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肥水归田,废物利用:日常生活的物质循环|能流物复

谷子 /重庆生态文明众创空间发起人,北碚饮食文化主题图书馆运营者
2022-02-03 16:5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节日是欢庆的时候。但不妨着眼于长远的日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疫情尚未过去,如何维系当下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抵抗未知的风险,是线上线下团聚、吃饭穿衣之时,心里会冒出的一丝忧虑。为此,我们在春节期间,推出“能流物复”系列,即从能源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维度,我们来一起省察自身的吃喝玩乐,如何低碳、韧性、可持续地生活,如何才能进入更安全的未来,并思考自身在城市运转中力所能及的担当。四位作者给出了九个议题,前面说到食物穿着,以及日常生活终端的耗能,这里要说的是废弃物的有机循环。

祝大家春节快乐。欢迎文后留言,写下您的任何想法或建议。

酝酿这篇文章时,是腊月二十九,我正在大力采购年货,肉蛋禽,水果还有蔬菜。节日里,大家时间充足,物资丰富,我准备好好享受难得的假期。

但想着将有一袋又一袋的垃圾提出去,我也随机采访了一下初中生小雨:你觉得,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什么垃圾呢?他一一列举:塑料包装、塑料制品类;纸箱纸盒、生活用纸类;电池以及厨余垃圾等。我补充说,还有两个孩子的纸尿裤呢,每天10-15个!

其实,有一些东西可以再利用。我常把好看的包装盒留下,改造成玩具箱或笔筒,也算物尽其用。

根据统计,现今厨余垃圾占中国城市家庭垃圾的一半以上。包括果皮蛋壳、动物骨骼内脏、剩菜剩饭、菜梗菜叶、废弃食用油、过期食材等。我父辈祖辈都是农民,打小在农村长大。以前家里养头猪,养几只鸡,哪有这么多垃圾要丢?但在当下城市家庭中,这些都被装起来,倒进楼下指定位置的“厨余垃圾”桶中。

中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人们与农作物相互依赖。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尚处于传统有机农业时代。从土壤中生产出来的作物,经由劳动人民努力,通过若干途径全部返还到土壤中,是一种“地产地消”、完全循环的社会:农地生产作物,作物供人类家庭食用,厨余垃圾成为鸡、猪等家禽家畜的饲料,无论人类还是禽畜的粪便,进行沤肥或堆肥后,重返农田,在土壤中实现最安全的自然净化,又进一步肥沃土地。根据沃尔夫在欧洲、凯尔纳在日本开展的对人类粪便的研究分析,每2000磅粪便含有12.7磅氮、4磅钾和1.7磅磷,对贫瘠的土地来讲,这是很宝贵的财富。因此,人类文明的漫长时期,如果不是大规模利用粪便,我们根本无法生存下来。

利用人畜粪便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是我国农民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1909年春天,美国富兰克林·H·金教授远涉重洋,游历中、日、朝,考察东亚三国古老的农耕体系。他看到,从横滨到东京的路上,男人们挑着粪或赶着牲畜驮着粪走在路上,收集并再利用;广州有专门的船只,运输装在桶里的粪便,施到田间;1908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有人以3.1万(金币)元的价格获得收集7.8万吨人类粪便的特权,并将粪便卖给农民,而收集城市人口粪便的船只就停靠在苏州河港口

接下来,进入现代农业时代,农业和社会结构发生急遽变革,化肥大量施用,大量厨余以及粪便等失去用武之地,变成垃圾,被弃置不用。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每天早上都由市政工作人员将小园区垃圾拉走处理,几乎都被焚烧或填埋,而人类粪便统统经由排水管道流进化粪池进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无法回到农田。原来“地产地消”的循环便告断裂。

其实,城市化粪池被清掏的污泥,可以作为有机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行排放。但是化肥的使用导致粪便肥料施用越来越少,且我国污泥处置行业相对较为滞后,粪便污泥无害化处理不足,在清掏转移过程中,极易造成二次污染。这样就使得肥水难流自家田。

不过,关于粪便的处理,一直有人在研究。前段时间看到“张掖造”无水兰标生物马桶服务北京冬奥会的消息,粪便自然落入装有微生物群的便箱,一年抽换一次即可,排泄物被浓缩、降解、固化,转化为有机菌肥。

不知冬奥会之后,这种办法能否得到推广,想知道这种方式在家庭中能否推广使用,实际效果和感受如何。

相比粪便,城市家庭能直接面对和处理的,是厨余垃圾。如果要从源头来处理,我们每个家庭可以做些什么呢?

