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人类把爱倾注到动物身上时,他一定经历了一段痛苦
近来,《金刚:骷髅岛》、《一条狗的使命》等与动物相关的电影在院线热映,从《导盲犬小Q》到《一条狗的使命》、从《精灵鼠小弟》到《疯狂动物城》,动物题材的电影似乎一直十分卖座。不过电影中的“动物世界”实际上展现的都是人的世界,就像《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那句“看起来是几何问题,实际上是函数问题”,关于动物的电影、书籍从来都不那么简单。那么,关于动物的文学作品有哪些?这些作品里的动物又呈现什么样的形象和隐喻?
《狼图腾》电影剧照古代狼与现代狼
第一种常见的动物是狼,有趣的是狼从古代到今天的形象经历过巨大反转。中国古籍中,狼向来以贪婪、狡诈、凶狠的形象出现,成语如“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杯盘狼藉”等,都与积极向上毫不相干。
收录于明代马中锡《东田集》的《中山狼传》就为世人讲述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墨家学者东郭先生讲求墨家的“兼爱”,他在前往北方中山谋官的途中救了一只受伤的狼,但是狼却想吃了东郭先生。文末,作者借老者之口说出:“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从井以救人,解衣以活友,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类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清代蒲松龄在《狼三则》中表现狼的贪婪、狡猾、爪牙锐利的形象,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第二则,两狼一前一后,一只麻痹屠夫,“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只伺机从后偷袭,结果被屠夫杀死。蒲松龄最后感叹:“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有趣的是,到了现代社会,狼的形象似乎有所反转。小说《狼图腾》让狼的文学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变,书中对“狼性”的描写颠覆之前对狼的评价。书中将“狼性”隐喻为远古时期祖先面对自然挑战的群策群力,面对生存考验的合作共赢。“狼性”还表现在特定社会环境里争取自由、抵御强敌的战斗精神。作者姜戎在书中充满感情地写道:“人最终可以灭绝狼,可是世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蒙古草原狼刚强不屈的意志和性格。”在《狼图腾》之后,一系列关于“狼”文化的作品横空出世,狼的正面形象开始被人们接受。
《一条狗的使命》电影剧照中国狗与外国狗
与狼恰恰相反,不论中外,狗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人类伙伴的形象出现。同时,用狼喻指“人”的作品少,用狗来喻直“人”的作品相对较多。这种地位的天壤之别可能因为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早在4万至1.5万年前,人类已经把狗驯化。
《聊斋志异》中有则故事题为《义犬》,某人的父亲因事被拘禁狱中,儿子凑齐百两银子,准备到郡里托人情。一路上自家养的狗不断地阻挡去路,他一时生气就追打,到了地方才发现丢了银子,回头找时,“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
到了现代文学中,新时代作家依然传承这种对狗的评价。张贤亮的经典之作《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就细致描写人与狗之间的感情,狗成了老汉与社会连接的唯一纽带,村里因节粮而除狗,在动荡年代,狗的命运隐喻着人的命运。小说写道:“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在他的同类中寻求到友谊与关怀,而要把他的爱倾注到一条四足动物的身上时,他一定是经历了一段难言的痛苦和正在苦熬着不能忍受的孤独。”
有反转或许才能出佳作,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某种程度上是对“狗”隐喻的一种反转。小说中表现文明世界的狗在主人逼迫下回到野蛮的状态,以狗来暗喻人,最终展现人的世界。小说中的那只狗“探测着自己天性中最深邃的角落,探测着天性中比自己的生命更深的部分,那些在时间的孕育之初就存在的部分”。看似谈狗,实际言人。
《金刚:骷髅岛》电影剧照其他动物
除了狼与狗有成系列的作品,还有各类动物散见着涌现经典,最终都是影射现实的一种手法。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虽然他还像人一样有着理智与情感,但是外形上的差异将他与社会完全隔绝开,最终只能走向死亡。在现实中,甲虫的巨大躯壳下包着无害的躯体,内心善良甚至软弱,外表却让人厌恶,最终被世人所抛弃与格里高尔的经历何其相似。读完小说,更让我们感慨的,是现实生活中,类似“甲虫”的人物不只格里高尔,人与人之间的孤独、陌生以及相互竞争、彼此倾轧与猜忌,只需通过一只甲虫就能淋漓尽致地展现。
与此类似,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戏剧《毛猿》描述一艘远洋轮船上的司炉扬克,社会环境使他陷入困境,自信心不断遭受打击。他尝试接近他人,却被视为怪物,最终只能与动物园里的大猩猩交朋友,结果死在它的大力拥抱中。尤金无奈道:“他像一堆肉,瘫在地板上,死去。猴子们发出一片吱吱哇哇的哀鸣。也许,最顶事的,毕竟还是毛猿吧。”
另一部描绘动物实际指向人的经典名篇当数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在这个动物农场之中,猪一改以往我们对它“愚蠢、贪吃、嗜睡”的认知,而是成为农场中的理论引导者,订立“七诫”,将理论体系书面化。理想主义的公猪雪球和实干家风范的公猪拿破仑关于权力与武装的争斗让每一个人类读者似曾相识。
古今中外的影视、文学作品,甚至扩大范围来看,各类艺术作品中,以动物为主线进行创作的作品屡见不鲜,作者借此表达情感,又不着痕迹。读者也常常能找到与作者、作品的共鸣,这种共鸣其来何自,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