获。“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舞蹈带给了我坚韧的性格。”2月2日下午,孟庆旸接受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采访时说。此外,孟庆旸也向记者讲述了“青绿腰”是怎样炼成的。

文化自信造就了《只此青绿》

公元1113年4月,北宋晚期著名画家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名垂千古的绢本设色作品《千里江山图》。但是,作为宋人的王希孟大概不会想到,900多年后的今天,后人会用另一种方式完成舞蹈与美术的结合,创作出同样惊艳观众的《只此青绿》。

从静态的画,到动态的舞,这不仅是跨越时空的艺术交融,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次精彩展示。就连领舞孟庆旸都不禁感叹:“我觉得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够站在央视舞台上传承中国文化,这本身就是在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自信,造就了这个节目。”

据介绍,《千里江山图》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所以,这段舞蹈诗剧的名字也就叫《只此青绿》。实际上,早在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前,该作品已经在全国进行了第一轮巡演,社会反响很好。

“这是我们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新剧,我在剧中饰演的角色是‘青绿’,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所呈现的片段之一是‘青绿女裙’,是一种写意的状态。而‘青绿’这个角色在剧中像是千里江山图的画魂,也是那种历经千年不退的璀璨色彩的精魄。”采访中,孟庆旸对自己的角色作出这样深刻的解读。

孟庆旸说:“非常感谢大家对《只此青绿》的喜爱和支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我们根子里的东西。我们站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够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因为喜欢走上舞蹈道路,将义务反馈家乡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的美学,它要求反复、刻苦的训练,和日积月累的沉淀。有时候就像未脱壳的蝉,深藏于黑暗之中苦苦摸索,终于有一日迎来曙光,从此一鸣惊人。

对于孟庆旸来说,她能够走上舞蹈这条道路,主要是满腔热血的喜欢,因为当时接触舞蹈时还很小,对未来的道路非常懵懂,只是凭借喜欢而坚持走了下去,当然,20多年来也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就拿这次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此青绿》中的“青绿腰”来说,这个动作需要很强的腰腹力量,要进行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体能训练。扎实的舞蹈功底和素养,才造就了美艳世界的中国传统美“青绿腰”。

“我很幸运,家人们非常支持我学习舞蹈。”孟庆旸说,患得患失之下,她从舞蹈中收获了坚韧的性格和自身的价值,但是,也放弃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光。

“我从不把舞蹈当成工作,而是一种精神信仰。只有站到舞台上,才是真正的孟庆旸。20多年来,就是‘热爱’两个字支撑着我坚持走下去,舞蹈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做得非常开心。”孟庆旸说。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同时了解到,早在登上央视春晚前,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孟庆旸就被家乡的大学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邀请为“特聘教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她也会回到周口,指导家乡高校的学子们。“我是土生土长的周口人,从小离开周口奔赴学业。这20多年的舞台经验和所学所得,我觉得有必要、有义务回馈给我的家乡人民。所以只要我能抽出时间,就一定回到周口师范学院,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孟庆旸说。

“本来今年初,我是打算回一趟周口师范学院的,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没能回去。等疫情好点的时候,我希望尽快回到家乡,为家乡高校的学子尽一些绵薄之力。”孟庆旸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我很想念家乡,也很怀念家乡的味道,比如胡辣汤,这是我童年的家乡记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她说。

孟庆旸还告诉记者,根据演出计划,《只此青绿》全国第二轮巡演将有老家河南的郑州。“我很期待能在我的家乡演出。”她满怀憧憬地说。

(原题为《听咱老乡讲“青绿腰”是怎样炼成的?大河报记者对话《只此青绿》领舞孟庆旸》)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