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听完这份歌单,我们就到家了
SPRING
FESTIVAL
亲爱的读者们:
新年好呀!此刻的你们正在做什么?是已经瘫倒在家里的沙发上,开始嗑瓜子儿?还是坐在车厢里,看着窗外倒退的风景?抑或留守在工位,等待几个小时后的“解放”?在这个心情跃动的时刻,我们策划了这份音符跳动的歌单,希望成为你的返乡伴侣,也是我们年前最后的陪伴。
事实上,歌单的灵感来自一位可爱的读者朋友。前段时间,我们在后台看到数条留言,都是语音,逐个打开听,是温柔的女声,以这种方式断断续续地为我们唱了一首歌。听完实在感动又感慨,原来日常的浪漫、积极的分享欲、对我们的依赖和信任,可以这样动听,而我们鼓励读书,推荐观影,差点忘记生活中很重要的另一部分——音乐的力量。
因此,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推荐这份歌单,推荐人并非以往书摘里的名家,而是编辑部成员和我们的同行好朋友,歌曲背后的故事也不如小说里跌宕,而是你我他的普通时光。最终整理下来,这份歌单几乎可以命名为“时代的眼泪”,其中出现了Beyond乐队、邓丽君、陈慧娴;但某种意义上它也很“时髦”,一定能引起很多共鸣,因为其中有对回家的顾盼、对不能回家的遗憾、对童年往事的追怀、对工作琐事的无奈……
如推荐《潇洒走一回》的朋友所说,现在的我们,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何不潇洒走一回”这种话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在听这些歌,还爱听这些歌,还愿意在新春之际把这些歌送给朋友和自己。无论如何,2022年还是有盼头,要勇敢,要自由,要快乐啊!
推荐人:仿生斯派克
“我很小的时候,我爸就成了北漂”
我爸年轻的时候,应该是走在了潮流的最前沿:去电影院看过《霸王别姬》、跟我妈一起创业开游戏机厅、日记里(我偷看的)写满了黑格尔与卡夫卡。并且,追起星来的狂热也完全不输现在的粉丝们,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成了北漂,在他不到30平的出租屋里塞满了Beyond所有的专辑、音乐会现场DVD,甚至还有他们的写真集……
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爸变成了一位老北漂,我长成了一位小北漂。不同的是,我喜欢的歌手每年都要换几茬,而我爸,好像对所有事物的热情都逐渐被一屏屏划过的短视频消磨掉了。直到去年,我们回家的路上,他突然说,同学聚会,得准备一首歌。在他的计划中,这首歌要足以变成他的主打歌,这样每次K歌时就能够以此招牌曲目hold住全场。“那就Beyond的《大地》吧”,他最终定下来这首,双手扶着方向盘非常笃定。
到家,屁股还没坐热乎,我爸就沉浸在自己选中的主打歌里不能自拔,我妈迅速张罗着把小桌子搬到院子里、沏好茶水,我爸蹲坐桌边无心喝茶,握着手机盯着根本不会发音的粤语歌词拙劣地来了两句,然后迅速发出求救信号。我老公,颇有眼力价地在B站搜《大地》粤语发音教程然后双手奉上,我弟,找出来某音乐APP上歌词下标注的罗马音……没过几天,同学聚会,去的路上,我爹尝试着唱了几句,几天努力没有白费、学有所成,“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唏嘘的感慨一年年”唱出来时,牙齿与舌头终于不会相互打架了。
下午,聚会结束,接到我爸时他喷着满嘴的酒气,说大家都喝多了、聚会的第二趴——K歌环节,根本没人提及了。
推荐人:朱皮特
“我几乎没有跟爸妈一起看电影的经历”
我家在晋南的一个小县城。对于年轻的孩子们而言,在没有过多娱乐选项的家乡,寒假回家与朋友相约影院观看每年的贺岁档是我们固定的聚会项目。可对父母那代人来说,一张35块钱(或者更贵)的电影票实在称不上划算,也因此我几乎从来没有过跟爸妈一起去影院看电影的经历。2020年初,那个时候我们还无法想象疫情的严重,哥哥在预售时买好了四张《囧妈》的电影票,计划春节带爸妈去影院感受那些原本只属于年轻人的快乐,也补全一下我们兄妹二人没有跟长辈一起看过电影的遗憾。
可这个小愿望随着影院的停工被按下了“暂停键”,期待的落空与对病毒的恐惧共同汇聚于退票的那个当下。既然哪里都去不了,我们索性在家里的电视机上投屏看电影。在app里挑选了很久后,最终定下看《星际穿越》。我们一家四口窝在摆满零食的沙发里畅游宇宙,那种感觉于我而言是比在影院看贺岁档更丰溢的幸福。
我的返乡bgm就是《星际穿越》当中最经典的那首配乐《Cornfield Chase(原野追逐)》。两分钟左右的旋律,从静默到紧张再到磅礴。当管风琴响起时,玉米地里疾驰的车、漫天的黄沙以及无垠深邃的宇宙全部浮现于脑海,这大概是所有看过《星际穿越》的人重听这一旋律时的感受,然而它之于我却有着诸多其他意义。如果说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是“爱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那么对我来说,音乐也有着这样的魔力。每当这段旋律响起,疫情刚开始的那个春节,我与家人围坐一席有说有笑、跟随荧幕探索宇宙的温暖便涌上心头。有时间的话,今年回家还要跟爸妈一起看电影,去影院更好,在家投屏也不错!