德国家庭堆肥:自家厨余,自己负责,践行循环经济。来自LIEE公众号

“垃圾处理”,意味着废弃物再利用,促成循环经济。“今天的垃圾就是明天的矿产(资源)”。在处置之前,首先可以自查,到底哪些才是必须要处置的“垃圾”。

日本的池田秀夫先生建议我们向历史学习,构建一个“随时堆肥化处理的完全循环系统”,把每个家庭随时制造的厨余堆肥收集起来,进行熟成处理后,将熟成堆肥返还家庭和农田。家庭可以将其作为堆肥基质,或在园林绿化中使用,而农田则可把它作为有机肥改善土壤。

这样的循环方式,是在传统的有机农业时代的循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该系统如下图所示:

   

构建这样的完全循环系统,离不开消费者、城市公共服务和生产者的合作。

消费者需要:①每天产生厨余垃圾后就及时进行堆肥化处理;②不可在厨余垃圾中混入塑料等异物。

公共服务部门需要:① 提供有关厨余垃圾完全分类的指导(厨余垃圾中混入了其他异物后,制造出来的堆肥品质不好,利用价值会下降甚至会成为毒源)。②收集各个家庭制造出来的堆肥,在堆肥集配中心进行熟成处理;③将熟成堆肥分配给各个家庭作为随时堆肥化所需的基质使用;④拓宽堆肥的销路,发展有机农业。

生产者(农户)需要:①使用堆肥推进土壤改良;②通过有机栽培,生产出“安全、放心、美味”的健康作物,提供给消费者。

不少欧洲国家鼓励家庭堆肥。比如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英国等。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奥地利通过家庭和社区堆肥,处理了大约150万吨的生物废弃物;比利时开发了家庭堆肥培训课程,实施堆肥的家庭可以少交垃圾处理费;在荷兰,大约5-10%的家庭进行家庭堆肥;西班牙已有促进家庭堆肥的政策,如加泰罗尼亚垃圾处理机构给家庭堆肥的推广提供财政支持;截止2012年,瑞典有近14%的家庭进行家庭堆肥;在英国,大约40%自带花园的家庭有堆肥堆或堆肥箱,是积极而主动的家庭堆肥者。在2004-2009年期间,英国的“立即回收”家庭堆肥项目为居民购置堆肥箱提供补贴,同时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居民堆肥,促使160万家庭开始在家堆肥。

德国环境署早在1990年就出版了《家庭堆肥指南》,用于指导家庭进行恰当和环保的堆肥。迄今为止,《指南》总发行量已超过300万册。这本《指南》针对的是家庭花园、庭院中利用有机废弃物(德国称之为bio-waste,包括家庭厨余)进行的堆肥操作。当然,堆肥没有绝对正确的做法,也没有所谓最好的方式,关键是堆肥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堆肥成品的安全性和质量保障。根据德国环境署的指南,堆肥产品的认证必须满足特定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无害化、有效性、产品外观、可靠性、适销性。

德国家庭堆肥:自家厨余,自己负责,践行循环经济。来自LIEE公众号

此外,德国的家庭堆肥,特指在自家庭院、花园中进行的堆肥,以帮助实现家庭花园的闭合物质循环,并非城市垃圾源头分类和统一收集处理的替代方案,而是对系统的有益补充。

目前,中国城市也逐渐开始推广堆肥实践。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2018年起,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探索建立“垃圾分类、废弃物资源化、土壤修复以及生态农业”协同体系。项目将支持试点伙伴开展社区厨余堆肥实践,结合案例及经验总结等,探索社区厨余堆肥作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利用的中国路径,推动基于社区的废弃物生物式处理技术和管理模式。2021年9月底,合作伙伴遍布8省10市,10个合作机构包含1个居委会、2个业委会、5个社会组织、2个学校,项目落地点包含7个城市小区、2个学校、1个乡村。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堆肥试点机构和推广中心设施照片展示。图片来自网络。

