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中村自建房调查(3)争夺空间的博弈

许志强/广州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师
2017-03-31 14:50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广州小洲在自建房抢建时期,村口的景象。视频来源:许志强(00:44)
小洲村在2013到2015年的改建抢建时期,旧村的一个村口总是被好多水泥搅拌车和一堆堆的沙石占据着。由于村内街道狭小,大车无法进入,村里也没有足够的开敞空间堆放材料。在没有统一安排堆放空间的情况下,村口就成了一个被选中的空间,村民会互相计划安排各家使用材料的堆放空间位置与使用的时间段,以避免矛盾。但毕竟街道空间有限,还是会对往来交通造成不便,不时会出现堵塞和碰撞事故。当建造蜂拥而上时,这种空间占有也会出现失控的现象。

城中村自建房与城市建设的规章制度之间一直存在着博弈。城中村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进行建造,争取在城市空间中的权利,而各种出现在违章建造边缘的建造方法就是这种博弈的体现。

城乡规划规范中对建筑的间距有很详细的规定,但最后一条是:“城市、镇旧城区房屋整体或者主体结构安全、能够基本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房屋,应当结合旧城更新规划逐步统筹更新,在旧城更新规划实施前可以进行原状维修。经鉴定为局部或者整幢危房的房屋,可以在不增加原有合法产权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不扩大基底面积、不改变四至关系和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进行原址重建或者改建,并且不适用前款间距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规划以及规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里的“并且不适用前款间距规定”,就是要指出改建需要适应旧村原有的历史遗留复杂性。这不是能统一规划实施的,就带来了很多模糊的博弈地带。这里谈论的不是建筑学性质的空间体验而是空间占有的体验。这种空间占用既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是居民存在于城市空间中想要获得的认同。

建筑空间占领的方式

我们把城中村自建房博弈的空间占有方式分为三个部分1)建筑高度,2)建筑出挑,3)基地延伸。

建筑高度

关于建筑的高度,曾经有这样的规定:“建筑层数应当不超过3层,根据功能需要可以增设梯间和功能用房,3层部分建筑高度应当不大于11米,设梯间和功能用房的建筑高度应当不大于14米。鼓励采用坡屋顶”。

2009年与2017年小洲卫星地图对照

2009年,小洲村的建筑高度是平整的一块,基本看不到建筑高度所产生的投影,而2017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原来的建筑高度平面变得参差不齐,蓝色的棚顶多了,阳光的投影也长短不一。

小洲村旧村鸟瞰建筑分析图

我们在小洲村旧村内部建筑的俯瞰照片上,对不同时期的建筑高度做了分析。上图中,我们以三根不同颜色的线条标示出三个时期的建筑高度对比。

小洲村建村之初就是建在河边滩涂基础上,由于建筑地基的桩不能打得很深,所以建筑都不高,只能建两层半。在2000年古村保护时,就把旧村内部高度定位两层半,外围(包括新村)三层半。小洲村由于不能进驻工厂,只能居住,房子没有赤沙村的房子好租,村民也没什么钱,所以早期小洲村三层半的建筑都很少。2004年后,附近大学城的学生开始进驻,到了2012年果园征收后,开始出现五层和六层的建筑高度。现在,小洲村早期的两层半建筑现在已经很少了,三层半高度的建筑也不多了。不管是三层半上的加建,还是超出五层半的加建,都存在着与城市规章制度之间的博弈。

小洲新村建筑加建分析图

上面照片是小洲村新村的建筑,新村是1990年代重新规划出来的一片住宅区,建筑高度也是三层半,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出现不同形式的加建。我们以这张照片为基础了解一下建筑加建的方式。其中,共有六种不同的加建类型。

这些不同的加建方式使城中村立面变得丰富,这得益于村民在加建方面的自由。不同的加建类型在外立面材质选择、加建体块形态和是否采用临时性构造上存在差异。对不同加建类型的选择反映出,村民对原建筑结构的适用性及自身需求时的思考,对加建资金与利益最大化之间权衡,甚至是对规章制度的试探和博弈。

当城管发现违规的加建出现,处理方法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房子是有证的,城管一般不会去砸梁柱部分,而是把楼板砸出一个大窟窿。因为,砸梁柱很危险,会导致建筑结构不稳或倒塌,只要做到使违建部分无法使用就算制止了违建行为。而村民也有自己的对策,过不了几天就可以把那个窟窿补起来。

