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服与布衣:我们的衣服与铺盖|能流物复

扬和嘉的妈
2022-02-01 22:11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节日是欢庆的时候。但不妨着眼于长远的日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疫情尚未过去,如何维系当下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抵抗未知的风险,是线上线下团聚、吃饭穿衣之时,心里会冒出的一丝忧虑。为此,我们在春节期间,推出“能流物复”系列,即从能源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维度,我们来一起省察自身的吃喝玩乐,如何低碳、韧性、可持续地生活,如何才能进入更安全的未来,并思考自身在城市运转中力所能及的担当。四位作者给出了九个议题,前两篇说到食物,这里要说的是穿着。

祝大家春节快乐。欢迎文后留言,写下您的任何想法或建议。

   

关于衣物和家纺,我可是既外行又内行。我未能掌握一项与衣物制作或修补相关的技能。哪怕缝一个扣子都无能为力。但作为两个儿子的妈,一家人的衣饰家纺又全是我挑选和买回家的。电商流行之前,是需要花些时间和力气逛街挑选购买拎回家的。当然,与我妈我姑姑们给我做棉袄做裙子,与我奶奶我姥姥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布缝衣服做被褥相比,我逛街购物根本不是劳动,而是娱乐和放松。

纺线。图片来自网络。

织布。图片来自网络。

纳鞋底子。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姥姥和妈妈合作织的布,作为妈妈的嫁妆。图片来自作者。

我爸常讲一件旧事。他六七岁时,跟着我老太爷到保定城走亲戚,穿着一双我奶奶给他做的新棉鞋,一路踢着石子儿不正经走路,到了亲戚家发现,把鞋底磨穿了。

六十年前的一双棉鞋,得花费很多力气。种棉花纺线染色织布且不论,就从材料备齐之后说起。鞋底子是一层一层粗布涂了自己熬的浆糊粘在一起,晒干后用锥子钻孔,用麻绳纳出来的。我觉得,纳鞋底子应是最费力费工夫的环节,童年记忆里,我奶奶和姑姑们得闲就纳鞋底子。当然,还得比着脚的大小用纸铰出个鞋样子,比着样子裁剪出鞋面、鞋里子,在里面絮上棉花,与鞋底子上紧缝制在一起。旧时一家人一年四季的鞋,全是这样手工做出来。孩子多又没有女孩儿搭把手的话,家里的主妇可得没日没夜操劳。

所以啊,我爸的新棉鞋,就这样把底子磨破了。我奶奶得有多么为难,又得费多大功夫,才能赶着给他做一双新的呢。

我也是我奶奶带大的,也有件关于棉鞋的旧事。我两三岁的时候,同样是冬天,穿着双新做的虎头棉鞋,坐在锅台旁边,陪我奶奶烧火做饭。烤着火暖和,不知不觉,两只棉鞋的虎头都给烧起来了,好在没烧到脚。此时,我奶奶早已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我妈和我几个姑姑都能干。所以,我的新棉鞋烧破了,她们只是把这件事当成取笑我的趣事,飞快帮我另备一双,再也不像当年我爸的新鞋磨破后那样作难了。我妈妈和姑姑们当然都好勤快。除了纳鞋底子之外,她们还绣花。枕套上、小孩儿衣服上,门帘子上都是她们绣的花。她们买了服装裁剪的书,裁了纸样子后比着裁剪布料做衣服做裙子,先从我的衣服做起练手。此时已不用家织布,而是在商店里买布料了。她们织围巾织毛衣毛裤;她们用钩针给柜子、收音机、电风扇、电视、冰箱钩出盖头来。想想这真是太奢侈了。

手工虎头棉鞋。图片来自网络。

1980年代的时装裁剪书。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这些,就是不同时代的“女红”。慢慢去做的话,一针一线中寄托了不知几多情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急急去做的话,又得牺牲自己的多少体力和睡眠,才能为家人赶做应季衣服鞋袜。这些,我都不会!

所以啊,我奶奶我妈和姑姑们对着我一遍又一遍地说,等你成家有了小孩儿,这些都不会,可怎么办?!

我还没来得及有点点忧患意识的时候,就出现了巨大变化——没人再自己做衣服了,有各种衣服鞋帽出售。女红与我毫无瓜葛。小时玩耍,后来埋头读书,读大学时,同寝室也没掀起织毛衣潮流。以至于我都不会缝扣子,遑论其他。

当然,结婚之前,我也不会做饭。但看着菜谱学做饭,对我而言毫无挑战。前面提到过,做化学实验得心应手,做饭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而缝扣子打补丁这样的技能,到了真要用到的时候,的确是力不能及。大儿子小时候,如果衣服破了洞或是扣子掉了,婆婆在的话,她就会来处理;如果婆婆不在,就这样凑合着,影响不大。小儿子的衣服,即便有扣子,也是装饰性大于功能性,掉了就不要了。今时今日的服装设计,用拉链多于钮扣,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竟然也迎合了许多主妇并不会缝扣子的状况。两个儿子小时候都大声背诵过“慈母手中线”,我听到,也都会想起我奶奶我妈的埋怨,并暗自得意,嘿,难得住谁?

