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过年谈“福禄”:葫芦与中华吉祥文化

2022-02-02 10: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观复文化 观复博物馆

给您拜年了~

喜庆的节日要配吉祥的祝福,那么我们今天的主题,就讲讲中华传统吉祥文化中的“福禄”——葫芦吧~

▲明 陆治《久安大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绘两株古柏屹立拔出,虬蟠老干上,盘络着卷须蔓草茎,累累葫芦果实,悬挂满枝。九只鹌鹑散置树荫,枝头 翠绿间,朱雀一对,份外鲜明。葫芦多子、柏树长青,全图取意久安大吉的祥瑞寓意明显,诗塘上乾隆诗题亦以「求安」意应。(摘自台北故宫官网)

现在提起葫芦,大家都知晓其谐音“福禄”,其实除了讨口彩谐音梗以外,葫芦之所以在中华吉祥文化中能占得一席之地是有着非常长远的历史背景的。

学术界的溯源中,最有名的当属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伏羲与葫芦》。所谓“伏羲、女娲莫不就是葫芦的化身?”——语出惊人。

他列表分析了四十九个采集于各地、各民族的兄妹洪水神话,并以这些故事“葫芦造人”的原始观念为核心,通过对“伏羲女蜗与匏瓠的语音关系”的训古,得出“‘伏羲’、‘女蜗’果然就是葫芦”的结论。

▲明 陈贤《铁拐李图》大英博物馆

此画中葫芦船不知可令诸位联想起伏羲女娲神话中载二人渡难的葫芦巨船否?确定的是,可从其中可窥见葫芦文化中神性的部分

当然,以上只是学术界的一家之谈,但葫芦的文化根性的确是深扎于历史长河中的:

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草本作物之一。葫芦、葫芦造型或带有葫芦纹样的遗物在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遗址中都曾被发现。

此时的葫芦形象多与生殖崇拜、仪式礼器、图腾符号相关。周代更用陶葫芦“以象天地之性”。正如当代学者言:“这些层面的象征意涵,特别是生殖崇拜观念,早已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流淌在后世葫芦形造型之中,穿过转化期和繁荣期而直至今天,见于蔚为大观的民间工艺品中。”

应该说,人们了解葫芦是从用开始的:

关于葫芦最早的文献、文字作品记录,要溯至《诗经》,当时最早的称谓是“瓠”“匏”和“壶”。如《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幽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葫芦其物不仅可致食用、器用、药用、武器,还可以作浮具,其所制之葫芦船,又称为“腰舟”,伏羲女娲的传说中就有发水时二人藏在一只巨大的葫芦里逃过灾难的桥段。

这种葫芦船在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如《鹖冠子·学问篇》中有曰:“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宋人陆佃注曰:“壶,瓠也,偑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

应见:可用可亲,是人们对葫芦产生好感的第一层。

▲隋 青釉葫芦瓶 故宫博物院

以葫芦造型为造物蓝本,可见葫芦文化与古人生活的水乳交融

在致用之外,葫芦还延续着国人哲学、情思以及宗教的血脉:

从生殖崇拜引申出来,葫芦也被当作是人生大事——婚礼上的礼器。古时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需行合卺之礼,即将一个葫芦剖为两半,用一根红线系住各自的柄端,夫妻各持一半漱口,寓意新婚夫妇连为一体。

▲清 五彩双喜字葫芦纹方蜡 故宫博物院

时至清时,虽然合卺的器用已经发展为多制式、多材质、多形式了,但葫芦与大婚文化的连接依旧深邃

另一方面,秦汉至晋唐,葫芦亦很贴近于天道、神仙等意象,与道家、仙人、医者结下不解之缘。

八仙中铁拐李以葫芦作为法器、灵丹妙药多以宝葫芦盛放、古时医者总是药葫芦不离身……道家甚至将修为的至高境界称为“壶天”,陆游曾写下“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李白亦有“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之句,真可谓壶中可见大千世界,这为葫芦的吉祥寓意埋下了很深厚的文化与哲学土壤。

经过了原始崇拜、宗教哲学侵染、世俗化发展,至明清,葫芦的象征意象日益丰满,渐渐囊括于福、禄、寿、喜、财的“五福”当中,葫芦艺术则呈现出爆炸式的百花齐放,其造型、纹饰被广泛应用到服饰、陶瓷器、木竹器、玉石器等各个范畴,宫廷府苑、文人士子还是平民百姓阶层均喜闻乐见。

▲清乾隆 炉钧釉葫芦式双连鼻烟壶

清 乾隆款匏制八仙图葫芦式瓶

清 光绪明黄色葫芦团寿字冰梅纹暗花缎(详见下图)

清 乾隆满纳黄地八宝团寿纹葫芦式荷包

清晚期 端石雕葫芦长方砚

清 银镀金烧蓝葫芦形帐钩

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可见至清时葫芦艺术的百花齐放

原标题:《大年初一谈“福禄”:葫芦与中华吉祥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