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展览丨玉叶金枝——明代江西藩王用过的金冠玉佩来到了苏州
“玉叶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出土文物精品展”将于2017年4月3日至6月4日在苏州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览展示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的105件(组)文物精品,由江西省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联合主办。明代江西三藩——宁藩王、淮藩王和益藩王的历代陵墓出土了数千件精美文物,其中玉器与金器尤为精彩。
谷纹青玉圭描金牡丹纹青玉带板镂雕喜字纹白玉带板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建立大明王朝。明代经济富庶,贸易繁荣,玉器使用世俗化,生产专业化,促进玉器商品化。明代玉器面貌一新,种类增加,佩玉多样,造型百态,纹样千姿。政治上去异族,礼仪上复古制,明代玉器仿模前人。
银钩玉佩七梁琥珀发冠朱元璋为了明代江山永固,实行封藩制度,皇子皇孙分封各地。明江西藩王主要有三大系:永乐元年(1403),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宁献王)改封南昌府治南昌,五世五王,是为宁藩王系;正统元年(1436),明仁宗朱高炽第七子朱瞻墺(淮靖王)改封饶州府治鄱阳,传八世九王,是为淮藩王系;弘治八年(1495),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槟(益端王)就藩建昌府治南城,七世八王,是为益藩王系。
鸳鸯戏莲纹白玉扣镂雕螭龙花卉纹白玉香筒建国以来,江西考古工作成绩显著,宁藩王与益藩王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金器华丽,玉器润蕴,其中玉器最有特色。这些玉器均为明王及家族成员所配用,物主明确,时间清楚,品类多种,质地莹润,雕琢细致,纹样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研究价值。它们不仅为中国玉器文化长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江西地方文化的珍贵实物。
透雕莲荷鸳鸯白玉纽青玉猪镶宝石王母驾鸾金挑心“玉叶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出土文物精品展”展览时间:2017年4月3日至6月4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负一层特展厅
【延伸阅读】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亲王中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命他们驻守北方,抵御蒙古人。明朝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8等,皇子封亲王,亲王封号均用古国名或地名,如“秦”、“晋”、“荆”等;亲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王世子,授金册金印,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一品官,他们是亲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亲王诸子年及10岁立为郡王,授涂金银册银印,郡王封号用州县地名或古地名,一般为2个字,如“新平”、“广昌”、“乐安”等。郡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二品官。他们都是郡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郡王诸子封为镇国将军,郡王之孙封为辅国将军,郡王之曾孙封为奉国将军,郡王四世孙封为镇国中尉,郡王五世孙封为辅国中尉,郡王六世孙以下皆封为奉国中尉,世袭封号。这些宗亲子弟出生时须向专门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宗人府请名,年长再请婚,食俸终生,死后复由朝廷祭葬。列爵封藩制度作为巩固朱家王朝统治一系列重大措施之一,在明代相沿无改,致使明宗藩世代蕃衍,朱氏子孙遍及全国。
明代分封在江西境内的有3藩:即南昌的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为首的宁藩王系,传五世五王,后因起兵叛国被革藩;鄱阳的明仁宗第七子淮靖王朱瞻墺为首的淮藩王系,传八世九王;南城的明宪宗第四子益端王朱祐槟为首的益藩王系,传七世七王。
分封在江西境内的3藩,都是朱家王朝的皇室贵胄,他们生前披金戴玉,尽享荣华富贵,骄奢淫逸,死后还要把大量珍宝带进坟墓,盛殓厚葬,妄想继续享用。为了让尸体和随葬物得以长期保存,在埋葬过程中有意识地采取了一系列防腐措施。例如,用衣物、丝绵等包裹绑扎尸体,这样有助于隔离空气和防止蚊蝇昆虫侵入尸体,带入细菌,还可以缩小棺内剩余空间,延缓尸体腐烂的速度。还有,注重木质棺椁的用材、髹漆和拼合方式,木材以楠木为多,棺外包裹有麻布层,再涂上厚厚的油漆层,这就大大增加了棺椁的密封性能。在棺内置放石灰包、灯芯草、绵纸、木炭等干燥剂及吸水物品,以吸收棺内及外界渗入的水分,抑制细菌生长。入殓时还使用水银、樟脑、硫磺、松香等具有灭菌防腐功效的药物来杀菌消毒,改善墓室环境。这些措施的采用,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益宣王墓、宁靖王夫人吴氏墓的尸体均得到了较好保护。
