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成为国资国企改革排头兵,分类改革调动企业发展活力

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2017-03-30 07:1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3年12月17日,上海率先发布首个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共20条,拉开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序幕,成为本轮国改中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排头兵。

作为全国地方国资的“第一重镇”,上海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管好国资、放活国企,加快国企创新转型,并着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上海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万亿元、利润总额3058亿元、资产总额16.8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全部地方监管企业总量的1/6、1/4、1/5,均排名全国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其中,实体经济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2%,实现“好于预期、高于全国”的目标。

管理创新: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

2013年12月,上海出台国资国企改革“20条”,要求国资监管加速从“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向“管资本为主”转变,实现国有资本配置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上海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重点抓好资本布局、资本运作、资本回报、资本安全。按照“直接监管为主、委托监管为辅”的国资监管体制要求,完成市属金融企业国资实现统一管理。推动企业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的投入,连续保持每年3000多亿元增量投资,实施创新发展、重组整合、清理退出“三个一批”。截至2016年底,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四大领域的集中度达75%。

近50套主要生产装置平均开工率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生产制造成本下降4.4亿元、安全生产事故数下降40%……2016年上半年,华谊集团交出亮点颇多的半年报,与改革密不可分:上半年,华谊以上市公司双钱股份为平台,将旗下7家单位优质资产注入,实现了核心资产上市,并募集资金37亿元,有力助推降成本、强主业。

尝到甜头的还有上海仪电。近年来,上海仪电投资并购一批民营企业,并设定业绩对赌条款,充分发挥经营团队的积极性。截至2015年底,集团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资产和利润总额已分别占37.3%、56.4%。引资背后是引智、引各类技术、市场和团队,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海以创新资本运作为突破,加快国有资本有序流动,组建并启动国际、国盛两大国资运营平台运营,完善国有资本运营相关规则等制度体系。国际集团完成上港集团与锦江航运重组,国盛集团以上海建工为标的发行的可交换公司债创造了国内证券市场可交换公司债最大规模。发行中证“上海国企ETF基金”,首募规模152.2亿元。

分类施策:分类定责全方位推进改革

作为竞争类企业的上港集团,顺利实施了第一期的员工持股方案,共有1.6万名员工自筹资金参与认购,占上港集团员工总人数的72%,认购金额超过18亿元;

而作为公共服务类企业的久事公司,则深入推动公交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乘客满意度指数连续5年排名行业第一。

“分类定责、分类考核、分类发展、分类履责”,在此轮上海国企改革中,“分类施策”成为关键词。

根据改革方案,上海国企分为竞争类企业、功能类企业、公共服务类企业三大类型。分类突出国有企业的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通过分类定责,全方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其中,竞争类企业户数超过70%。此类企业在改革中以公众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积极推进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市管企业实现公司制改革全覆盖。近年来,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华建集团(现代设计集团)、绿地集团、国泰君安、上海银行、华谊集团、临港集团、上海电气等先后完成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整体上市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企业已占竞争类产业集团总数2/3。

针对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努力成为城市功能区域投资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中富有效率的投资和运营公司。申迪集团、临港集团、申虹公司、世博发展集团等承担的国际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园区、虹桥商务区、世博园区等重大城市功能区域建设按节点进展顺利。

对于公共服务类企业来说,则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核心目标,努力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服务质量领先的公司。

目前,国资国企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天然气液化气供应,80%以上的保障房建设和旧区改造,以及城市公共交通,75%以上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

强化创新: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活力

此次上海国企改革的路径中,“科创”二字同样至关重要——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本市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发展活力的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国有企业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

在考核评价体系中,让创新成为导向。上海通过制发《市管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创新转型专项评价实施方案》,在全面推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指标权重。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机制,是鼓励国企加大科创力度的又一重要举措。上海率先发挥国资收益资金支持的杠杆作用,每年安排不低于30%的国资收益资金,重点支持主动承接国家或部市级重大专项的企业,带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让收益分配制度。推广上汽集团、上海纺织等将容错机制写入了公司章程或制定工作细则等经验。

鼓励国企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作用。上海国企积极完善以活力为追求的人才聚集机制,设置首席工程师、技术总监等专业岗位,形成技术性创新人才实现价值的新通道。据悉,目前市国资系统形成了以6家中央研究院、49个国家级和186个市级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76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8.7万名科研人员为核心的研发体系。牵头建立了2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19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