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未来可期!每周可生产4~5颗小卫星,这家“星星”工厂厉害了

2022-01-30 10: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任长胜 中国航天报

在智能新时代,各国资源开发的焦点瞄准了空间,空间资源的地位逐日攀升,广袤美丽的空间也随之变得热闹而拥挤。

人类仰望夜空,看到的将不仅是漫天闪耀的恒星,还将有数量众多的卫星。国外如“星链”“一网”等星座项目,目标建立覆盖全球的低轨卫星网络,主要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目前已完成数千颗卫星发射。

近年来,中国的星座建设项目蓬勃发展,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企业通过“鸿雁”“虹云”等项目拉开星座建设序幕,多家国内民营航天公司也纷纷宣布物联网星座等造星计划。

2021年4月以来,随着新组建的大型央企——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落户雄安,我国星座建设工作全面加速开展。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中国星”出现在广袤的夜空。

向天上撒星星,需要瞄得准,需要力气大,更需要星星多。

2019年以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启动天津卫星柔性智造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已全面建成,一座高水准的“星星”工厂已然矗立在五院天津航天产业基地内。

天津滨海的“柔性、智能”卫星生产线

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等要求为指引,五院加速天津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下,一座集“天时、地利、人和”特点于一身的卫星柔性智造中心应运而生。

“卫星柔性智造中心”由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抓总建设,充分融合了五院丰富的宇航产品研制经验基础,具有“柔性”“智能”“系统”等显著特点。

“柔性”,体现了对生产对象的良好适应性,如果把卫星比作汽车,线上既可以生产小尺寸的经济型轿车,又可以生产大尺寸的豪华轿车,在设计指标包络范围内均可以上线生产。

“智能”,项目充分应用了五院宇航智造工程的“数字化、信息化”成果,具备智能制造的典型特点,将改变传统宇航产品“人工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

此外,五院坚持“系统”观念,以卫星柔性智造中心为牵引,同步开展多个模块生产线及关键单机生产线产能建设,协同各供应链单位同步提升研制能力,实现全链条智能制造,支撑星座产业链健康发展。

据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项目计划经理张海江介绍,在天津卫星生产线上,高效物流、自动装配、一体测试、自动试验等多项智能制造成果实现应用,可大大提升人员、设备、场地等资源应用效率,系统提升卫星研制能力。

实地探访生产线厂区,近4000平方米洁净生产区域宽敞明亮,13个生产站点依次布局,物流、装配、测试、试验等工艺设备运转顺畅。目前,已经通过验证星对卫星生产流程进行验证,平均每1~2天可以完成一个站点的生产任务。后续,按照节拍化模式运行,在量产阶段预计可以实现每周出厂4~5颗小卫星,年产能可达200颗以上。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默片里呈现了工业革命时期流水线的作业模式,我们生产线按照‘脉动式’节拍化生产,在传统流水线基础上进行自动化升级,星线协同设计,人机协同操作,生产阶段可以实现最优节拍,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张海江说。

以建设卫星制造行业的“黑灯工厂”为目标,“智能管控中心”——整个生产系统的控制中枢被部署在了生产线上。它就像大脑一样,对生产线任务计划执行情况、质量数据情况以及各模块、单机等配套供应链情况进行实时管控,确保对整体生产流程及各环节实现“协同、穿透”式管理。

针对生产线现场工作,管控系统可结合任务要求,自动指挥现场物流AGV、装配机器人等启动工作,自动发布数字工艺进行操作指导,现场人员重点开展关键环节确认及异常问题处置。通过人机协作技术应用,有效降低现场人员工作强度,通过一致的生产过程及稳定的工艺设备,确保卫星在生产线全流程质量可靠、过程可控。

狠抓三高,持续降本

卫星具有”高质量“的本质要求,但在生产线高效率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效益,确保可持续,必须着力优化压缩过程成本,以实现更高的性价比。张海江介绍,以五院卫星柔性智造中心为牵引,对于后续卫星批量研制任务,五院在卫星设计、物料选型、管理模式等方面做优化、想办法,积极试点,推动实现降本增效。

卫星设计方面,按照星线协同理念,结合生产线接口及运行模式需要,强化面向批产的卫星设计,实现卫星模块化设计制造与高效集成。虽然上线卫星外形不同,功能多样,但是按照设计规范进行优化,全面做好卫星平台公用化、功能模块集成化,典型单机产品化等工作,充分适应各类任务需求,在设计包络范围内进行优化,最大程度统一接口形式及生产模式,确保适应上线生产需要。

物料选型方面,研究采用专用的选型标准,同类物料最大可能实现统型,大幅压缩器件种类。同时,各类物料的质量保证要求实现动态优化,不搞“一刀切”。与卫星健康紧密相关“心脏级”器件,严格质量要求;对于采用冗余设计的部分器件,优化质量等级要求,甚至可以选择工业级器件。此外,部分需求量大的物料采用组批采购、按需交付,发挥规模效应,有效降低成本。

管理模式方面,面向批产任务需要,积极研究适应批产任务的流程与方法。从基于模型的数字化设计、到开放包容的模块化配套、再到柔性智能的自动化集成,以天津柔性智造中心为牵引,五院正在积极构建适应批产的管理模式,实现宇航产业研制模式转型发展,践行航天科技集团“三高”要求,确保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五院天津柔性智造中心已经启动试生产工作,厂房宽敞明亮,设备运行有序,团队信心满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星星”们将源源不断地生产下线,运往点亮它们的发射场,助力“中国星座”完美绽放,闪耀寰宇。

文字/中国航天报记者 任长胜

图片/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原标题:《未来可期!每周可生产4~5颗小卫星,这家“星星”工厂厉害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