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恭喜发财丨新年红包:不派不热闹,派大派小不计较

2022-02-01 09: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杭嘉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杭嘉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句话说来很巧妙一一既务虚又务实,既讨好别人又成全自己,同时又带有半真半假的玩笑意味,即使真碰上了“铁公鸡”也不至于难堪伤和气,所以此话拿来当中国人过大年见面时的问候语是最恰当不过的。提到春节,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对红包这两个字心有挂念,所不同的是,前者筹划如何派送,后者期待收获几何。

春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金融和文化界名人,以及民俗专家,共同解读红包的意义,了解红包的历史演变。

红包展示亲情

叶辛

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Q

说起过年,红包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话题,您对红包这一中国传统习俗怎么看?

A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是我们小时候每到逢年过节,家里的长辈给的红包,又称压岁钱,那时候红包里通常放一两块钱到五块钱不等。现在过年,我也会给家里小辈包红包,数额不会很大,但我觉得这是一种亲情的展示。这种红包的收与受,完全是讨个彩头,图个吉利,同时也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祝愿。这是红包在人际交往以及民俗方面比较传统的内涵。

当然,红包还有其他的一些引申意义,比如我去一些单位、学校做演讲、做报告时,主办方会给我一些装在信封里的讲课费,有时候人们也把这个叫做红包,好像只要包裹着钱的纸袋都可以叫做红包。这实际上也是正常收入的一种。中国人羞于谈钱,这也是产生红包衍生物现象的一个原因。

Q

请您谈谈小时候收红包的经历。

A

在我们小时候,大家普遍收入都很低,一般家长给的红包也就是一两块钱。有一年,其他长辈给我的红包都是五分钱,但是我母亲却给了我五块钱。这个红包令我一直记忆深刻。那是因为那一年我的功课都考得很好,所以母亲给了我一个丰盛的红包,是一整张的五块钱。这对于那个年代的小孩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也是母亲对于我的奖励,是红包很积极的一面,我认为这是值得提倡的。

Q

您小时候拿到红包之后怎么花?是上交给家长呢,还是自己储蓄起来?

A

像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时代,收到红包之后,一般也不会想着存起来。看那个时代那么低的工资收入就知道了,肯定是早就想好了要买心仪已久的东西。女孩子会买蝴蝶结,买早就相中的漂亮手帕。男孩子会新书包、新文具之类,也有人买垂涎已久的点心和小吃。这都是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物质贫瘠的大环境决定的。

红包传递幸福

李丽卿

曾任台湾国泰世华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

Q

作为一个“金融人”,您对于“红包”这一中国传统习俗作何解读?

A

每逢过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而晚辈会顺应着“恭喜发财”、“新年好”之类的话讨吉利,让人置身于节庆欢快的气氛中,过年就需要这样一个传递快乐。这是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的重头戏,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同样,成年人也会给父母长辈一个祝福的“红包”。中国人拿红包,好像是年年都不可少的礼数,再也没有比红包更能代表过年的喜庆与欢快了。

从工商界来讲,银行每年都会印一些红包袋赠送给客户。除了红包之外,我们还会印一些春联、门贴、财神像等。银行送客户“财神爷”,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客户会很高兴。如果看到有很多商户都贴着我们赠送的春联、财神像等,我们银行会觉得很光荣,这说明我们银行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也代表着客户对银行的信任。

Q

有些企业新年过后第一天上班,老板会发“开工红包”,台湾是不是也这样?

A

是的,开工红包,也称开工利市,是企业在春节长假过后重新开工时,发给员工的红包。在生活中是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在工作中就是企业给员工发红包。派送开工红包,管理者与员工互相说着吉利和祝福的话,大家互相讨个好口彩,这与家庭中过年发压岁钱和亲朋之间相互拜年很相近。

这种风俗以前更明显,只要你来开工,老板就会给发开门红包。现在企业越来越大,也就不可能每个人都发到,这些红包通常是老板自己准备的,数额也不会很大,但这个红包带着浓浓的人情味,收到人的会很开心,同时发的人也很开心。开工红包象征着“开门红,样样红”,它是一种企业行为,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

Q

台湾的过年习俗跟上海有什么不一样?