写到此处,我忍不住设想自己生活在我奶奶的时代。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手笨的我如何安排好一家人从头到脚的穿戴,一年四季棉的单的被褥和铺盖?!即便是女红的一把好手,那得需要多少时间投入到一根一根的纺线,一针一针的缝制之中啊!旧时的女性,一家人穿戴裁剪得体针线紧密,得到夸赞肯定会得意,这也是她们付出不知多少时日的辛苦劳动所应得的。与旧时女性生活状态相比较,今日的女性不必再被这些琐碎且绵延不绝的劳动所捆绑。“女红”已从必备技能,变成鲜少得见的特长,甚至快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东京奥运会看台上,跳水金牌选手戴利织毛衣。图片来自网络。

凡事都有“可是”。可是,去年奥运会时,看台上的英国跳水奥运冠军戴利织毛衣的镜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他给自己织毛衣、给猫织毛衣,甚至给自己得到的金牌都织了一件毛衣。编织手工成为乐趣,肯定会让人上瘾。我受他的启发,立即网购了毛线,也想学一学。但这么久过去了,并未开动。

年纪大了,特别是,自2020年初疫情以来,我越来越不爱逛街,也不爱买东西了。亲近的几位朋友也是如此。我们很早就互相分享小孩儿的衣服。我家大儿子小时候的衣服,会被这家的拿去,再转给另一家。玩具和书也是如此。一本我家大儿子小时候英语入门学习用的《新概念英语①》,时隔十多年后又转回到我家小儿子手中。对待小孩儿如此,对待自己也是如此。非必要不买衣服,不买鞋子,不买包。只在偶尔需要出门开会或参加活动时,我才可能特地买一趟衣服。许久不逛街,偶尔去逛一下,也基本去优衣库或无印良品,大人小孩的都能买到,舒适随意。大人的衣服穿烂为止,小孩的衣服则穿到穿不得为止。

我出门要么只带手机钥匙,不需要背包;要么就是双肩电脑包,用同一个牌子,一百块钱左右吧,质量不错也舒适。第一个用了几年,边上磨毛了,换了另一个,这个材质更经久,用了一年仍如新的。我用它背着笔记本电脑去图书馆,背着书和本子去教室上课。我给它挂上二嘉参加校园嘉年华活动给我制作的“防感冒”香包;春节之前买了几个小葫芦按扣,给我和儿子们的背包上分别钉上一个作为装饰;还给它缠上了一根七彩绳,上面有一朵花,送自己“一朵小红花”。每加一点小东西,都给它添加了一些意义,而且也觉得很美。

作者的两个双肩电脑包。第一个背了不到5年,第二个争取背更久。

偶尔逛街,会对商场中衣服鞋包的价格咋舌,它们甚少低于一千元。1990年代我来到重庆读大学,当时的街上,许多棒棒,也就是挑夫,带着一根结实的棍子下力糊口。我的入学行李,请了一个棒棒,从报到地点搬到5楼宿舍,我记得搬运费是2元。天气很热,放好东西后,我爸和我与棒棒一起下楼,在琳琅园买了冰镇酸梅汤送给这位棒棒。

那年的冬天,沙坪坝的街上,多雨而泥泞,餐馆烧煤炉,气味杂糅。街上有穿着皮草,挂着金项链,蹬着靴子的人,有男有女;也有许多的棒棒,多穿着七十年代甚至更早前样式的毛蓝色的衣服,穿着解放鞋,看上去很单薄,却并不瑟缩地各处找活儿。这给我很大的震撼。读大学之前,我先是在农村爷爷奶奶家,后来在华北县城长大,也有穷富之分,但从没有见过这样强烈的对比。

我本以为这是我故乡和重庆的差异。又过了几年,我大学毕业了;又过了几年,我继续读研究生,此时沙坪坝街上的棒棒,许多都穿上了我们当时的校服。校服也许是二手买来的,又也许是学生毕业时去学校捡来的。

直到后来,到北碚工作生活,我才发现,着装上的巨大差异,并非华北与重庆的对比,而是小城与大都市的对比。北碚是个小城,当时是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当然有贫富差异,有不同谋生方式的差异,但那种着装上的巨大差异,再也看不到了。甚至可以说,不同的人,都很朴素。仔细想来,这应该是我从沙坪坝到北碚这所大学参加面试和试讲时的第一印象。这让我觉得很放松,并立即喜欢上这座小城。

