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口音背后的身份焦虑:融入他人的社会,不如做更好的自己
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她早年在美国读博,需要做助教。由于学生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觉得压力很大,所以当时特别想练一口纯正的美音,让学生觉得自己也是美国人。
我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外国人学中文,一个学得好,一个学得不好,他们在街上碰到一个老爷爷,于是上去问路。中文不好的那个人吞吞吐吐地说“老头儿”,老爷爷一看是个外国人,就没计较,大大方方地指了路。中文学得好的那个人,不知道“老头儿”这个称谓有贬义,非常流利地称老人为“老头儿”,结果那位老爷爷很恼火,故意指了个错误的方向。
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学习语言时需要了解词语的褒贬义,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需要对自己已经掌握的语用知识和文化常识有一个客观的判断。“老头儿”这个词,一个初学者不清楚,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个中文十分流利甚至操着京腔的人,用错了一般不容易被原谅。从这个角度说,表里如一的言行,可以让别人对你的身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在中国,我们接触外籍亚裔的机会似乎不多,但在英国,有很多从小在当地长大的亚洲人。我们站在一起,肤色一样,但说话的措辞、表情和肢体语言非常不同。对我来说,模仿英式口音,就像刻意要把自己变成他们中的一员,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每每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我都希望别人看到,这是一个有跨文化体验的外国人的想法,而不是一个英国华裔的想法。
英国伦敦 东方IC 图口音,代表的是身份。在剑桥,我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听到了新西兰口音、韩国口音、新加坡口音、希腊口音、印度口音、意大利口音、伊朗口音等等。口音是每个人言行举止的一部分,不仅不是一个问题,而且后来再遇到有新西兰口音的人,会让我想起自己的新西兰朋友,觉得很亲切。
学英语的时候,推崇英音或美音,很多时候是出于对其社会地位的崇拜,或对某种身份的渴望,而不是对口音本身的认知。在美国,有学者调查了37个外国留学生,其中62%表示自己学英语的目标是说一口纯正的美音,但有趣的是,只有29%能够真正辨别出哪些才是所谓纯正的美音。在中国,也有研究表明,自认为喜爱美音的学生,他们发音中具有英音特点的词远远超过美音词汇的数量,而自认为偏好英音的学生,口语中也有三分之一的词具有美音特点。
追求自己喜欢的口音和身份,大概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根据口音断章取义地评价他人的身份,就是歧视了。曾经有一个实验:两组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听同一段讲座录音,录音播放之前,一组学生被告知这是一位白人老师的讲座,另一组被告知主讲人是一位亚裔老师。结果,听完一模一样的录音,学生认为亚裔老师带着浓重的外国口音。这说明,对种族和社会地位持有的偏见,已经让人很难对口音本身做出客观的判断。
在国内,类似的偏见似乎已经不知不觉地嵌入了人们的英语学习观。中国学生对于口音纯正的老师往往特别推崇。中国老师在评价学生的英语演讲时,对不影响表意的单个语音错误也经常会过分挑剔。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学英语就要学最纯正地道的。这不无道理。但当口音和身份根本无法剥离的时候,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在雇佣外教时,选择标准除了口音甚至还有肤色,这是赤裸裸的歧视。在公立学校,对纯正口音的推崇,让海外经历丰富的学生优势大增,和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成绩似乎受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的影响更大,而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身份的焦虑。
不可否认,口音的确是一种资本。但我也觉得,其实只要做到言之有物,能表达有趣的想法,不管口音是否标准,都会有人愿意跟你交流。有趣的想法可以通过积累而获得,但口音经常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没有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改变口音,意味着改变自己这个人,不仅痛苦,而且对于语言天赋平平的人来说,几乎不可能。至于融入英国社会,回想起来,我在那个国家获得的认可,基本和口音无关;而那些本不可能获得的机会,也大不会因口音的改变而得到。
刚到英国的时候,我听不懂印巴口音,觉得那是印巴同学英语不标准。但后来,看到世界各国的同学都能和他们顺畅地交流,才意识到,这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口音各异,是因为人们背景不同;有一些不同,只因不合乎我们提倡的标准,就被定义为一种缺陷。
很多人习惯把所谓标准的英音和美音当作完美的典范,把自己带地方口音的英语看成一种缺陷。但事实上,所谓标准口音和其他口音,都只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学习一门外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能,就算学不会地道的口音,也还可以在其它更重要的方面有所突破。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公民,虽然在全球化的今天占尽优势,但其外语能力的匮乏也是让人忧心的问题。只会说一门语言的人,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包容程度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般也比较有限。
不同的生活境遇,赋予每个人不同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并不擅长引导每个人去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势,而是喜欢提供一种标准的范式,让所有人按照这个标准去审查和修正自己,而且还潜移默化地让人相信,达到这些标准,是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
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方式有很多,学习外语的好处也有很多,比如它能够扩展人的活动范围,增加生活的可能性,它还能让人了解地球另外一边的人具有什么视角、使用什么概念,让人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欣赏到一些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然后更好地和这个世界互动,并成为它的一部分。至于口音,它顶多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而已,因为学一门外语,终究不是为了变成别人,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E.Carrie. 2016.‘British is professional,American is urban’:Attitudes towards English Reference Accents in Spa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21.
2.J.Scales,A.Wennerstrom,D.Richard,& S-H.Wu.2006.Language Learners’Perceptions of Accent.TESOL Quarterly 40(4):715-738.
3.周榕、陈国华,2008,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英语态度偏好于实际口音特点研究,《现代外语》31(1):49-57。
4.S.Lindemann,& N.Subtirelu.2013.Reliably Biased:The Role of Listener Expectation in the Perception of Second Language Speech.Language Learning 63(3):567-594.
5.文秋芳、刘相东、金利民,2005,中外评委对大学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的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5):337-342。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