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样是七国争霸,为何中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2022-02-02 12: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Mengqi Ren 历史心发现

去年,一则英国北方独立党要求建立自治国家“诺森布里亚”的新闻在国际上引起了重大反响。在世界历史上,中英两国在封建时期都曾有过一个长达数百年的“七国时期”,最后完成统一。同样是由分裂走向大一统,但统一后的两国却在接下来几百上千年的封建时期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进而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走向。本文尝试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换一种角度重新梳理历史来探究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以供参考。

一、中国“七国时代”及其后走向

公元前476年,伴随着春秋时代结束,中国历史迎来了新的一页,走进了封建社会,战国时代开始。公元前453年,联手端掉“六卿”中实力最强的智家的赵、魏、韩三家索性对晋国来了个“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格局。公元前356年,地处西陲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提升国力,迈进了大国的门槛。公元前344年,对称霸中原急不可耐的魏惠王通过逢泽会盟短暂地坐上了中原霸主地位。公元343年,孙膑率领的齐军在马陵击败魏将庞涓,将魏国打回二流强国的原形。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国,战国的走向已一锤定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吹响秦末农民起义号角。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了四年的刘邦终于灭掉项羽,建立西汉。公元8年,外戚王莽又废了那个被称为“孺子”的刘婴,建立新朝。公元23年,新朝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开启三国时代。公元280年,西晋消灭吴国,统一三国。

二、英国“七国时代”及其后走向

公元407年,西罗马驻军撤离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乘虚而入抢地盘。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也迎来了新的一页,进入封建社会。公元500年后,入主英格兰的蛮族逐渐形成了肯特王国、萨塞克斯王国、威塞克斯王国、埃塞克斯王国、诺森布里亚王国、东盎格利亚王国和麦西亚王国七大王国。公元六世纪末,肯特王国首先在英格兰称霸。其后,东盎格利亚王国、麦西亚王国如同走马灯般的登上霸主地位。公元802年,威塞克斯王国国王爱格伯特即位。公元825年,东盎格利亚王国经不住爱格伯特的唆使,摆脱麦西亚王国的控制,被威塞克斯王国抓在手中。同年,“上阵父子兵”的爱格伯特与其子埃塞伍尔夫联手攻下肯特王国,乘势将萨塞克斯王国和埃塞克斯王国变为附庸。接着在艾兰敦战役中击败麦西亚王国军队。公元829年,随着麦西亚王国被爱格伯特彻底攻占及其附庸诺森布里亚王国臣服于威塞克斯王国。英格兰被统一,建立威塞克斯(又称西撒克逊)王朝。

公元839年,爱格伯特逝世。公元841年~公元991年,随着丹麦以及维京海盗的不断入侵,威塞克斯王朝走向衰落。公元1015年,丹麦国王克努特率领维京海盗入侵英格兰。公元1016年,威塞克斯王朝国王埃德蒙二世被刺身亡,威塞克斯王朝灭亡,英格兰被丹麦所统治。公元1042年,“忏悔者”爱德华即位,回光返照的威塞克斯王朝实现复辟。公元1066年,爱德华逝世,表弟“征服者”威廉入侵英格兰,建立诺曼王朝,并通过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温莎王朝将血脉延续至今。

三、为何中英 “七国时代”之后走上不同发展道路?

既然中英两国都经历过“七国时期”并最终实现统一,为何两国接下来几百上千年封建时期里中国频频改朝换代,而英国自“征服者”威廉后王位由同一个血统后代世代相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政治原因

从政治上来说,早在秦国和威塞克斯王国统一六国时,中华与英格兰两地的差异就已种下:在中国,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与英格兰威塞克斯王朝的国王统治有很大不同。秦朝废除了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威塞克斯王朝则更进一步,在国王继承时采用选举原则,由“贤人会议”从王室成员中选举,以确保其能力(战争时期直接影响国家生死存亡)。从而避免了秦朝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却并未明确建立新的制度从而导致宗法不立加速了秦朝灭亡的结局。

此外,秦朝的皇帝制度下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不相属、相互牵制,以皇权为中心。接下来一千多年的封建时期里皇帝通过不断分化、削弱相权(西汉设立中朝分权外朝、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取代三省等)直至明代废除丞相制度来加强皇权。而威塞克斯王朝则是国王与贤人会议共同进行统治,由此已隐约浮现出近代民主的萌芽。接下来的封建时期里经过《大宪章》的签署、孟福尔召集的国会召开,到近代《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改革中获得政治权利,民主一步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2、经济原因

