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活死人”案后的司法懈怠

2017-03-30 20:16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在中国的司法记录里,赵伟刚,是一个12年前已被执行死刑的人。其实,他还活着。因为这个错误的信息,在过去几年里,这个“活死人”不断被各地的公安机关抓捕、抽血、盘查,当然,最后还是被放回。

原来,2003年,他的亲戚冀魁星冒用了他的身份去贩毒,被云南丽江中级法院判处死刑,并于2005年执行死刑。

其实,这个看似黑色幽默的“活死人”故事,背后是个别司法机关的懈怠。

首先,行刑必须“验明正身”,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死刑的最朴素理解。但是为什么2005年云南当地法院在执行死刑时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在同案犯的判决书中,已经提到“赵伟刚”是冒名的,真名是冀魁星;冀的家属也向当地警方解释过。为什么当时没有认真调查就执行了死刑?这是对法律、对公民负责的态度吗?

不能说“反正这个人身上有毒品,枪毙了也不算错案”。连被告人身份都没弄清楚就执行死刑,难道不是错案吗?这也说明2006年末最高法全面收回死刑复核权的必要性。按照“案件终身负责制”,哪怕就是12年前的案件,也必须做出全面调查:到底问题有多严重?

其次,公民被“网上追逃”或者被列入广义的“身份监控”,应该有明确、及时的救济渠道,不能陷于“无知之幕”中。

类似“身份弄错”的案件之前发生了许多次,但是,公安机关往往没能及时纠正,致使公民长达多年陷入“执法骚扰”之中。有错不及时纠正,这是一种“权力的任性”。

从行政法的角度说,将公民纳入特定的“监控名单”中,使公民在住旅店、坐火车时遭到各种盘查、搜查,是政府部门在处分公民的权利,当然是一种行政行为,就应符合行政行为的程序规则,包括:告知当事人、保障当事人的申辩权、行政诉讼救济权利等等。而这不能够像现在这样,做出“身份监控”决定,却没有明确的责任机关,一个明显搞错的信息却几年得不到纠正,这让公民无所措手,也严重浪费了基层公安警力。

有权必有责,责权必相等。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重点嫌疑人员的“身份监控”,是科技提升了治安管理手段,但也应该明确权力责任和救济路径。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