推荐人:巴巴罗萨
“外省人与外籍新娘狠狠地共情了”
我是东北人,每次讲出这句话,大家的反应都很一致,哪怕是上次采访一位台湾作家,听到我的籍贯,他脱口而出的三个字也是“李雪琴”。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搞笑,没有社交牛X症,甚至不太会讲东北话,简单来说,是一个与故乡几乎完全切断了联系的“漂二代”。爸妈下岗带着我来北京闯荡那年是2001年,我5岁,今年是我们家在北京生活的第21年了。
所以说起过年,我努力搜刮也没找到什么热闹非凡的回忆,对此更无仪式感,说不清是漂泊消磨掉了温情,还是距离产生遗忘。我早习惯了没有年味的春节,大多时候是跟着后来也入京的姥姥姥爷三个人过,毕竟小时候家里忙起来,连春联都没人贴的。不过偶尔,我也需要隔着手机屏幕和跟我名字差不多,甚至跟我长得有点像的人打招呼,即使在我的概念里我们根本不认识。(但也有一件因“人少”、“冷清”而变得有趣的事,就是我们家麻将凑够三个人就能打,这种在我看来绝对的“迷惑行为”,不知道你们家里是否也有?)
至于我为什么会选一首林生祥的《日久他乡是故乡》,说起来有点难为情,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就自视“外省人”地与这些“外籍新娘”狠狠地共情了。现在讲这些有卖惨的嫌疑,但是真的,一个无亲无故的普通家庭在北京混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频繁搬家,游走于各种“边缘”地带(后来我还得知自己小时候住过的一个地方就是摇滚青年聚集地“树村”),我从小接触的叔叔阿姨基本都是农民工、小商户,我的发小是他们的孩子,也就是另一些我。我——或者说是我们,儿时散养,读书能读到哪一步随缘,长大后延续父辈的命运在一座不属于自己的大城市里接着拼,面临无家、无乡、无根的困境,该如何自处?