我们听说了一个有趣的案例。有两栋相邻的建筑,先建的一栋为五层,旁边一栋是一层的平房。后来,那栋一层平房也打算建成了五层半,这样就把原来的五层楼的采光完全遮挡了,还比邻居高出半层来,这就使邻居很不高兴。于是,邻居就举报这个新建的五层半是违建,因为按规定,那个半层只能建一个楼梯间的梯室,但屋主多建了两间小房子。经过几次反复的举报、砸楼板、补楼板,最后新屋主就不补楼板了,等房子全部建好,拆掉排栅后再补起来。这样再举报时,就不容易进入建筑内部,只能把它作为建成房子的加建来处理,也就不了了之了。

自建房加建排栅术类型

另外,城中村建筑密度非常大,相邻建筑之间距离常常不及臂展。村民通过灵活多变的排栅术进行加建,应对建筑相邻过近的现实,避免影响公共巷道的正常和安全使用。排栅术还体现了村民抢建、违建时的博弈,以及村民之间互助加建的策略。

排栅搭建节点图

建筑出挑

对于建筑的间距,有这样的规定“村民住宅,主要朝向的建筑间距应不小于6米,次要朝向的建筑间距应不小于2米(建设联排式住宅的除外)。现状村民住宅改建、扩建,不得影响邻屋安全,临路方向退缩建筑间距不少于2米(以道路中心线为基准),其他方向退缩建筑间距不少于0.6米(以用地边界为基准,建设联排式住宅的除外)。最小间距范围内,不得设置阳台、飘窗、雨蓬、花槽、台阶等。住宅次要朝向外墙应当为防火墙。”

城中村自建房常常利用建筑出挑,来最大限度地占有间距空间。建筑出挑是指用悬臂梁的方式使连续梁、板,伸出基地红线范围外。它是在建筑间距的规定基础上一种空间占有的方式,原来的建筑出挑部分都是作为阳台使用的,而城中村自建房会把阳台去掉,并把允许出挑部分直接作为建筑内部来使用,而在窗口位置安装外凸防盗网代替阳台来满足晾衣的需求。在城中村里,一般相邻两户人的建筑出挑各占街道的三分之一。

小洲村街道建筑

上图中,右边的白色房子是1990年代初建造的(从外墙瓷砖判断),早期阳台的出挑还不超出建筑基地外部,一方面离街道远一点噪音没那么大,另一方面可以有个自己的小庭院,而且当时对空间的需求没那么大。而后面的黄色房子是最近改建的,可以看出,建筑出挑已超出基地,阳台也没有了。

小洲新村是1990年代的规划,遵循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临街朝向的建筑间距为7米,次要朝向的建筑间距2米。下面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外墙都是用的1990年代流行的6x24cm的瓷砖。

小洲村街道建筑分析

建筑间距的出挑与环境以及邻里关系直接相关,不同的场地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出挑方式。

小洲村旧村空间分析

城中村由于宅基地的划定问题而存在大量不规则的公共空间。以小洲村为例,旧时的村落结构因为宅基地产权的延承而得以保留。原本的建筑朝向与河流切线垂直,用扇形的规划布置回应河流形态,建筑之间出现了很多锯齿状的巷道空间,用于缓和建筑朝向的扭转。村民之间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用建筑出挑的方式顺应既定的巷道空间,作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占领。

小洲村旧村空间分析

若巷子宽度在4.5米以下,自建房的出挑距离大部分是由双方屋主共同协商决定,一般双方会定下相同的出挑距离,然后留下相同的距离作为采光空间。村民的说法是“出挑巷子宽度的1/3是默许的。”

其中,也可以看到建筑出挑与人的关系。当一栋建筑要拆掉重建,就要遵循原来的出挑间距。比如上图中,在建房子的出挑只能在右边而不能在左边(即使左边只是一栋很低矮的两层建),因为改建前就是这样。而这个房子建起并出挑后,巷道的空间会很狭窄,两户人家的采光基本都没有了,但这也是他们协商而定的。