在经济上,西欧与东亚的经济基础不同也促成了中华与英格兰分道扬镳。在西欧,早在罗马帝国时爆发的“三世纪危机”就导致奴隶制下大量奴隶逃亡,进而农村枯竭,城市衰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更是倒退回自然经济状态,封建庄园束缚住了手工业者让其为了领主和庄园的需要生产,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不佳的经济状况也使中央集权难以加强,进而减缓了王室、贵族因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土地兼并(“圈地运动”是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由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开展),由此也降低了王室与农民的矛盾。在东亚,七国进入封建时代后由于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逐渐形成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而后的翻车的改良、《齐民要术》问世、筒车和曲辕犁出现、《农书》和《农政全书》的编写则使精耕细作的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经济也催生了土地兼并,加剧了王朝的内耗矛盾从而使改朝换代一再上演。

3、文化原因

文化上,如果说先秦时期秦国因为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还能证明中华存在尚武传统的话,进入西汉后由于汉武帝“大一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提升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导致中华从此与英格兰拉开了差距。儒家的发展不仅损伤了尚武精神,使中原王朝在与游牧民族的征战中越来越处于下风(北宋“重文轻武”就是很好的例子)。也在王朝走向倾颓时加速了统治阶层的没落,促成了改朝换代。而英格兰乃至西欧则在中世纪中发展出了骑士精神,为抵御外敌做出了贡献,也推动了民主思想的发展(例如《大宪章》的签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体来说,都经历过“七国时代”,上古汉语(周秦两汉时期流行)和英语在语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词类活用(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倒装句都使用普遍(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都比较多(主语、谓语省略,古汉语还能省略介词宾语)。具体到单个词汇的实例上也有相通之处:坐薪悬胆【意为坐卧在柴草上,悬胆尝其味。比喻刻苦自励】和assiduous【由前缀“as”(加强)+词根“sid”(坐)+形容词后缀“uous”(多......的)组成,意为勤勉的】都说明了坐的久坐的住才是勤奋。都有相似语法规范的语言在文化脉络上也就有许多相似之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外,那是方便“大一统”统治的需要)。到了中古汉语(魏晋到唐宋时期流行)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逐渐消失,名词词头兴起(也就意味着省略减少了),古汉语从语言上跟英语就渐行渐远了,中华在文化上跟英格兰分道扬镳也就不足为奇了。

4、地理原因

地理上,东亚的汉地在面对游牧民族时,农牧过渡带的大漠显得苍白无力,这也促使秦始皇修筑长城保障中原免受匈奴侵略。但长城的防御取决于王朝的强盛与否,当曹操统一北方将胡人内迁后,西晋“八王之乱”造成的虚弱使南匈奴等蛮族入主中原,改写了中国历史。而西欧的英伦三岛,在地理上就有海峡的优势将欧洲大陆的势力拒之门外,既能使威塞克斯王朝在被丹麦人灭亡26年后实现复辟,也能使“征服者”威廉定居下来后,英国在面对西班牙“无敌舰队”、荷兰德·勒伊特舰队、法兰西第一帝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时能最终守住国土。

四、英国政局前景分析

既然文章开头讲到英国政局了,经过了这么多对历史的解读。就不妨以目前的形势和历史来对英国政局的未来进行一次预测。

首先,英国重新走向分治的局面可能性比较小,英法“百年战争”促使英国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其后“新航路开辟”前欧洲各国又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英国更是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跟古代王权专制相比而言,代议制民主政体的基础更为稳固,因为决策失误而导致急速衰退的可能性更小。

其次,英国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是单一制国家,在法理上,单一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中央,地方的权力具有中央授权性。只是在其中细分与法国等做比较时才被归类为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也对地方政府有较为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手段:一、财政手段,即拨款控制、借款控制和帐目审查。二、行政手段。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地方政权机构,中央可以剥夺或转移或暂停地方机构的权力,其理由往往是地方机构官员没有履行中央委托给他们的责任。三、立法手段,即对地方立法的控制。四、司法手段。地方政府的职责都由法律、命令规定,对地方政府的越权行为,中央可以剥夺或转移或暂停地方政府的权力。由此可见中央政府控制的严格。

再者,自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就成为世界趋势,即便英国脱欧使欧洲一体化遭遇严重挫折也没能逆转这股潮流和趋势(更不要提2017年50名欧盟政治家发出联名信欢迎苏格兰留欧,以此来警告试图脱欧的其他国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过:“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未来世界仍将继续前进,就像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不断地向外探寻着生存的空间:起初是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因此,向更高一级政权组织形式迈进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是必要的。

五、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英两国封建时期都由“七国时代”实现了统一,却最终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然而,正如彼得·海尔在《在历史中遭遇》中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当源自西欧的新航路开辟将世界由封闭、孤立的状态连成一个整体后,发起自英国的工业革命,将世界带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人类经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礼后,未来也将继续前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为只有当未来人类社会联合起来进步发展后,才不会出现来自地外的外星舰队因为侵略扩张或者贸易惩戒或者其他原因对地球展开类似1840年鸦片战争时英国对中国进行的科技降维式打击。

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

《战国策》

《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

《中国通史》

《在历史中遭遇》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发展》

《大国的兴衰》

原标题:《同样是七国争霸,为何中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