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风调雨顺,河清海晏:我们的水|能流物复
节日是欢庆的时候。但不妨着眼于长远的日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疫情尚未过去,如何维系当下的生活环境,使其能够抵抗未知的风险,是线上线下团聚、吃饭穿衣之时,心里会冒出的一丝忧虑。为此,我们在春节期间,推出“能流物复”系列,即从能源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维度,我们来一起省察自身的吃喝玩乐,如何低碳、韧性、可持续地生活,如何才能进入更安全的未来,并思考自身在城市运转中力所能及的担当。四位作者给出了九个议题,上篇说到食物,本文聚焦于水。
祝大家春节快乐。欢迎文后留言,写下您的任何想法或建议。
虽然研究兴趣已改变,但作为一个持续多年的水环境化学专业研究者,我未曾料到,会用这样一句话作为本文开篇——一切水问题,无外乎:①水少了;②水多了;③水脏了。这句话没有门槛,通俗易懂,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水的一切担心。
我所在的重庆是个好地方,有大江大河大山川。长江嘉陵江之外,还有数十条次级河流,如同脉络,把整个大重庆连缀起来。不过,哪个地方又不是如此呢?或是地面之上的江河湖库,又或是隐于地表之下的地下水,人类聚居之地总要依附于水,以水为脉。早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管子·乘马·立国》就已列明,“凡立国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讲的正是建造城市之前选址,需要趋利避害,兼顾取水便利和洪水防范。
2021年7月,嘉陵江北碚段洪水过境。谷剑飞 图
城与水的关系,且以重庆城为例。渝中半岛的老重庆城,有上下半城之分。重庆成为“网红”城市后,有个段子也许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人在上半城,按照手机定位打了辆滴滴车,车到了,却停在下半城,相距也就几十层楼高。上半城与长江嘉陵江相距远,“远”其实不准确,应是落差高,爬梯坎要走断腿。下半城则反之,临江铺展——说是临江,其实长期与水相伴,绝大部分片区基本能保证洪水过境时安然无恙。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人人都知道,解放碑是重庆CBD,但七八十年前并非如此——当时重庆城的繁华之地在下半城,除了凭借两江之便货运经商之外,“用水”也是重要原因。1930年代第一座自来水厂建成之前,重庆城的水全靠挑夫从江边爬坡上坎担水送水。据说,抗战爆发前,有两万人以挑水为生。徐悲鸿先生的《巴人汲水图》正是明证。下半城的水5分钱一桶挨家挨户送,上半城按照花费的脚力则要翻数倍乃至十倍,不知多富的人家才住得起!有了自来水供应之后,重庆城的中心才逐渐上移。
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储水设施打枪坝水塔旧照。图片来自网络。
今时今日,城市和农村大部分地区(据水利部最新数据,2021年全年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打开水龙头,安全可靠的水就自动流出。因习以为常,人们认为这自然而然。可是,如前所述,自来水的引入和普及,只短短数十年,即便有了当前供水基础设施,是否真能确保供水安全无虞、持续不断?这是城乡生活供水所要考虑的水量和水质问题。另一方面,多水而洪涝、少水而干旱,水脏则污染,这是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领域需考虑的问题。
水塔选址打枪坝,位于渝中半岛制高点,靠重力为服务片区供水。图片来自网络。
先看供水方面的“水少了”。以首都北京为例,“以水定城”的方针,出现在北京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前,“水资源承载力”是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乃至众多北方城市的瓶颈。即便已有南水北调的滋润,“北京2035”总体规划,依然明确列出“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资源供应量作为北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决定因素。深圳是新城市,走在科技现代化前列,该市在2021年12月向全体市民发布节水倡议,列明“深圳境内没有大江大河,全市90%以上的饮用水从东江引入。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干旱,深圳用水量却明显增长,今冬明春供水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据此提出5条节水倡议。两个城市都给我们敲响了“自来水并非源源不断,大城市供水并非安全无虞”的警钟。
