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阴阳五行”算不算科学,盖茨畅谈中国未来

普芮
2017-03-27 09:38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阴阳五行”是否该纳入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阴阳五行”是否该纳入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今年2月25日,中国科普博览和SELF格致论道讲坛请来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的正方辩友孙小淳教授和反方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张双南研究员,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吴国盛教授的主持下,展开辩论。上周,主办方发布了现场实录。

事情缘起于2016年4月,科技部、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其中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作为其132个基准点之一,迅速引发关注,对立的两派意见在网上持久“互怼”。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陈学雷等八位科学家还专门撰文,呼吁有关部委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审议和修改。

中国科学院人文学院孙小淳教授。

在最近这场颇具代表性的现场辩论中,支持“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写入《基准》的孙小淳认为,历史地看待科学,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阴阳五行”属于中国古代科学里的一种概念和范畴,用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在当时提供了构造世界图景的宇宙哲学,这种世界观与神话、巫术相比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孙小淳指出,科普本来就不只是讲正确的科学知识,“《基准》并不是让你相信这个东西,了解阴阳五行并不是把它当做科学真理来对待”,科普不能离开科学史。历史上重要的科学理论即便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也应该让大家知道,能够进行思考、比较。比如地心说、日心说,大家现在认为是错的,那为什么科普基准里可以讲日心说呢?美国的科学基准也在科学史的部分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现在看来也是错的,为什么西方可以讲,而中国讲阴阳五行就不可以呢?

更何况,阴阳五行在中国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是语言和思维的一部分,“如果把古代思想都认为是糟粕,就不利于弥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沟壑,也不利于给我们的科学发展赋予真正的文化底蕴”。

将阴阳五行写入《基准》且讨论这个问题,也不会造成宣传迷信的后果。这个基准的对象是公民,一个18岁以上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果我们从来不听不同的意见,没有不同的想法,那就会造成这些公民特别容易被误导”。

他还提到,阴阳五行的概念在现代也有很大影响。玻尔在1947年得到的勋章,中间设计的就是一个阴阳鱼。Science杂志在2013年1月11日的封面上就用了阴阳的图形来介绍巨噬细胞在炎症中的反应。近十年、近十五年以来,西方主要杂志上,标题里面就直接体现出阴阳概念的论文数量在激增,有700多篇,而且很多是高级杂志。

2013年1月11日Science杂志的封面。

“天人合一”也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来自周易,是一种描述变化的哲学。它认为人是小宇宙,和大宇宙是对应的,人是要按照宇宙的节律来做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天人合一的。

在孙小淳看来,什么是科学呢?科学就是用人类发明的语言概念去描写事物之间的关系,试图能通过实证来达到和谐的统一。广义上来说,如果天人不合一,这个世界就没办法被认识,更别谈科学了,“所以天人合一应该就是科学的第一原理”。

因此,孙小淳认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可以讲的,因为科普不仅是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人们怎么去思维,怎么去进行批判、比较,最终实事求是的一种科学精神。现代的阴阳已经同古代不一样了,但是让中国公民了解这种宇宙观的性质和内容,让人们借助中国古代的概念来对新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启发和思考,就是阴阳五行对现代科学的一种影响。

他表示:“把阴阳五行等写入《基准》,说明科普开始引入历史的维度,是中国科普思想的可喜的进步。”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张双南研究员。

而坚决反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入准”的张双南则认为,《基准》中不应该加入和科学毫无关系、甚至与科学背道而驰的内容。科学是从天文学的研究产生出来的,具体来讲就是从古希腊就开始的通过不断地刨根问底追问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规律。因此,科学简单来讲就是刨根问底。

张双南认为科学有三个要素:第一是科学的目的,也就是发现各种规律;第二是科学的精神,就是质疑、独立和唯一;科学的方法是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尤其实证化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变得非常重要。

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呢?在他看来,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一个是过去中国人以诡辩代替刨根问底,以赢得辩论代替追求真理;另一个则是以实用主义代替追求真理。这都与科学相去甚远。

而阴阳五行,在今天看来是传统,是文化和哲学。从历史上看,的确是伟大的思想,值得骄傲和宣传,但它不是科学,没有产生科学,也不会产生科学,这是一个事实。

张双南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里面没有科学的元素。我认为阴阳五行不应该放到《公民科学素养基准》里面。如果要放进去,应该放到中国公民的传统文化素养基准里面。 我们应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进步,我们需要理解祖宗的文化,但它并不是科学,跟科学没有什么关系。想理解科学,就要回到希腊,了解科学是怎么来的,那是科学的历史。”

比尔·盖茨在北大演讲,盛赞屠呦呦

3月24日,比尔·盖茨到访北京大学,出席“盖茨与北大学生面对面2.0”活动,并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创新、慈善与全球领导力》的演讲。

屠呦呦受邀出席演讲,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她给盖茨写了一封感谢信,由林毅夫代为转交。信中,屠呦呦对盖茨以及盖茨基金会在解决发展不平衡、抗击危害贫困人口生命的重大传染病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钦佩和赞赏。

盖茨在演讲开始时,提到:全球化究竟能给普通民众带来多少好处?富裕国家的人们对此存在质疑。美国总统大选和英国脱欧都印证了这些国家在移民、安全和全球发展等议题上出现了国内利益优先的倾向。他认为,而中国正逐步展现其全球领导力,填补这一缺失,“中国足以胜任这一角色”。盖茨指出,中国让数亿人口脱贫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成就,不过中国的发展并不均衡,迄今仍有4300万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但令人振奋的是,习近平主席承诺中国将在2020年前消除极端贫困。

盖茨主要在健康、农业、能源、技术四个领域展开演讲。

在谈到健康领域的时候,他提到,没有人能比屠呦呦教授更好地证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能力。屠教授是北大校友,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女性,屠教授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已经挽救了数百万的生命,堪称二十世纪热带病药物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她的贡献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此外,“继天花和即将被消灭的脊髓灰质炎之后,我们有望在中国的领导下,让疟疾成为第三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人类疾病”。一个多世纪前,疟疾几乎是所有国家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目前世界上仍然有32亿人面临罹患疟疾的风险。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疟疾,需要在屠教授发现的青蒿素的基础上,开发单剂药物等其它更强有力的工具,并寻求更好的方法,以阻止疟疾通过蚊虫在人群中传播。

盖茨认为中国能够推动全球进步的第二大领域是农业。1975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率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是非洲农业年增长率的四倍。他提到了袁隆平,“袁教授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农作物专家,他研究的杂交水稻将水稻亩产量平均提高了20%”。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持续进步能够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数百万的小农户带来巨大的好处,他们中有很多人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养活家人,并将在未来几十年面临更加严峻的气候状况。

而中国的第三大全球机遇是能源创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之一,而且最近还宣布将在2020年前,对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3600亿美元。中国现在需要找到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平衡点,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也需要更多类型的能源,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中国在这方面能开展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引领下一代核能技术的发展。下一代核技术将更加安全、廉价,并能克服目前核技术面临的许多困难。

中国拥有巨大潜力的第四个领域是软件开发。盖茨以“微软小冰”这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为例,她可以在微博上和人聊天,在电视上播报天气预报,“小冰目前已经吸引了4500万名粉丝……而且我听说小冰现在已经能够感知用户情绪,甚至在别人失恋时给予安慰。”

最后,盖茨表示,随着地缘政治风向的变化,今日中国有机会推动世界在最为紧迫的挑战上实现突破。“中国的领导人正在抓住这一机遇,而传承这一事业则需要依靠中国的年轻人……无论你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要去改变世界,就放手去做吧。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机,也没有比现在更好的环境了。”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