截止2021年12月20日,各个社区共添加59.33吨原料,其中厨余量达到35.96吨,小区里的落叶、园林绿化修剪物都成了堆肥中宝贵的调节物质。尽管社区堆肥的启动和维持会面临诸多问题,不过,截止目前,多数社区每日厨余添加量都在30kg以上,其中长沙金色比华利小区通过协同堆肥,每日厨余添加量保持在100kg左右,总计处理小区厨余和园林绿化垃圾近13吨;武汉中医小区充分利用中药堂产生的中药渣协同厨余进行堆肥;宁波箭岭已实现全村厨余垃圾就地全量处理。

四川美术学院的团队用特别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堆肥处理的厨余和园林绿化总量。目前愈园堆肥场地已能全量处理该校学生食堂产生的全部厨余。

除堆肥外,果皮类高糖厨余还可以制作环保酵素。我爱人曾用橘柑皮、柚子皮、有蛀虫的红枣、放坏的火龙果等做过酵素。正可以将家中闲置的油桶、矿泉水桶等废物利用,按照糖:果皮:水=1:2:8的比例,将厨余放进桶中,避光、定期放气,在重庆经过4-6个月的时间,酵素分成三层:表层渣滓、中层纯液、底层沉淀,用吸管将中层液体抽出单独存放,其他便可以用做底肥,浇花浇菜均可。发酵液体还可供卫生清洁使用,以替代日用化学品。

无论堆肥还是制作环保酵素,都是一个转化的过程。转化出来的成果用在何处?这是中国城市堆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国外城市居民有自己的花园作为“肥”的去处。而我们的房前屋后、阳台能否成为“家庭可食地景”?重庆生态文明众创空间,正在策划“做种子的朋友”项目,将充分考虑堆肥的使用,促成农场的生产者和市民消费者达成直接联系,还鼓励参与家庭领取种子,打造家庭阳台上的一米菜园,进一步开展亲子自然教育。

居民将废弃垃圾桶改造成一米菜园。图片由张正明提供。

成都新都仁和场社区堆肥科普园。图片由陈宇提供。

志愿者在给孩子介绍堆肥相关知识。图片由陈宇提供。

成都新都仁和场社区堆肥科普园又名“堆肥快乐星球”,链接高校和社会资源,并与在地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在原有垃圾场地共创共建,是仁和场零废弃社区建设的主要部分。科普园以普及和推广家庭社区厨余堆肥为核心,融入自然教育和亲子活动,以生态美育为内容,吸引居民参与其中,从而改善自家环境和社区公共空间,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朋友林哥在重庆茶园某工厂顶楼打造“尘归”生态村,用废旧木板改造成大大小小十余个木箱,每个一米见方,大概占地300平方米,收集雨水,净化处理,收集厨余,制作酵素,播种菜蔬,这小菜园旁还有个体验式餐厅,所食皆园中所种或朋友生态农场所产,时常有顾客来此沉浸式感受。

 重庆“尘归”生态村一隅。图片由张正明提供。

还是那句话,生活中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日常生活的物质循环是一个大课题,关乎人们的生活健康。这里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更需要发挥高校专家、民间机构、众创空间等力量,尽可能推广并影响市民生活习惯,让大家看到效果,有获得感,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生态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

1.公众号:LIEE《德国家庭堆肥:自家厨余,自己负责,践行循环经济》

2.公众号:LIEE《社区厨余堆肥平台:一群人、一条路、一起成长!!!》

3.公众号: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系列文章

4.公众号:兼善生态美农场《“变废为宝”之堆肥制作》

能流物复系列:

篇①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吃什么

篇② 风调雨顺,河清海晏:我们的水

篇③ 华服与布衣:我们的衣服与铺盖

篇④ 何以冬暖,何以夏凉,何以炊烟饭菜香:我们的耗能

篇⑤ 肥水归田,废物利用:日常生活的物质循环

篇⑥ 出入平安,车马去闲闲:日常出行

篇⑦ 要长长久久,不可用后即弃:快消品与耐用品

篇⑧ 在山间,在水畔,在元宇宙之中:我们的玩乐

篇⑨ 非分之需,克制之法:总结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