不得不承认,年少不更事时的我,对这一切是有些幽怨的。因为父母的忙碌,我对亲情一直比较疏离,平时不跟亲戚来往,也不太会和长辈、前辈打交道。前两年东北作家走红,我甚至陷入了“没有故乡的人要怎么搞创作?”的迷思。但后来,可能是这种歌吧,也可能是自我再教育和知识习得,让我想开了一点点。所谓异乡人和异乡人的故事,绝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的,是时代性的,于他们,“他乡”有种孤绝的力量,从生命的内里生发出来。
“姊妹班,合作班,互信互爱相救难”,“合作班,连四方,日久他乡是故乡”,永远以“他者”身份自居,永远惴惴不安,永远自知,不把自己按进土地里、按进各式各样的社会标准里,现在的我认为,这就是家乡带给我的东西。
推荐人:余万
“只要戴上耳机,工作就能进行下去”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首歌其实与返乡BGM没有太大关系。不过,每次自驾时习惯了随机播放红心歌单,所以在路上时总会再次听到这首歌,也总会想起多年前安利给我这首歌的那位出租车司机。当时,我刚工作没多久,整个人每天慌慌张张、丢三落四。有一天到公司后才发现我把U盘忘在家里了——U盘里放着前一天拍的照片,照片当天就要美编排版在报纸版面上,报纸当晚就要下印厂——还没等主编开口臭骂,我赶紧打车往家里冲。
没想到出租车里完全是另外一种氛围,音箱中放着邓丽君缓慢的歌声,那一瞬间我感觉到声音确实可以在某个空间中缓缓流淌,并且人也如同沐浴其中。我慢慢平静下来,等到情绪平复以后,我向司机师傅表达谢意。师傅跟我讲说,他并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每天跑出租赚的钱,基本就花在收藏邓丽君的专辑以及稍微改造一下车载音响上。然后他让我打开副驾前的储物箱,从里面的CD中选一张我自己喜欢的播放。我跟他说,现在播放的就很好,并且我还是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日语歌……
如今已经过去了好多年,当我坐在工位上、戴上耳机的那一刻,工作仿佛无论多么繁杂都可以进行下去,也不论其中埋了多少地雷,你知道自己还是会一点一点完成的。或许那位司机师傅此刻也正在外面的某条马路上,继续播放着邓丽君……我俩都“行驶”在各自的道路上,因着某些歌曲的存在成为了我们日常的加持。
推荐人:沈雨潇
“秃顶的大巴司机,车上永远只放一首歌”
一开始我们小区有专门的大巴用来接送学生上学。那时候我刚上初中,瘦小,内向,戴个高度数的眼镜。每次等车前都会把《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攥在手里,以便一上车就迅速沉浸其中。大巴车的师傅有点秃顶,喜欢微笑和沉默,在他的车上永远只放着一首歌,就是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奇幻故事mix复古港风,这种后现代的混搭让我难受,但后来也就渐渐习惯了,每次看累了抬起头,竟也能看到师傅随着单曲循环的旋律颔首或轻扬。
后来,在车上的书换成了《混血王子》和《死亡圣器》,大巴因小区物业纠纷停掉了。初中变成高中,秃顶的陈慧娴变成我们这条619路的公交司机。唯一不变的是《千千阙歌》,从车载音响转移到自带的劣质喇叭,来日总是千千晚星做我寂寞阅读的BGM,做我中学苦闷日子里稳定的旋律。有一天,车上安静了,打起一眼,背影发量惊人,却是换了人间。再打起一眼的时候,我离开这生活八年的小城,竟也已有了十三年。每年我会把哈利·波特从书架上摘下来,连同那些孑然的时光。脑中的BGM好像肌肉记忆,原来真的不是一个人,还有那个朝夕的背影,和他与《千千阙歌》背后,那个我永远都不会知道的隐秘故事。
推荐人:犬可夫斯基
“我剪辑了一个自己家过年的小短片”
大概是2017年12月,我在一位up主的vlog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当时“vlog元年”这个说法还没有出现,但像这位up主一样记录自己生活中美好瞬间的行为的确令我心动不已。于是在那年春节下定决心拿起相机,打算搭配这首音乐剪辑一个自己家过年的小短片。当时拍了许多素材,比如表妹扶着姥姥往饭店缓慢地行走、我神经病似的在一个土堆到另一个土堆之间跑来跑去、孩子们吃完饭兴奋地在姥姥家楼梯上比赛谁最快跑上去……
在这些素材背后,是当时的我还无法理解与介入的那些家庭纷争。比如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姥姥家后,我们便被安排去卧室玩耍,而大人们则在客厅商量年后即将80岁的姥姥该跟哪个女儿一起生活。我想,当时的场景一定像极了电影《吉祥如意》里大家商量王吉祥去处的画面。但大人们的争执和无助都没有被我录入那年的视频素材中,只是后来一听到这首歌,想到那年自己剪辑的那个小视频,还是会感受到那些潜藏于家庭祥和与快乐画面之下的暗流涌动。
推荐人:星冰乐
“现在的我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这种话了”
据我妈说,学龄前的我最喜欢的歌就是《潇洒走一回》,整天在家对着VCD深情演唱,我自己对此毫无印象,但毕竟人微(身高可能不足1米2?)言轻,只能默默接受这首以“嘿——吼”开场的歌曲是我幼儿之歌的现实。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手拿话筒,穿着秋衣,唱出“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天哪,当时的我真的知道歌词是什么意思吗?而现在的我,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何不潇洒走一回”这种话了,面对社会,面对生活,即使不算每时每刻小心翼翼,也不可能有不顾后果不顾明天的率性洒脱。
亲爱的朋友啊,如果你此刻正在旅途中,送给你这首《潇洒走一回》,让我们远离社畜的身份7、8天,拥抱小时候的那份无忧无虑无法无天吧!