墓葬中价值不菲的金银财宝让一些贪婪之徒垂涎三尺,伺机盗掘。因盗墓分子盗掘而被迫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藩王墓有宁献王朱权墓、益端王朱祐槟墓、益庄王朱厚烨墓、益宣王朱翊鈏墓、定王朱由木墓等,出土了金、银、铜、瓷、玉质文物近2000件。
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来看,明前期的藩王墓大多数采用砖室结构,即先凿山开窟,或掘地为洞,再用砖石在洞窟中构筑巨大的墓室,建成颇为壮观的“地下宫殿”,地上建神道、神道碑和享堂;明后期则流行石灰椁墓结构,即先用青砖砌墓圹,棺椁之间填以石灰,盖上厚重的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汁浇浆封固成顶盖,然后堆上封土。
宁献王朱权墓
宁献王朱权墓在江西省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缑岭东麓。1958年10月29日至11月20日,江西省文管会对宁献王朱权墓进行了考古发掘。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十三岁封藩于大宁,世称宁王。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他神姿秀朗,慧心聪悟,于书无所不读,一生致力于研读著述,并多有成就。
正统七年(1442),朱权自建生坟,屡往游览。墓前原有南极长生宫,前有南极殿,左有泰元殿和冲霄楼,右有旋玑殿和凌江楼。宫前有醉仙亭和一对6.9米高的八棱形华表,上刻道家符篆。
宫后墓室隐于山中。墓室系采用青砖砌成卷拱结构,全长31.7米,宽21.45米,高4.5米,分前室、次前室、中室和后室四部分。前室用自来石顶住,二门无自来石。中室之后,有券门通后室。后墙正中有一壁龛,两旁用红石作八棱柱,柱下有础,础上有正心坊,坊上有斗拱,以支持出檐。
由于朱权晚年学道,道冠道袍入殓,口含一枚金钱,体压大小金钱二行,每行六枚。其他随葬品,有金、银、铜、锡、玉、瓷等器物,有些珍品已由故宫博物院收藏,余者藏省博物馆内。
益王家族墓群
益王家族墓群,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洪门镇洪门岭。
明代益王墓群在20世纪70年代被发掘,出土器物中,除一批金、玉器之外,还有全副仪仗俑110件,为研究明代藩王礼制规模提供了珍贵参考资料。
益端王朱祐槟陵墓
第一代益端王朱祐槟和王妃彭氏、孙氏的墓地在洪门镇外源村金华山。始葬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陵寝坐北朝南,墓地坐落在呈“交椅”形状的山窝里,左右青山分别代表着左青龙,右白虎,后枕着的高山则象征着皇权的龙椅,中间的小山包是其陵寝。墓为卷棚式,分前后两室:前室深1.2米、宽1.6米、高2.1米;后室高3米、宽3.6米、长5.2米。设二道石门,门为券拱形,全长8.2米。门前墓道,长4.9米,宽3.1米。正中为红石棺台,上置两具红漆棺木,棺台前地上陈列110个陶仪仗俑,分六行排列。平面呈凸字形,墓门方向为正东南。墓门之前的墓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陵寝周围的山墙长25丈,宽15丈,前面有一百多米的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兽、神道石柱(华表)。但墓地已遭到严重破坏,以前的壮观早以不复存在。陵寝正前方远处有一条蜿蜒的小溪。
陵寝前有“享殿”遗址,原来的神道上倒塌着破裂的汉白玉碑刻,碑刻原高3米多,宽1米多,厚有30多厘米,至今还保存刻有“皇明嘉靖二十年”字样,是赐祭朱祐槟夫妇的“御祭文”。碑文洋洋洒洒数千字,历陈藩王旧事。墓志铭由其子朱厚烨亲自撰写,多为溢美之词。
朱祐槟墓出土的文物有:金凤钗、金簪、金耳挖、金耳环、金香囊、玉佩、玉带、玉圭、铜镜、陶俑等等,还有塘志一本。
朱祐槟生于成化十四年(1478),死于嘉靖十八年(1539),明太祖第六代孙,宪宗第四子。9岁封益王,19岁就国建昌府。当国42年,终年61年。王妃彭氏卒于嘉靖十六年(1537)。
益庄王朱厚烨陵墓
益庄王朱厚烨陵墓位于洪门镇长塘村北二仙山,是和元妃王氏、继妃万氏三人合葬的大型砖室墓。朱厚烨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葬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元妃王氏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继妃万氏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陵墓面对黎滩河,原来的陵寝山墙长25丈,宽10丈,气势不凡。墓前有“享殿”遗址,神道直达黎滩河边,两旁依次排列文武翁仲,石狮、神道石柱等石雕。
其墓葬属明代中晚期,墓中随葬品,既有明中期的遗物,也有明晚期之物。1958年修建洪门水库,对这座墓进行了发掘,出土的器物非常丰富,金、银、玉、瓷、铜、铁、锡、陶器等数千件,为当时江西出土文物所罕见。其中金丝编织镶嵌宝石的金冠和金丝秀阁的金钗是稀世珍宝,有许多器物可以与北京定陵的出土器物媲美,这些出土文物现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