“以貌取人”原则,不适于“熟人社会”。小城更接近于“熟人社会”,而大都市无疑是“陌生人社会”。人们都朴素,你就可以心安理得保持朴素,不役于物。年轻几岁时,新学期我会考虑一下第一次上课穿什么衣服鞋子,背什么包。后来就作罢。以前不大肯穿运动鞋去上课,感觉不够严肃,后来我基本随时都穿运动鞋。毕竟,以我多年当学生加上多年当老师的体验,没有学生会挑剔老师的穿戴,而只是在乎老师讲课是否有益有趣;没有老师会因为穿戴一新而上课轻松,只有穿戴舒适才会轻松。讲课五分钟之后,学生就能忽视老师的穿着,而关心讲课的方式和内容。

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不信的话,您可以想一想,身边的朋友和熟悉的合作伙伴,哪一位是您“以貌取人”的?当然,我对爱美善于穿戴的诸位并无意见,甚至还会羡慕。我只是想说,人们也可以用朴素的方式得到放松。

我一直关注一个名为“重庆购物狂”的论坛。类似的论坛有很多。上面有许许多多信息,到哪里去吃,几百元的自助餐如何如何;到哪里去买,几万元的爱马仕如何如何;到哪里去住,几百万的联排如何如何;小孩儿如何择校,费多少力气达成条件如何如何;年终奖如何如何。这个论坛有很多注册用户,热门帖子的浏览量总是很快上万。而据我对三千多万人口大重庆的了解,我知道,那只是非常非常少数重庆人的生活。

不仅重庆如此,所有的城市都如此。我有一个推测,那就是——我们看到的许多流行的娱乐产品、电影电视中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穿戴搭配;我们看到的许多消费传媒传递出来的生活方式;我们看到的最贵地段的百货商店中那些精心摆出造型的衣饰皮包们——都不属于大多数人。虽然它们这样传递着和呈现着,但你不必非要勉力为之,以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获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大都市的消费主义陷阱,而自由属于“不役于物”。

某生活论坛截图。

刚开始读一年级的二嘉,穿上了校服。校服价廉物美,很是适用。热天时有短袖和衬衫;天凉了一件运动拉链衫,一件冲锋衣;到了最冷的冬天,我让他把冲锋衣套在羽绒服外面穿——经脏耐磨,而且每个小朋友都同样穿搭。校服可谓朴素和平等的象征。过年之前,二嘉把蜘蛛侠造型的羽绒服帽子上的两个防风镜抠下来了,原本打算穿这件羽绒服过年。好在,我翻出来一件颇有历史的衣服。那是2011年末我结束在德国的访学时买给二嘉他哥的,当时忘记了穿,一直想不起来放在哪里。这下就派上了用场,成为二嘉的新年服,他很开心。网购如此便捷,但今年过年之前,我们家竟没买一件新衣。只买了一个小老虎图案的地垫,迎接虎年到来。

作者家春节前购买的老虎地垫。图片来自作者。

华服虽美,但对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不一定适用,超出消费能力不必去追逐。快消品不贵,但成山成堆买入,是生活的杂冗和负担。“血拼”这个词,屡屡在眼前耳边出现,不必轻信,那是消费社会中的漩涡。近年见到不少对“零废弃生活”践行者的报道。也有些人对物欲的克制达到了严苛的程度。不可能人人在任何时候都严于律己,但下单买新衣新鞋新包之前,思考一下是否必须,或者先不急着下单,放两天,也许就没有购买的念头了。

无独有偶,在思考50年后的未来时,伦敦人也有了这样一个发现并给出建议:当前消费主义盛行,伦敦市民以及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无用之物挥金如土。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悖,城市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去物质化”势在必行。所以应当,用学习,代替花费;用歌唱,代替购物;停止囤积冗余而无用之物。生活总是要慢慢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仔细想来,这才是现代人过好这一生的真知灼见之一。

能流物复系列:

篇①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吃什么

篇② 风调雨顺,河清海晏:我们的水

篇③ 华服与布衣:我们的衣服与铺盖

篇④ 何以冬暖,何以夏凉,何以炊烟袅袅饭菜香:我们的耗能

篇⑤ 肥水归田,废物利用:日常生活的物质循环

篇⑥ 出入平安,车马去闲闲:日常出行

篇⑦ 要长长久久,不可用后即弃:快消品与耐用品

篇⑧ 在山间,在水畔,在元宇宙之中:我们的玩乐

篇⑨非分之需,克制之法:总结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