A

台湾与上海的过年习俗,其实差不多。在台湾,长辈给小辈包红包,小辈独立了、工作了、成长了之后,为表孝心,也会给长辈包红包。这是一种幸福的传递,是人们互相交流的祝福仪式,红包里的钱不在乎多与少,更重要的是家人朋友能团聚一起,平安健康,一起吃着年夜饭,喝着茶,谈着甜蜜温馨的话题,这种幸福是人们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财富。

给人发红包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红包都是发给至亲好友的,代表着我对他们的祝福,同时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我的美好祝愿。这是一种幸福的传递。

小时候,大家还会互相攀比,比谁收到的红包多,比谁的红包厚。父母会帮我们去银行开个账户,每年的红包钱都存起来,这样每一年看着账户的钱一点点上升,也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从“厌胜钱”到“红包”

仲富兰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Q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红纸来包钱,而不是其它颜色的纸?

A

其实,当代社会的红包早已变异,要给某人塞个红包,一个信封即可,现代金融还可以打入银行卡更为省事。但在古代,“红包”总是用红纸包的,每逢新春佳节或操办喜事,张灯结彩,贴上大红对联,点上大红蜡烛,来个“满堂红”,就表示喜庆、吉祥。这种习俗,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尚红”传统。为什么不用其他颜色,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乃诸色中最为喜庆之色,红可避邪,代表兴旺发达,故有“红红火火”之说法。逢年过节,要张贴大红对联;娶妻嫁女,要披红挂彩;生了孩子,要送红喜蛋;开张奠基,要剪红绸缎;送贺礼,要用红纸包裹;过年发压岁钱,也要包一个红包。总之,一切表示喜庆、吉祥的,都离不开红色。

Q

“红包"在中国古代是什么样的形态?

A

从语源意义上说,古人并无“红包”之说,红包是晚清以后出现的一个通俗辞汇。古代习俗中,男女定婚时,男方家送给女方的聘礼中,自然少不了礼金,但那时绝不会称“红包”。宋元之际,人们称“红定”,“红包”是古代“红定”的变异。那个时候用一个“褡膊”袋装着钱财就是了,还没有发展到“红纸包裹”。

人们今日能在钱币类博物馆里看到一种“厌胜钱”,厌胜钱也叫做压胜钱,也叫押胜钱,它不是流通的货币,如今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部分着有“厌胜钱”的影子。这种钱币起源于西汉,材质多种多样,除了铜钱,还有金、银、锡、铅等不同材质。所应用的范围在社会生活很广泛,诸如作坊开炉、粮仓镇库、朋友馈赠、官府赏赐、互致祝福、辟灾占卜、游戏玩赏、生肖配饰等,都铸厌胜钱。

古人绝没有当代人那样具有功利性,送个不流通的“厌胜钱”,无非表达一下美好的祝愿和对于人生的美好期盼,并无赠送对方钱财的意思,所以它的发展渐渐与每年春节的“压岁钱”合流了。

Q

过年的“红包”又叫“压岁钱”,这两者之间有何渊源?

A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那时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者称“大压胜钱”,这种钱币形式的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这种“压岁钱”最初依然没有赠人以钱财的意思,依然是趋吉避邪的避邪品。相传,唐代宫廷里有“春日散钱”之风,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明清之后,“压岁钱”的习俗出现了变化,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厌胜钱”的衰落,原先用一根红绳串着赐给孩子的厌胜钱,渐渐出现以真买货币的“压岁钱”的流行。民国以后,由于货币形制的改变,不能流通的“厌胜钱”行不通了,社会上出现了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语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特别是在过年时,种种“年兽”之传说,压岁,压岁,本身包含有“压祟”的含义。

不过,即使进入民国初年,那时“压岁钱”之风,也不是钱币比赛,送得越多越好,送一个压岁钱,表示一下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也就意思到了,它的本义依然有着长辈送给孩子护身符的意思,保佑小辈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原标题:《恭喜发财丨新年红包:不派不热闹,派大派小不计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