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城记忆 | 兜兜转转迎新年,走近九曲桥畔湖心亭
原创 毛宗根 上海城建档案
金牛渐远瑞虎跳
国泰民安祈福时
九曲桥畔湖心亭
兜兜转转迎吉祥
新春已至,“虎”味正浓,“上海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号全体同仁预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阖家团圆。新年伊始,去城隍庙荷花池九曲桥上走一走是不少上海人的传统节目,位于桥上的湖心亭茶楼也因此成为这座城市的吉祥记忆。
1885年时的湖心亭
九曲桥湖心亭茶楼四面临水,曲桥相通,亭下池内,鱼影可鉴。湖心亭入口在亭身北侧,与豫园主入口隔池相望。九曲桥凌驾于放生池之上,蜿蜒经过湖心亭入口,通向豫园门前。
曲折形的平桥,是中国园林中所特有,不论三折、五折、七折、九折,通称“九曲桥”。其作用不在于便利交通,而是要延长游览行程和时间,以扩大空间感,在曲折中变换游览者的视觉方向,做到“步移景异”。
俯瞰湖心亭&九曲桥
湖心亭茶楼以传统梁柱木结构为主,底层地坪原为花岗石铺地,上部楼层为木搁栅、木楼板。屋面由木桁条、椽子、望板砖及底、盖瓦等构成,其中北部攒尖顶屋面瓦片为粘土筒瓦,下挑檐为小青瓦屋顶。攒尖顶对应的下部空间支撑体系是木结构,由梁、柱、檩条、斗拱铺作等组成承重体系。一层对应的承重柱穿透地面一直延伸到池底,用以支撑整个建筑。整个建筑就由这几根柱架空于碧水之上。湖心亭南部歇山顶建筑为1920年代添建,小青瓦屋顶,下方所对应的空间支撑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湖心亭与九曲桥今景
湖心亭茶楼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原属明代嘉靖年间由四川布政使潘允端所构筑的豫园荷花池中的一景,名曰凫佚亭。潘允端在《豫园记》中写道:“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布业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人集资在凫佚亭旧址上改建成湖心亭,作为布商行人聚会议事之场所。同年八月,文渊阁大理寺卿陆锡熊省亲来到此地,用秀美笔迹写下《湖心亭碑记》一文赞许湖心亭胜景。后人赞其行文酣畅,将通篇文字凿刻于石碑之上,立于湖心亭内。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起湖心亭内开设茶楼,为上海最早的茶楼,起名“也是轩”。到清末宣统年间,因茶楼主人赌博输钱,将茶楼盘给了商人刘慎康。刘深谙生意之道,将茶楼改作“宛在轩”。由于“宛在轩”三字用吴语方言读来颇为拗口,一般民众仍称它为湖心亭。
晚清旧影
1924年8月15日中元节,城隍庙照例举行三巡会,人们将城隍老爷抬出去招摇时,城隍庙内却遭受火灾,城隍庙大殿被烧得精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原本木质的九曲桥也在这场大火中被毁,所幸湖心亭无大碍。后来城隍庙大殿重建,刘慎康也重建了钢筋混凝土的九曲桥,又紧贴着湖心亭新建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增加了营业面积120平方米。新加建部分为歇山顶,门窗及栏杆参照原湖心亭样式,构思巧妙,与原建筑融为一体,使整个湖心亭更显得秀丽壮观。
1947年版《上海行号路图录》中的湖心亭、九曲桥及周边环境
1950年代的湖心亭
湖心亭茶楼抗战时期一度停业,解放初期改造为合营,仍然以茶楼为经营特色。茶楼文革期间破旧不堪。十年动乱结束后,湖心亭恢复经营,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次修缮,整修如新,焕发了青春,成了游客小憩观景的最佳场所。
1981年版《上海导游图》中的湖心亭及周边环境
悠久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文景观、独特的品茗环境、浓厚的茶文化气息以及富有人情的待客之道,使湖心亭茶楼成为上海茶楼之最,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曾接待过不少外国元首政要。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畅游老城隍庙时,上海市政府就特地安排她在湖心亭小坐,在时任市委书记江泽民的伴同下,女王品尝了龙井新茶及由绿波廊送来的精美点心,还听了著名评弹演员石文磊演唱的开篇《湖心亭阵阵飘香》和堪称江南笛王之称的陆春龄演奏的独奏曲,领略了一番十足的东方情调。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原标题:《申城记忆 | 兜兜转转迎新年!走近九曲桥畔湖心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