再看水文意义上的“水多了”,也就是洪涝。重庆每年几次洪水,总是如期而至。许多时候,洪水因上游强降雨导致,重庆天晴高温一滴雨都没下,大太阳明晃晃却看到大河小河都涨水。古镇磁器口屡屡被淹,朝天门的门洞有时甚至完全淹没,穿楼而过的轻轨更给人们带来水上列车的视觉冲击。损失肯定有,但作为两江交汇之地的重庆,对洪水有充分预期,沿江地带常见最高水位线的标度以及洪水逃生路线。洪水预警之后,商家快速撤离,已成常规;紧要位置安排人看守示警,以确保围观市民的安全。应对洪水的安之若素,在于“预料之中”,这正是在多年与水共存中积累的智慧和塑造的韧性。
重庆洪峰过境,轻轨二号线成为“水上列车”,下方街道和沿街门面全部被淹。 图片来自网络。
重庆洪峰过境,轻轨二号线成为“水上列车”。图片来自网络。
而2021年河南山西陕西多地的洪水巨灾,却完全不同。对北方地区而言,这样的洪水急遽突发。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市民,出乎意料,毫无预警,全无准备,终至巨大损失。同样在2021年7月,克拉玛依沙漠也遭遇创纪录洪水,数百平方公里全被水淹。这样的事件,从前闻所未闻,但并不能说以后不会再有。近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地频频遭遇“出乎意料”的极端事件暴击。不确定性如此巨大,增强韧性做好准备是唯一应对之道。
风调雨顺,河清海晏,是人民与国家最美好的愿望,自古至今,莫不如是。年末岁尾,在祈盼新一年吉祥平顺的同时,也需警醒,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当下,虽不敢说有任何万全之策,但“有备无患”才是稳妥务实之道。居安思危说起来平淡,可在苦难与磨折中摸爬滚打之后,从各个方面为不确定的未来加以预备,才不辜负这样的艰辛与伤痕。
张飞古道旁的嘉陵江水位标记。
平静秀美如碧玉的嘉陵江。
市政厅栏目“与洪共存”系列及“韧性智慧”系列就城市防洪及韧性提升,汇集了诸多经验、方法及案例。不久前,“7·20”郑州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全文公布,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得到国务院原则同意。如前文所列,城市建设对水患的规避,在乎防患于未然,自上而下规划先行。个人能做的努力有限,无非是掌握洪灾发生时的逃生路线,获取基本常识并积累应对技能。确保居民“安居乐业”,是城市的本分。如若不然,总会出现用脚投票的情况。以美国为例,在野火、高温、干旱灾害的影响下,气候移民已然出现。
腊月二十八,我去重庆近郊乡下吃了第一场春酒,也就是团年饭。乡村比城市的节日气氛更浓,田野处处可见春天,毕竟新春残腊相催,再过一两天就是新春,再过四五天就到“立春”节气。去乡下,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田野里走一走踩一踩泥土接地气。
重庆近郊乡间,堰塘中溢出的水缓缓流过,滋润菜圃。
重庆近郊乡间,菜圃里水渠中的水清浅洁净,有小鱼虾和田螺。
乡村生活简单,一眼井水质和口感都好,虽有自来水接入,但日常生活都从井中汲水。说水质好,也并没有做过检测。不过,几十年都喝井水的两位老人家都身体康健,接近100岁寿终。但门前的堰塘,却没有这么好运。
过去水质好,有鱼有虾,周边居民在塘里淘米洗菜。又因许多原因,无外乎生活污水汇入、洗衣粉洗洁精大量使用、一家小加工厂排放等影响,导致水受污染。人们只从塘中取水浇田,自家有水井的寥寥无几。好在,每家都已接入自来水。
乡村小院竹丛环绕,院内有一眼井,门前是一方堰塘。最近几年“大薸”密密麻麻增生不断,影响堰塘的美观和功用。
乡村堰塘水面挤满了“大薸”
几年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堰塘进行了清淤整治,给村民带来极大便利。只是“大薸”令人头疼,它们生长快速,很快把水面铺满。早几年,我并没见过“大薸”,单株看上去非常美丽。我不知它是被作为景观浮水植物有意引入,又或是偶然原因带入,竟比久有恶名的外来物种水葫芦还要凶猛。不止是乡下池塘,连我校景观湖也深受其苦,拉网式打捞多次才基本消灭。乡村缺乏打捞设备,也没人组织,导致池塘水面美感全无,池塘功能严重受损,颇为遗憾。