赤沙村与小洲村建筑的连接

还有一种特殊的出挑形式--两栋建筑的连接,也叫握手楼。这种方式首先是基于两栋房子都是同一个户主。这种情况一般是在新增的宅基地中,当基地面积无法满足,需要在路旁补划面积。就会出现,产权同一出处的宅基地被巷道一分为二的现象。这样的空间通常都集中出现在某条巷子里,巷子从一列房子中穿过,被穿过的房子有的像山洞,有的像骑楼。

赤沙村与小洲村建筑的连接分析图

握手楼有两种情况,一种在两块用地都足够充裕的情况下,村民会采用分期建设的策略。在两块用地建起的房子有先后顺序,而且彼此独立,但出于使用需求,屋主往往会在两间屋子之间搭建简易的廊桥,方便交通(上图中1、2、3);有的屋主在加建时精打细算,会考虑借助房子的楼梯间搭建空中廊道到另一栋房子,节省下来的空间可放入更多房间而获取跟多的租金(上图中4)。

另一种情况是,村民分到的宅基地面积本身并不大,增补用地的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而村民把增补用地转劣为优,在二层以上把割裂的用地重新缝合起来。而不同大小的增补用地,有的被用以建造楼梯间(上图中5),充裕的还可以放下一户的房间(上图中6),面积较小的被用作库房(上图中7),更有甚者只能容下一根柱子(上图中8)。

相连两栋房子的连接关系分析图

上图中,屋主通过先后建造的方法连接起两栋房子。首先在先建房子的一侧留下梁口,为与日后的连接提供可能性。当需要连接时,就破开梁头露出的钢筋与后起房子的钢筋捆绑连接,一同浇筑成梁,巷子的结构跨度就得到安全的保障。原先房子的外墙瓷砖可以作为新房子厨房厕所的内墙瓷砖来使用,巷子的宽度2.5米恰好符合厕所厨房的尺寸要求。这样的策略既能满足屋主分期建造的要求,又能将场地面积的利用最大化。

赤沙村出挑被拆房子

赤沙村出挑被拆房子分析图

如果和邻居没有协商好出挑问题,出现矛盾时,城管会介入解决。比如,上面这栋房子遭到了邻居的投诉,认为他们出挑的1.3米会影响自己未来加建房子的光线,于是城管禁止了出挑。现在从外立面上看,仅留下了一层的梁板突兀地裸露在外,顺其自然就成为了建筑入口的一个水泥框架雨棚。禁止出挑的结果,导致建筑每层面积减少了10个平方米,影响了房子的户型,房间由两房转为一房,客厅的面积也缩小了三分之一,而原本在出挑部分的厨房厕所也移到了另一侧。

赤沙村出挑被拆房子

而上面这座房子也被迫停止出挑。不同的是邻居的房子已经建成。这种情况下,出挑会使狭窄的巷道更加局促。于是,房主把已建成的出挑部分,改造成了一个阳台。

一般的建筑有日照间距的规定,以冬日满窗日照不少于一小时为衡量依据,但在城中村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更多是邻里间的协商与模糊的规定。城中村里的房子由于间距有限,建筑越低的楼层光线越暗。而总体的光照水平则随着巷道间距的缩短而下降。上图中,左侧房屋一层无阳光直射,右侧房子不出挑时,光线照射入室内的范围更宽,持续时间也相对更长。

基地延伸

建筑的首层是街巷重要的构成元素,城中村烦嚣的生活(各种临时的摆卖和活动)都发生在巷子里,对地面空间的占领也在回应着巷子里的生活。

赤沙村建筑(左)小洲村建筑(中)小洲村建筑(右)

基地占领空间分析图

出挑之下的门前空间,即使不在屋主的权属范围内,有些屋主还是会占为私用,用来摆放自行车、难以上楼的杂物,或是用砖石棚架搭建库房和小卖部,甚至成为高密度下奢侈的小花园。

而这种占领是有风险的,万一被投诉就被违建处理,所以多是临时性的构造,多为砖石裸露的简陋形象。这样的空间通常出现在相对不紧迫的公共空间中,比如巷子的末端,只有一家的门口向外,或者跟邻居协商使用。

正视城中村

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主题就是“城中村”,并以城中村作为展览场地。 策展团队这样描述城中村:“城中村是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体制冲突并融合的产物,这在以深圳和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急速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这次的城中村自建房调查持续了半年时间,城中村的建造空间让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建筑师看到了很多现实的状况,不管从专业的建筑角度,还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城中村都值得被给予更多的了解和正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