ps:现在再看歌词,确实很有年代感,90年代,经济大潮,人人都有“潇洒走一回”的心气,而我打开搜索引擎,呆呆看着2021年十大热门歌曲列表,一首没听过不说,也发现似乎很难再有能引发集体共鸣的歌了……
推荐人:把噗
“方言的歌词,给人‘低俗’的快乐”
要选一首还乡歌曲,对我来说除了《慈城公园交谊舞》,可能不会有更好的选择。去年年末,当我打开网易云音乐推送的年终总结,惊讶发现年度十佳都被还潮霸占,才意识到去年一整年我是听了多久还潮的歌。作为宁波人,我为家乡能诞生这样的歌者感到自豪。
这首《慈城公园交谊舞》与我没有太多私人关系,我只觉得它好听、有味,让人想起家乡的风情。原来,粗鄙、低俗的方言能被唱得如此诗意;商业、务实的浙东也能诞生如此文艺的歌曲。虽然还潮唱地道的宁波话,与我老家的方言略有差别(我家夹在宁波与台州之间,这种差别可能比宁波话与上海话的差异还大),但基本都是通的,用老家方言念歌词也实在有意思。那几句“尿真真急煞”“勿再后生”,“肚皮弹出”“脚娘肚变勒贼硬”,给人“低俗”的快乐,让人噗嗤一笑。就像上海人读《繁花》,是只有少部分人才懂的隐秘乐趣。
或许可以这样说,还潮为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宁波人重塑了一种乡愁,也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存在于感知中、与现实有所偏差的宁波。假使你听完歌后,想在宁波市区找到“慈城公园”,盘算着哪天若有机会到宁波出差或旅游,跑到“慈城公园”来一场“蹦擦擦”,那么放心,肯定找不到的。相信有许多听完歌后被“慈城公园”吸引的人,也有过和一样的冲动,也着忙慌了。事实上,宁波市区周边只有一个叫作“慈城”的古县城,但不会有一个叫“慈城公园”的地方。
难道,还潮在写歌词的时候记忆错乱了,还是说他将“慈城公园”当作了某个虚拟的地名,来承载宁波佬的晚间娱乐生活——跳交谊舞。《慈城公园交谊舞》里写到了“慈城年糕”,那确实是慈城的特产,“慈城公园里向”“镇里向”倒是在向我们透露这座公园只能是慈城里(所谓“镇”)某座有广场供老年人夜晚交谊的公园。只能如此解释了。所以呐,需要跑慈城一趟,找到某个公园来场“蹦擦擦”,才能满足听歌后产生的好奇心。
推荐人:鹏远
“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正在变得琐碎”
老实说有几年没认认真真听过歌了,一方面确实是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休闲时光几乎被大量瞬间的愉悦在不经意间分解掉了,另一方面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被动听歌,随着信息传播的不断分化,很少再被某些投缘的歌击中了。
巧合的是,年前最后一周我还在奋笔工作,写着一篇万字长稿,探究短视频神曲是怎样生产的、又如何占领了我们的周遭。而在对某位乐评人的采访中,他的一份忧虑尤其引发着我的思索,或许比起洗脑神曲,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正在变得琐碎,我们越来越缺少具有对人性的宽广覆盖和对人类的深刻关怀的音乐。近两年的音乐中,他特别提到了崔健的《飞狗》(版权原因,新专辑里的歌未在此展示,有心的读者可以移步音乐软件听哦~),在他看来,这张新专辑回到了《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主题,崔健仍是难得的具有力量的艺术家。
由于疫情的原因,这个春节是我三十年来第一次无法和父母一起过的年。脱离了家庭和家族的春节,突然多出了许多无所事事的时间,我准备好好听下这张专辑,继续思考稿件里未竟的思考。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你们会在回家的路上听什么歌?
无论听什么,祝你快乐!
原标题:《听完这份歌单,我们就到家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