堰塘地势高,水从旁侧预留的水孔流出,成为一条缓缓蜿蜒的小溪,滋润着很大一片菜地和荒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力强大,而污水处理中的“人工湿地”技术,正是对自然自净力的强化。浅浅溪流蜿蜒流过,与空气接触机会增加,溶解氧有助于水质净化。土壤、植物根系,动物微生物,对水中污染物或吸附或分解,都可助力水质净化。就连我抱怨的大薸,也无形中发挥着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的作用。如果您留意,会在许多城市水体中发现“生态浮岛”,既是点缀的景观,也营造了多样化的动植物栖息地,同时净化水质。当然,必须定时对浮水植物收割打捞并妥善处理,否则富集于植株中的污染物又在植物凋谢后释出到水中,循环往复。自然之中并无任何一样东西全无用处。如果经检测,水中无重金属离子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只是富营养化的“肥水”,用生态浮床种植蔬菜花卉等食用观赏植物,更是一举两得。
城市河道中的植物浮床,美人蕉水质净化能力强大。 图片来自网络。
农村有广阔的土地和强大的生态自净功能,只是现今农村生活方式已然变化,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更有缺乏监管的污染性小工厂小作坊,都对农村土壤和水质安全产生影响。环境保护是老生常谈,但我还是要呼吁一下,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引导和支持农业生态化转型,事关每个人。
我前几年带学生到重庆长寿一家农园实习。农园全用生态农法种植水稻蔬果,千亩稻田茁壮青葱,池塘水渠自成系统,农舍三三两两散布其中,农民躬身劳作,不慌不忙,一派世外桃源景象。洁净的水和土壤,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最宝贵的资源,仅凭一家一户之力难以达成,引入专业力量规模化组织经营,对农民生产生活加以引导支持,是可供探索的路径。我颇为期待这样的场景能成为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未来。
重庆长寿清迈农园的传统生态农法稻田。
对城市居民而言,除了节约用水之外,日常生活中能付出的努力有限。自来水的每一滴水,都是由水源地取水,送至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再经由多级泵站输配水送到每家每户。这一流程,有相当大的能耗物耗。专业使然,我爱惜水近乎吝啬。比如,浴缸太浪费水了,所以必须用淋浴;洗碗剂有污染且费水,必须先用厨房纸把餐具油污擦净,再直接用少量热水洗碗;洗菜的水,都端去浇我养的植物。我家在三楼,有个不小的户外平台,搬来住之前垒了一长条种植池,填入了两车土,尽管只有一半区域光照良好,但也能种出不少植物,有蔷薇桂花,两株产量颇丰的葡萄,两株从护栏翻转到外面低垂如瀑布的金银花,盛花期蜂来蝶至,芬芳喜人。这条花池,和这些植物,十年以来,接纳了不知多少我端给它们的淘米洗菜水。
花池让我有幸与土壤建立了联系,让家中一部分用过的水,不必作为“废物”汇入下水道为污水处理厂增大负担,反而成为浇灌植物的资源。但城市如此之大,能与土壤建立联系的机会少之又少。淘米洗菜之后不那么“脏”的水(专业称作“中水”),如何对待?以居住小区为单位的分散化中水回用技术,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推广。设想小区中数百个乃至数千个家庭日常生活产生的“中水”,被便捷高效地收集用于小区绿化、道路清洁和水景,社会和经济效益可观。
如前文所列,深圳向全体市民发布节约用水倡议书,缺水压力之下,充分利用水,既是城市用水的低碳之道,又是城市水资源不足的破解之道。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实践,给我们许多启发。无论鹿特丹的水广场,还是哥本哈根的雨水街道,都在缓解暴雨洪水威胁同时,把雨水储备起来作为水资源。
2010年除夕,云南宁蒗县持续几个月旱季景象。
2010年除夕,我从丽江去泸沽湖,乘车路过海拔2600米的宁蒗县。丽江坝子安适富足,泸沽湖水清波碧,而又称“小凉山”的宁蒗县全然不同。已连续几个月不下雨,土地和陡峭松散的山坡一片干旱。老乡们背着塑料水桶,到河谷的最底下取水,河谷中的水流只有细细一条。
2010年除夕,云南宁蒗县持续几个月旱季景象。
从车窗向外看,还看到几处山火冒烟,司机见怪不怪,我猜想,那可能是“刀耕火种”的习惯,火烧整理出来土地,只等一场雨落下后种下玉米和土豆。此情此景,让我深刻体会到“水少了”的艰辛。
所以,以安全和清洁的供水作为民生工程,必须补齐若干偏远农村地区缺水的短板。这几年,我偶尔留意查看宁蒗县的动态,发现经由引调水工程投入、山区生态移民搬迁、水库建设等举措,干旱缺水问题已有显著缓解。今天又是除夕,真心希望12年前偶遇的宁蒗山区同胞们有充足的清洁的水,他们也肯定会比我更爱惜每一滴水。
能流物复系列:
篇③ 华服与布衣:我们的衣服与铺盖
篇④ 何以冬暖,何以夏凉,何以炊烟袅袅饭菜香:我们的耗能
篇⑤ 肥水归田,废物利用:日常生活的物质循环
篇⑥ 出入平安,车马去闲闲:日常出行
篇⑦ 要长长久久,不可用后即弃:快消品与耐用品
篇⑧ 在山间,在水畔,在元宇宙之中:我们的玩乐
篇⑨非分之需,克制之法:总结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